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看孔庙和国子监

在北二环,靠近安定门一代,聚集着三处皇家建筑群。第一,就是雍正皇帝的老宅院,现在的雍和宫;第二,就是二环外的地坛,这可是皇帝们祭地的地方;第三就是雍和宫西边,地坛南的国子监和孔庙了。想必是皇帝办事方便,初一十五去寺庙烧香,每年9月28去祭孔,每年夏至皇帝去地坛祭地,所以,这三个地方离紫禁城也不是很远,而且都在紫禁城的北边。

今天就跟大家来说说这国子监吧。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现在不都是说要学国学吗?那么国学怎么学呢?学什么呢?来到国子监才能搞清楚。

大家看,这是国子监的“太学门”。太学,比大学多了一个点,亦寓意国子监中央党校的身份。太学门的大门、门钉都是黑色的,在古代中国,除了衙门的大门是黑色的,其他门多数是红色的。黑色,一来表示国子监是严肃神圣之地,二来,在中国古代五行中,黑色代表水,水代表财。但是,在国子监,此“才”非彼“财”。黑色的大门寓意国子监是招揽天下贤才的地方。而且,稍稍留意,国子监的大门是没有门槛的,代表国家选拔人才,是没有门第要求的。不管草根还是布衣,只要您有真才实学,都能够“鲤鱼跳龙门”。同学们,来吧,国家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的!

从太学门穿过,可以看见一座大型的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面“圜桥教泽”,阴面是“学海节观”。都是乾隆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也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这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上面都是代表吉祥寓意的图案。比如,莲花代表“喜登连科”,蝙蝠和葫芦代表“福禄绵长”等等。

十年寒窗苦,终于换得一朝金榜题名。琉璃牌坊下一共有三道门,中间的主门叫龙门,只有两个人可以走。哪两位呢?一位是含着钻石汤勺出生的皇帝先生,一位是自己奋斗出人生辉煌的状元先生。小朋友们来到这个地方,都要象征性地跃龙门,寓意将来学有所成。

从琉璃牌坊往前走,就是“辟雍大殿”。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台阶六级。大殿外边有圆形的水榭,寓意“天圆地方”。据史料记载,辟雍落成翌年早春,乾隆就亲临辟雍,举行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听讲监生及各级官员跪满圜桥以南中院,前院和集贤门外两侧街道,仅“圜桥观听”的学生就有3088人。在丹陛前两侧设助讲案,皇帝讲学之前,先由满汉大学士讲《四书》,再由满汉祭酒讲《周易》称为助讲,然后才是皇帝发表御论。跪在殿外的官员及学生是通过传胪官传诵来聆听皇帝讲学的。据说,讲学时,听课的太学学生都排到了集贤门外的国子监街上,每位听讲学的监生都特别自豪,因为,自此以后,就是“天子门生”了。

国子监简介: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建成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增建“辟雍”殿,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占地约28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作用。

国子监东与孔庙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持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国子监于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见没,国子监开始建的时候,紫禁城还没影呢,要说历史,文化,国学,国子监不得不去。

这还没说孔庙呢。看完国子监,再去孔庙拜拜孔子,兴许能获得一点灵感和智慧呢。再说说孔庙吧。从分布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到全国各地兴起的文庙,孔庙,再到走入体制小学的《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可见孔子和儒学的影响之深。那么,在北京,能够了解孔子最好的地方恐怕就是孔庙莫属了。

先师门后,迎面即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砖石台基,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十枚仿制的石鼓,每枚鼓面上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石鼓文,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这里的石鼓文是乾隆年间仿刻的。不过,在大成门里放石鼓文,可见对文字的重视。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面阔七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为九间。大殿为重檐庑殿顶,上挂黄琉璃瓦,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等级。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两侧设“四配十二哲”牌位配享。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you3)、笾(bian1)、豆五种祭器,均为清乾隆时御制。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九位清代皇帝的御匾,以及民国总统黎元洪和袁世凯等的牌匾。一般参观大成殿,都要给孔子神位行礼。正好是个学礼的最好时候,最佳场所。

孔庙简介:

北京孔庙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除了三代皇帝,袁世凯在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之后也曾前往北京孔庙祭孔。

孔庙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四进院落。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从自南向北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孔庙内收藏有自元以来各代科举进士题名碑、乾隆年间仿制的西周石鼓以及由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的十三经碑林189块。

参观孔庙,还要去看十三经碑林。

首先,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皇家级别的刻经,最早的一次就是东汉熹平石经,唐朝的开成石经,最近的一次刻经就是在孔庙和国子监的十三经。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有在石头上刻经的传统,石经上所刻的这些经典都是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时必须依据的范本,其意义非常重要。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七次大规模的刊刻儒家经典的工程,每一次刻经都工程浩大,费时数年,举一国之力才能最终完成。

今天孔庙和国子监的十三经碑林,由蒋衡一人手书,共63万余字,书写12年而成,后来乾隆命刘墉和珅两人亲自监工,专业刻石匠人不停工作,耗时4年才完工。十三经碑刻是至今为止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次经典刻石。

1956年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馆址,《石刻十三经》碑群被迁出国子监六堂,置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里,后加盖屋顶,对外开放。

经文碑189通,共63万余字。其中《周易》6通,《尚书》8通,《诗经》13通,《周礼》15通,《仪礼》17通,《礼记》28通,《春秋左氏传》60通,《春秋公羊传》12通,《春秋谷粱传》11通,《论语》5通,《孝经》1通,《尔雅》3通,《孟子》10通。碑制均为圆首方座,高305厘米,宽106厘米,厚31.5厘米,额篆书:《乾隆御定石经之碑》。碑文楷书,两面刻,每面分6截写。乾隆《刊石经谕旨碑》1座,形制同经文碑。乾隆《石刻蒋衡书十三经碑序》碑2通,满、汉文各1通,额篆书《乾隆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首题《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书。乾隆帝《说经文碑》16通,高405厘米,宽136厘米,厚45厘米,方首方座,额篆书:《乾隆御制说经之文》。石刻《蒋衡写经图》,高110厘米,宽41厘米,线刻人物画,标题为冯敏昌隶书《蒋湘帆先生写经图》,图后有蒋衡行书七绝2首,署名“拙老人”。

交通

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下车,西南出口。

门票:30元(北京中小学生免费)

周一休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