苍耳子有小毒?可以改用苍耳草!
导读:今天学习周仲瑛先生运用苍耳草的经验。
苍耳的处方部分为菊科一年生甘草本植物苍耳的果实和茎叶,味辛、苦,性小寒,有小毒,归肺、肝经。
本品具有祛风、清热、解毒等作用。
早在《本经》中即有记载,谓其“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后世亦有治“一切风毒”(《千金方》)、“一切风气”(孟诜《食疗本草》)、“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唐本草》)、“风瘙痒疹”(《圣惠方》)等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抗微生物、降血糖、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凝血酶、抗氧化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的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历代医药学家多以该药的果实入药(苍耳子),因其有小毒,易耗散气血,故运用较谨慎,用量亦小。
本人在综合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验证,认为苍耳的茎叶(苍耳草)与其果实作用相似,且毒性较小,药性和缓,无升散过度、伤气耗血之虑,大剂量(15~20g)运用亦较安全;
并对其主治、功用进一步发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或径直选用,或在辨证的基础上参入本品,往往收效显著。
病案举例如下。
张某,女,45岁。2001年9月17日初诊。
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一个月前两手多个指间关节发生疼痛并伴有肿胀,近十余天来两腕关节亦有肿痛,就诊时两手指间关节及两腕红肿、灼热、疼痛,夜半痛甚,肩、肘、膝等大关节处有痛感,口干,尿黄,舌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脉细数。
查ESR 82mm/h;抗“O”(-);RF(+)。拟从湿热痹阻、寒热错杂治疗。
处方:苍术、黄柏、知母、防风、防己、片姜黄、桂枝、赤芍、制南星各10g,制川草乌、制全蝎、雷公藤各5g,天仙藤、青风藤各15g,7帖。
二诊(9月24日):肩、肘、腕、膝及指间关节仍肿胀疼痛,僵硬不和,但不发热,舌苔、脉象依旧,原方加生地12g,细辛4g,改雷公藤9g,续14帖。
三诊(10月8日):历节疼痛稍减,但不明显,痛处灼热不舒,两手僵硬,难以握紧,舌、脉如前,初诊方加苍耳草15g,生地12g,细辛3g,川芎10g,再予14帖。
10月22日复诊时,历节疼痛基本缓解,肿胀消退,稍有晨僵,四肢酸胀不舒,舌苔薄,舌质暗,脉细,复查RF(-),予三诊方14帖以善其后。
按语:
据该案之临床特征,当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病机表现为寒热错杂,前二诊投药后病情虽无明显好转,但亦没有进一步发展,表明辨证无误;三诊时加入苍耳草,药后病情显著减轻,足见苍耳草治痹有殊效。
姜某,女,36岁。2001年10月10日初诊。
因食海鲜致全身皮肤出现红色痒疹四天,服抗过敏西药稍有好转,但停用则复发,转求中医诊治。
刻诊:全身皮肤有红色风团,大小不一,瘙痒,搔之更甚,易汗,怕冷,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脉细。病属风邪遏表、营卫不和、湿热内蕴,治予调和营卫、疏风、清热、祛湿。
处方:苍耳草、地肤子、白鲜皮、生黄芪各15g,炙桂枝、赤白芍、生白术、防风、藿苏叶、连翘各10g,炙甘草、生姜衣各3g,红枣4枚,7帖。
11月底因他病来诊,诉昔日荨麻疹服药后即愈,迄今无复发。
按语:
荨麻疹,现代医学多认为本病是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由饮食不慎、药物、生物制品、慢性病灶感染、昆虫叮咬、寄生虫、情志所伤、外风侵袭等因素诱发。
中医学称为“瘾疹”,多从风论治。本案在准确判断病机的基础上,径直选用苍耳草为君药且重用之,并针对本案病机特点,配合运用他药,共奏调和营卫、疏风、清热、祛湿之功,故收效甚捷。
夏某,女,4岁。2000年11月7日初诊。
过敏性哮喘病史一年余,经常在闻异味后出现哮喘,发时气急难平,喉中有哮鸣音,咯吐白色或黄色粘痰,伴喷嚏、流涕,大便干结,受凉后易于感冒,诊见舌苔黄,舌质偏红,脉细。
断为风邪伏肺、肺热内蕴、气阴两伤。
处方:苍耳草、制僵蚕、广地龙、炙桑皮、炒黄芩、法半夏、射干、光杏仁、太子参、南北沙参各10g,平地木12g,蝉衣5g,蜜炙麻黄、生甘草各3g
上方连续服用2个月后停药。2001年10底随访,哮喘近一年未发,受凉后已不易感冒,大便正常,唯闻异味后仍有胸闷不适感,嘱其再服原方,冀能除却宿根。
按语:
中医学认为哮喘之发病,多为肺有伏邪宿根,遇外感引触而发,往往邪实与正虚并见,本案审证后予两顾之方,一方面益气阴以扶正,另一方面清肺热以祛邪。
更选用苍耳草与僵蚕、地龙、蝉衣相伍,祛其内伏之风痰;尤妙者,方中将苍耳草与麻黄配伍运用,开宣肺气,可增强全方祛除伏邪的功效,因此经年之疾,仍获佳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周仲瑛医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