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中国最传统的定情信物!
情定 ● 美玉
对于内敛含蓄的中国人而言,“以物传情”这种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应该是表露爱意最妥帖的形式了吧!
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诗经里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琼瑶”就是和田玉,一种最能为大众接受,且又不失涵养的物件。
沿着历史的脚步徐徐而来
一幕幕
以玉为定情信物的宏大场景
倾泻而出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
沛郡人秦树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子哭着说“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
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以玉指环为媒介,遥遥思念那远方的爱人。
时至唐朝大历年间,江南吴郡有才女,名晁采,因日夜思念心上人,作诗《子夜歌》以表相思之苦: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郎欲系侬心,依思著郎体。”
翻译过来就是,“我赠送郎绿色的丝绢,郎送我玉制的挂钩。郎想要连着我的心,我想伴着郎君的身。”
丝绢伴身,玉钩连心,留下的是千古佳话,也是缠绵悱恻的爱情。
当然,以玉传情并非恋爱中男女的专利,它对于婚姻中的男女来说,依然是炙手可热的传情之物。
古代女子出嫁时梳头最为重要,“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是美好祝愿,又是爱意传递。
一头青丝,三千心事。一把玉梳,万丝情缘,一枚玉梳代表了白头偕老的承诺。
如果是以上还只是以玉明意,那么明代《玉簪记》则是以玉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
南宋时期,开封府丞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
观主有个名为潘必正的外甥,因科考落榜暂居观中,见到陈妙常后深为爱慕。妙常也颇有意动,碍于道门清规,只能以琴声诉心意。
眼看着心上人赴京会考而离开的背影,妙常情如泉涌,赠玉簪为定情信物。后来,潘必正考上进士,与妙常结为连理。
天赋姻缘,美玉为信,这就是被誉为传统十大喜剧之一的《玉簪记》。
陈妙常为追求爱情,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清规戒律的行为,可敬可佩!
总有人不解,为何古代男女总喜欢以玉作为定情物?
我们都知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的说法。而和田玉也同样如此,“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和爱情一样,唯一且难得,是真正的奢侈品!
作家冯唐喜欢玉,曾多次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还是玉好,不朽不烂,不言不语,摸上去永远是光滑如十八岁姑娘的头发和皮肤,陪完你一生,才想起去陪别人。”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缱绻深情,又让人深深感动。
一部玉文化,半部爱情史
从《诗经》到《唐诗》
从《宋词》到《元曲》
从诗歌到民谣
从三皇五帝到凡夫俗子
无不诉说着
“世间何物最懂爱,其乃灵秀和田玉”
记得木心先生曾写过一句诗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如今这个物质至上的年代里
愿一块玉
能让你们的爱情很满
又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