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合并前(最后扫尾)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

*************************************

1981.浙东沿海灯塔

民国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宁波市镇海区、北仑区、象山县 与第五批花鸟灯塔合并。名称:浙东沿海灯塔

1982.鼓浪屿近代建筑群(扩展项目)

清至民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归入第六批鼓浪屿近代建筑群

1983.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

1927~1932年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归入第三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1984.谭嗣同墓与谭嗣同祠

1901年、1913年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与第四批谭嗣同故居合并。名称:谭嗣同故居及墓祠

1985.翰林院子和蚕房院子

清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归入第五批邓小平故居

1986.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

1933~1934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归入第六批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1987.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动员会旧址

1935年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              归入第一批泸定桥

1988.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1935年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        归入第六批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198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

1943~1947年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归入第一批延安革命遗址

1990.中东铁路建筑群(扩展项目)

清至民国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归入第六批中东铁路建筑群

1991.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近现代                          北京市石景山区

*****************************************

1981.浙东沿海灯塔

与第五批花鸟灯塔合并


浙东沿海灯塔多由英国人独立设计完成,融入了当时欧洲航标设计建造者对导航、采光、防潮、通风、瞭望等灯塔功能的独到理念,同时也包含了对实用、坚固、美观、耐久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标建筑典型代表。浙东沿海灯塔群分布于舟山群岛的嵊泗列岛白节山、半洋礁、唐脑山、鱼腥脑、洛伽山、大菜花山、七里屿,象山石浦海域的东门岛及渔山列岛北渔山等各岛屿,总数有13座。

白节山灯塔位于舟山市嵊泗县境内的白节山上。该灯塔始建于1883年,现塔为1946年重建。铸铁圆锥体,钢板内旋梯,塔底直径3.7米,钢质灯笼直径2.7米,塔身涂红白相间横纹。白节山灯塔主要服务于白节峡水道航行船舶,该水道水深18-40米,是上海,马迹山港通往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的主要航线之一。

半洋礁灯塔位于舟山群岛北部的嵊泗县菜园镇西南6海里处的一干出礁上。该灯塔始建于1904年,为混凝土石块砌成,并无灯笼,灯外覆以小罩。塔上备有雾钟,凡阴雾天自动发生。1975年重建,塔身为黑色石砌圆塔,钢质灯笼直径2.5米。1996年该灯塔改为无人值守灯塔。安装有雷达应答器。


 七里屿灯塔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甬江口七里屿岛上,同治四年(1865年)由英国人主持的浙海关税务司与清宁绍台道协同所建。占地面积2.5平方米。整体高度10.1米,灯塔内最早放入一盏植物油灯。塔身呈八角柱形,钢筋水泥浇注,塔底八角边长1.7米,从塔身到灯笼有内旋水泥楼梯。1872年、1924年进行过较大修缮,1995年,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因新灯塔建成使用,将原灯塔迁移安置在七里屿北边100米处的岛礁边,作陈列展示供游人参观用。


 北渔山灯塔位于位于猫头洋的东部,象山县石浦镇东南25海里的渔山列岛,北渔山山巅,中国领海线基点,是我国最东面的一座国家一级灯塔,有“远东第一大灯塔”之誉,成为国际航标。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成,塔身呈圆台形,生铁所铸,塔高16.9米,直径4米。 1944年灯塔灯器毁于战事,民国36年(1947)重修,1955年灯塔塔顶和灯器遭国民党破坏,1987年重修塔顶、重置灯器。现灯塔为1985年交通部批准原址重建,装置国内领先。北渔山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


东门灯塔位于象山县石浦镇东门岛东南,由任筱和、任筱孚兄弟(称二难先生)于1915年出资建造,后被烧毁,1919年,任氏兄弟与延昌纪传长等筹资重建。灯塔由塔基、塔身与灯室组成。塔基用条石砌筑;塔身三层,圆柱形,用石块拼接构筑而成,内径2.13米,外径3.7米,塔高5.44米,内部设旋转楼梯,通往塔顶;塔顶穹窿状,高2.74米,窗槛用八块石板拼接而成,窗户用玻璃构成,室外设走廓,廊外设铁护栏。东门灯塔整体保存较好,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设施,北渔山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蔡元培避难象山游东门,曾题“出其东门,界而昭明”八字。此后,和、甫又募建多座灯塔于台州、舟山和象山,并作修桥、筑路、修码头等善举不胜枚举。兄弟同心同德、至老不休,诚为难乎其难,时人称“二难”。

唐脑岛呈狭长形,西北至东南走向,面积0.032平方公里。据记载,该塔曾"有灯无塔"。早年,灯器是架在平房顶上的,1990年虽建起半圆形碉堡式二层楼房一幢,但灯器仍安装在屋顶上。1996年灯塔实施无人值守改造,才改写了唐脑山灯塔"有灯无塔"的历史。该灯塔始建于1907年,北距大戢山灯塔17海里,南离鱼腥脑灯塔16海里,是沪甬航线链路导航标志之一。

鱼腥脑岛灯塔位于舟山群岛的鱼腥脑岛上,东至岱山县鱼山岛6海里。鱼腥脑岛俯视呈等边三角形。该灯塔始建于1872年,1945年重修,塔身为黑色石砌圆塔,钢质圆形灯笼,直径2.2米。


下三星岛灯塔是浙江省岱山县境内的一座灯塔。是太平洋西岸的第二大灯塔,邻近小板门水道。1911年,灯塔由英国海务科建造。

洛伽山灯塔为于舟山市普陀县境内的洛伽山上,与其西北向的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该塔始建于1890年,1931年改建,塔身标高7米,石砌圆塔,外作红白横纹,八角形灯笼。最大宽度2.7米。洛伽山灯塔与外洋鞍岛灯塔成链,与船礁灯桩相应,引导航船进出普陀山港,是伊斯兰水道和莲花洋水道的重要助航标志。

小龟山灯塔位于舟山市岱山县境内小板岛北的小龟山上,小龟山因形似海龟得名。该灯塔始建于188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灯塔为黑色铸铁圆塔,塔底直径3.4米;钢质灯笼,直径2.7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塔身和附属设施被严重破坏,1947年和1984年分别进行大修。1998年对其实行了无人化管理改造,灯塔能源改用太阳能,安装雷达应答器。建有直升机停机坪。

大菜花山灯塔是浙江省舟山市境内的一座灯塔。灯塔位于定海区,金塘岛以北、册子岛以西的大菜花山上,邻近西堠门水道。1927年(民国16年),灯塔由象山县“二难兄弟”任筱和、任筱孚筹资建成,1936年由江海关接管。2011年,小龟山灯塔与舟山市和宁波市境内的其他十二座灯塔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并于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山灯塔又名大鹏山灯塔,是浙江省舟山市境内的一座灯塔。灯塔位于定海区境内,金塘岛西北的大鹏岛裂表咀上,为指示船舶进入甬江的重要航标。1906年,灯塔由中国商人杨希栋筹资建造,1933年,其子杨圣波捐资重建,为白色混凝土圆塔,塔高8.9米,改用煤油汽灯。1937年10月,灯塔由原定光灯改为无人看守的电石气闪光灯。后因私人无力维护,为江海关接收。2011年,太平山灯塔与舟山市和宁波市境内的其他十二座灯塔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并于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亭山灯塔又名外洋鞍岛灯塔,是浙江省舟山市境内的一座灯塔。灯塔位于舟山本岛沈家门港东南15.6海里的东亭山顶,又名外洋鞍岛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37年改建,塔身高9米,射程22海里,为白色钢质圆塔,塔底直径2米,铸铁内旋梯,灯笼下有铸铁平台一座。1997年,实施了无人化改造,安装了高11米备灯塔一座,并配以主,副灯自动转换装置,实行遥测监管,采用太阳能源,新建直径20米的直升飞机停机坪。东亭山灯塔是我国海上南北航运干线上的重要助航标志,也是船舶通过虾峙门航道进出宁波—舟山港的门户标。


最早矗立的是始建于1865年的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峙)灯塔,此后,陆续在舟山嵊泗列岛海域建有花鸟山(现已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白节山、半洋礁、洛伽山、小龟山、东亭山(外洋鞍岛)、鱼腥脑岛、太平山等灯塔;在象山海域建有东门灯塔、渔山列岛建有北渔山灯塔等。

浙东沿海灯塔与第五批花鸟灯塔合并。名称为:浙东沿海灯塔。

**************************************

1982.鼓浪屿近代建筑群(扩展项目)

归入第六批鼓浪屿近代建筑群


据介绍,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浪屿近代建筑”被列入“国保”,这一“国保”项目包括了美国领事馆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天主堂、三一堂、安献堂、八卦楼、西林·瞰青别墅、亦足山庄、菽庄花园等12幢建筑和1处园林。此次通过扩展合并项目的申报,鼓浪屿又有17幢近代建筑跻身“国保”之列。这样,作为“国保”项目的“鼓浪屿近代建筑”就达到了29幢建筑和1处园林。新入选“国保”建筑是厦门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海关理船厅公署旧址、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会审公堂旧址、救世医院旧址、博爱医院旧址、毓德女学堂旧址、“万国俱乐部”旧址、海天堂构、黄荣远堂10处共17幢建筑。

黄荣远堂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2号,建筑通体设有多处廊柱,用整条花岗岩雕石,具有古罗马风韵,柱头多为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建筑正立面由大圆柱和拱券烘托,周边由小圆柱支撑。窗楼设计各不相同,有半月形,平直形,弯弧形等,平台钩栏有水泥透雕、钢花纹饰,建筑屋顶设葡萄架,女儿墙做法具有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建筑较为整体,周边环境优美幽雅。这幢别墅是西洋的、中国的、古典的、现代的风格相结合的典范。


1845年,美国归正教会在厦门寮仔后开办了第一所小学,后来又开办了“女学堂”。1880年学校失火,女学堂迁到鼓浪屿岛上的田尾,称“田尾女学堂”或“花旗女学”。开始只是一个两级制近似小学的女子学校,学校以招收漳州、泉州乡村女学生为主。该校由美国传教士约翰·打马字创办,采用主理制,首任主理是她的二女儿马利亚·打马字。后来,学校附设了两个师范班,于是具备了中等学校的雏形,1886年有学生31人,1888年增至55人,1889年创建“毓德女子小学”,到1899年,学生增加到76人,学生的年龄从8岁至21岁。1910年该学校正式更名为“毓德女学校”。在1870年到1920年的50年间,该校共培养毕业生约1500名。

另外,1884年,约翰·打马字的二女儿清洁·打马字还创办了一所专为已婚妇女而设的田尾妇女福音学院。当时“田尾女学堂”的校舍即是现在这座田尾路14号建筑。该建筑是现存鼓浪屿早期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建筑高两层,平面呈“一”字型,建筑面积570平方米。该建筑为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两层楼的正面与侧面均设置外廊。1921年,理清莲任学校主理,华人林安国任校长,在两个师范班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四年制中学,将校名改为“毓德女中”。1925年,毓德女中搬至东山仔顶的寻源中学校舍,原寻源中学迁往内陆偏远的漳州芝山下。1928年至1930年,“毓德女中”又改名“毓德女书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毓德女小”复办,在临田尾东路处新建红砖教学楼,建筑面积430平方米。这就是今天田尾路13号建筑。这是一座“凹”字形平面的建筑,教室、办公室半围合布置,形成内院,靠内院设置外廊,用于交通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毓德女中”与“怀仁女中”合并,先后改为鼓浪屿女子中学和厦门女子中学,后并入厦门二中,校址仍在鼓浪屿岛上。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是厦门海关安置外籍验货员的高级公寓,建于1923年。在公寓和原鼓浪屿兴贤宫(现马约翰广场)之间,即现在中山图书馆的位置,原建有海关洋员俱乐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1862年3月30日,厦门海关税务司正式成立。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位于鼓浪屿中华路2号,距离人民体育场仅20余米。整栋楼用红砖砌成,上下两层,一层平拱,二层圆拱,设内回廊,外围铁质花栏杆。落地门窗均为白色,掩映在绿树红墙之内。整座公寓只住五户人家,又被称为“五间楼”。


建筑东、西、南三侧设有外廊,每个住宅单元相对独立,上下两层,开间对应三间拱廊。单元入口在建筑北侧,入口北面还有为每个单元配置的厨房和卫生间。建筑整体为殖民地外廊风格,外墙及柱廊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英式砌法,廊柱为八角形截面,工艺十分讲究。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堪称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中的精品,同时展现了当时厦门海关高级雇员的生活场所,见证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一种居住形态。

1898年,归正教会牧师郁约翰将平和小溪美国教会所属救世医院总院迁到鼓浪屿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郁约翰本人募集资金,亲自设计,并参与医院的建设。医院开业后,郁约翰本人任院长,并根据日益增加的病患压力,增设了医院女部,男女二部合称为“鼓浪屿救世与威赫明娜医院”(Hope& Wilhelmina Hospital),这也是鼓浪屿第一座综合性医院。初建时该医院有两座楼房,呈“L”形,为北翼和临海的东翼,男、女患者各住一幢,收住女患者的那幢也称作妇女部。医院建筑紧邻河仔下海边,还设有专属码头。两座建筑整体呈现殖民地外廊风格,主体均为两层,各自中轴对称,中央局部三层,受到美国国内古典复兴建筑潮流的影响,正中三层部分的顶部都设有三角形的山墙,增强了建筑的纪念性。在1910年郁约翰去世前,男女分部两座建筑只有二层高的部分都扩建至三层,并在建筑两翼围合的部分建设了小礼拜堂。


后来,在建筑群的西侧进一步扩建了西翼建筑,与原有的东翼相对称。当时该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产科、眼耳鼻科,手术室两间,实验室、X光室、药房各1间。问诊室6间。特别病房30间,可容纳30人;普通病房9间,可容纳95人。每日门诊平均接待30人。1926年,医院开办了护士学校,兼办助产学校,总共招生22届,毕业生160人。这座学校也是闽南地区最早开设的护士学校。护士学校校舍建于救世医院东北侧山坡上,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现在的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今天的鼓新路68、80号)基本保留了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于2010年修复。


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是鼓浪屿重要的司法机构建筑遗存,该处两座建筑现在是笔山路1号与笔山路3号,至今保存完好。这处土地1915年曾由英国长老会租下,之后该处别墅用地经两次转手,现存的两座建筑曾经是厦门籍印尼华侨黄仲涵名下的产业。


20世纪20年代末,鼓浪屿会审公堂曾经借用这两座与当时工部局办公楼临近的别墅办公。


这处院落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院内共有两栋两层的洋楼,两座建筑基本对称,形式比较简洁,具有早期的现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都是500多平方米。


1862年3月30日,外国列强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口理船厅。理船厅公署是厦门海关税务司下属专门管理海务的办事机构。现存的理船厅公署大楼为美国人设计,1914年建成,分主楼和副楼,副楼紧贴于主楼左侧,有通道与主楼相通。主楼建筑以红白两色为主调,外墙、柱廊均为红砖砌筑,支撑二层楼板的梁为白色,窗门也为钛白色。

厦门海关理船厅公署旧址,现存的理船厅公所(鼓新路60号)为厦门海关1883年购入的产业,1914年扩展形成现在的格局,是当时厦门海关理船厅公馆与办公建筑。建筑以红白两色对比为主调,形成轻巧、秀丽的整体风貌。

厦门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位于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又称“大帮办楼”),是当时厦门海关高级员工的住宅,由两座建筑组成。1865年到1870年厦门海关由英商德记洋行购入别墅一栋,1917年9月毁于一次强台风,1923年至1924年在原址新建两座建筑,其中,现在的漳州路9号被称为“HillCrest”,面积约为650平方米;漳州路11号被称为“Hill View”,820多平方米。

这两座建筑形式与风格非常类似,建筑造型简洁洗练,明显受到当时现代建筑风潮的影响,带有美国草原别墅风格。两座建筑均在两侧设外廊,角部廊柱较粗,采用清水红砖砌筑,夹在中间的廊柱为较细的白色钢筋混凝土立柱。立柱、梁、楼板、栏杆、屋顶出檐等钢筋混凝土构件做白色粉刷,与红砖的粗柱、墙壁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

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是厦门海关高级员工的住宅,由两座建筑组成,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国俱乐部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0世纪20年代初,万国俱乐部由鹿耳礁原址搬到田尾东路临近海滨的山坡地。万国俱乐部是供当时鼓浪屿的外国人及华人显贵、洋行高级华人雇员娱乐交际的场所,建筑入口为一圆形门廊,内设舞厅、酒吧、台球室、保龄球、外文书籍阅览室与交际厅等,当时也被称为群乐楼。

1918年,日本以“台湾总督府卫生课”慈善组织“善邻会”的名义,中日两国商人共同投资创办“台湾博爱会医院鼓浪屿分院”,最初设在鼓浪屿“教堂路”(今福建路58号)一座别墅建筑中。翌年又创办附属医学专门学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生,他们日后活跃在博爱医院及厦门、漳州一带。20世纪30年代初,医院迁至鼓浪屿鹿礁路“海景旅社”旧址营业。现存鹿礁路海边的博爱医院是一座大型综合医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于1934年动工,1935年6月竣工。建筑占地面积11354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

该医院建成使用后,是厦门20 世纪30年代医疗设备最完善、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医疗机构。建筑为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国内开始风行的早期现代建筑风格。该医院建筑的平面,为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而设计为“日”字型,建筑中心区域有两片露天天井区域,一处是医院设立的羽毛球场,一处则是住院病患室外活动的空间。建筑外部墙面浅米黄色涂刷与深米黄色的釉面砖边缘装饰相配合,和建筑内部的装修一起,体现出浓郁的日本风格。当时采用这种现代感的建筑形式,与该医院应用现代化的医学手段救死扶伤的形象如出一辙。

海天堂构内居中的中楼(今天的福建路38号)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整体风格呈现厦门装饰风格与“嘉庚风格”的折衷。这座两层建筑,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矩形平面,前面及两侧设置外廊,正面当中是作“出龟”处理的外廊空间。建筑的屋顶为岭南风格歇山屋顶,“出龟”门廊之上作重檐四坡攒尖小屋顶,屋顶飞檐作闽南传统风格的高高起翘。屋顶内部结构并非传统样式,从室内看,在歇山屋顶的正中及“出龟”前廊下各有一个木制穹窿式藻井。建筑的外墙、廊柱均采用烟炙红砖清水作法,两侧外廊钢筋混凝土额枋上作仿斗拱构件,额枋下设混凝土雀替、挂落;外廊廊柱外侧设预制混凝土宝瓶栏杆,上设栏板,作浅红色磨石子面层;屋顶屋脊、飞檐、檐口下均设预制灰塑或木雕装饰构件,做工精美。

海天堂构于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3.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

归入第三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位于江陵县沙岗红军街及周边乡村,主要包括鄂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旧址、鄂西红军印刷厂旧址、鄂西特别委员会旧址、鄂西少共总部和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旧址、中共江陵县委员会旧址和江陵县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江陵县贫民协会旧址、江陵县苏维埃政府五区区委机关旧址、鄂西教导大队兵运训练班旧址、贺龙指挥机关旧址、贺龙旧居、许光达旧居、邓中夏旧居、彭之玉旧居、柳直荀旧居、周逸群旧居等15处旧址和旧居。

鄂西少共总部和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旧址

鄂西特别委员会旧址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周逸群烈士故居在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大公馆。周逸群故居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左楼上下各三间,烈士在此楼出生和结婚。右楼结构与左楼基本相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任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曾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军在广州潮汕地区失利后辗转到上海。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3月上旬到达湘西桑植洪家关,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举行桑植起义。起义受挫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书记。

1916年春,贺龙刀劈芭茅溪盐税局以后,就在这桥头成立讨袁民军,贺龙被推为总指挥。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等为实现中央“分区割据”的战略部署,返回洪家关组织3000余人的队伍,又在这桥上宣布这支队伍为工农革命军。据中共七大贺龙履历显示:“1917年底曾用两把菜刀,发展到百余人的队伍,任援鄂军第一路总司令所属之游击司令。”因此,毛泽东曾经称赞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一个人带出了一个军。

1898年11月3日,柳直荀出生在长沙的一个书香世家,故居现属长沙县高桥镇高桥锦绣社区。其父柳大谧为人刚直不阿,曾留学日本十年,归国后不为强权所用,一生以教育为本。柳大谧为长子取名柳直荀,取自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1916年秋,柳直荀考入雅礼大学预科,192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于长沙师范学校,负责教务工作,并兼任协均中学校长。同年,经杨开慧介绍,柳直荀与李淑一结婚。然而,1927年5月21日两人的生离竟成了死别。

1932年9月,柳直荀因“左”倾肃反扩大而殉难于湖北监利周老嘴。1945年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为其平反昭雪。柳直荀如同杨柳一样,党将他栽植在哪里,他就在哪里生存发展,郁郁葱葱,哪怕被人倒插也是正直的

许光达1925年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后来编入炮兵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参加了武汉卫戍司令叶挺将军领导的反击军阀夏斗寅叛军的作战。7月,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炮兵营任见习排长。8月,在江西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曾任11军25师75团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后在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1928年6月20日与邹靖华结婚。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先后任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参与开辟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作战。1932年春身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

2013年3月5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归入第三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1984.谭嗣同墓与谭嗣同祠

与第四批谭嗣同故居合

谭嗣同墓在群山怀抱之中,半球形茔冢由麻密的卵石排列成庄严肃穆的图案,周护石构围栏,上树湘白玉碑:“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两旁立石虎、石马,墓前华表镌联,墓地四望,前有小溪田野,后依翠岭,使人更觉其浩气永存。谭嗣同(1865~1898年),浏阳人,维新变法发起人之一,被慈禧杀害。

谭嗣同墓位于浏阳县城南约8公里处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现改为嗣同村)。1904年6月,自县城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前有拜台,两侧护围,成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高2米,宽0.7米。墓地前方有石马、石虎各一,华表一对,镌刻联语:"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1958年兴修水利,华表及石围板全部被撬走。1983年9月,墓地复原并整修,拜台的下方增筑护坡,并修85级水泥砖石踏步的山径,方便上山凭吊。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人。好任侠,喜剑术。从学于欧阳中鹄,博览群书,好金文经学,兼习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著作,对魏源,龚自珍甚为赞赏。游历直隶、陕甘、晋、鲁、豫及大江南北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发挥王夫之“道不离器”学说,提出“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为变法提供理论根据。

谭嗣同祠亦称谭嗣同烈士纪念馆,位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建于明朝末年,因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官阶显赫,奉旨命名为"第官邸",简称"大夫第"。谭嗣同曾在这里居住多年,被害后,其夫人李闰居"大夫第",在谭继洵的鼓励和支持下,用自己的部分家产,兼得公、私资产的赞助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

二栋一亭的旧式祠宇建筑。占地面积53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牌楼式)、庭院、前厅、过亭、后厅等建筑。前门墙面凸出四砖柱。明间设券门,两扇大门拼钉几何图案竹片,上部女儿墙由两端向中收缩成三角形西式状,下部现左右镶嵌祁阳石标志、说明牌两块,祠门额上嵌“谭烈士专祠”汉白玉石碑,阴刻楷书金饰。

经庭院拾三级台阶进入中厅,前檐饰卷棚,几何图案挂落与格门,厅内立花岗石方柱6根,上部抬梁式构架,前部饰卷棚设月梁,满置楼栿楼板,正上方悬挂梁启超先生题写的“民国先觉”牌匾,匾下原(1983年)挂谭嗣同油画遗像,1998年,置放谭嗣同铜质头像一尊。前厅与过亭由16页格扇间断,过亭由四根花岗石方柱支撑整个建筑,左右各设天井,亭顶正中设六边形藻井,下饰卷棚,上置梁枋一根,书“谭遗远堂自建,民国二年秋月”建祠题记。藻井下左、右、前三方制安玻璃窗页采光,地面铺青方砖(残损严重),天井底部全部铺扁卵石。拾二级台阶入后厅,后厅由四根木柱支撑上部招梁式木构架,前部两木柱与过亭石柱以月梁连接。后厅前阶檐设格扇门14页,上安装玻璃与挂落等,厅内后部木枋与砖墙连接,上满置楼栿楼板。厅正中处置放“谭嗣同烈士牌位”的神龛,雕龙刻花,制作十分精细,文革时遭毁,祠内原有唐才常、康有为书赠挽联及谭嗣同遗像,同时被损毁遗失,1983年修缮时,厅内仅复原了两幅木质挽联与遗像。前厅、后厅进行了全面修缮。1984年,对门楼又进行了维修。

谭嗣同墓与谭嗣同祠,与第四批谭嗣同故居合并,改名称:谭嗣同故居及墓祠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谭嗣同墓与谭嗣同祠,与第四批谭嗣同故居合并,改名称:谭嗣同故居及墓祠。*******************************************

1985.翰林院子和蚕房院子

归入第五批邓小平故居

翰林院子小平5岁入翰林院子发蒙读书,学名邓先圣,距邓小平故居约1公里。它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邓小平先祖清代翰林邓时敏居住的旧宅。邓时敏仙逝后,邓氏族人公议把翰林院子辟为学馆,希望为邓氏家族培养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于是办起了牌坊村第一所私塾学校。

翰林院子座西朝东,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是一个大而气派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共有大小房屋36间,由朝门、戏楼、厅堂和厢房组成,建筑十分精美,雕刻颇具特色。朝门外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雕塑家钱绍武书写的“翰林院子”金匾,朝门口一对大狮子蹲立两侧,其规模和布局充分体现了翰林院子当年主人的身份。

蚕房院子建于清朝末年,是邓氏家族养蚕、缫丝的作坊。蚕房院子展览分序厅、蚕房、蔟室、缫丝织绸、蚕丝历史文化、蚕丝科普等展室。

翰林院子和蚕房院子归入第五批邓小平故居

****************************************

1986.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

归入第六批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西征,于1932年12月18日挺进通江两河口,旋即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含平昌)县,随后以通江为依托,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由于根据地一直处于恶劣的战斗环境中,迫切需要激发群众、组织群众参与到火热的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中来,中共川陕省委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在做一切工作的时候,宣传工作要打先锋”的要求。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及各军、师政治部为配合好革命文化宣传工作,均成立了錾字队,深入持久、规模浩大、形式多样地在渡口边、要隘旁的石壁石板上,在户院围墙、祠堂庙宇照壁,在石碑、石柱、石墓、石牌坊、石桥,甚至在柱礅、屋基石、水缸上等镌刻标语和文献,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

这些石刻标语和石刻文献用方言俚语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把共产党的主张、苏维埃政府的法令以口语的形式本土化,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而又通俗易懂,为革命群众喜闻乐见,是唤醒革命群众的战斗号角、瓦解国民党军阀的锐利武器。

文献记载:1933年至1935年,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及各军、师政治部的錾字队在苏区镌刻了15000多幅石质标语。新中国成立后,仍有4000多幅红军石刻标语散落在巴中市的城镇、乡村。本报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红军石刻标语、文献发表,以飨读者。

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归入第六批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

1987.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动员会旧址

归入第一批泸定桥

泸定县地处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泸定桥就是一座悬空架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处,经过两小时激战,一举消灭桥头守军,夺取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当时,为抢在敌人支援部队之前抵达泸定桥,红四团昼夜兼行240里山路,终于在29日凌晨,从安顺场赶到泸定桥抢占了西桥头,然而,桥面桥板已被敌守军拆除了一部分。同时,东岸我军还未到达泸定桥,西岸的红四团与东桥头的敌军处于对峙状态。当日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召开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并组建起一支“二十二勇士”夺桥突击队。

29日16时整,夺桥战斗打响,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向东桥头发起冲击,他们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眼看突击队员快要接近东桥头,敌人妄图烧毁桥头堡阻止红军前进,这时东岸红军也赶到了泸定桥,两岸红军在泸定城胜利会师。

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动员会旧址 归入第一批泸定桥

******************************************

1988.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归入第六批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太平古镇是四川省八大名镇之一,位于赤水河南岸,隶属四川泸州古蔺县,地处川黔交界重地,水陆交通便捷,古镇依山就势而建,青瓦木楼层叠错落,有“小山城”之美誉。太平镇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太平镇一带,四渡赤水,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红色遗址。先参观附近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图片。

在观渡亭沿一条小路走到太平渡口,可以参观太平渡渡口纪念碑、老鹰石、毛泽东及军团首长渡口遗址,随后从古镇大门进,继续参观古镇内的地下党活动旧址、红军银行旧址、临时医院旧址、红军驻地旧址、总司令部旧址、女红军长征纪念馆、红五军团驻地旧址等。

太平镇红军驻地


太平渡渡口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红军街,虽然知道红军坟故事的人太少,但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红三军团先锋队开仓为周围百姓分盐、红军二渡赤水百姓用郎酒为红军疗伤驱寒等。

二郎滩渡口。

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二郎红军街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

归入第一批延安革命遗址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是八路军军医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川7.5公里处刘万家沟。医院在靠近半圆形的山崖根打土窑100多孔,窑前修手术室、简易礼堂和平房40余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筹办于1938年11月,院址设拐峁村(今属宝塔区李渠镇)。苏井观任院长,汪东兴任政委。1939年5月3日,八路军军医院举行开院典礼,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谭政,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到会祝贺。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也参加了典礼。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不幸在华北前线以身殉职。为了纪念白求恩,12月13日,八路军军医院正式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40年初,和平医院迁驻柳树店(今属宝塔区桥沟镇),医院院长鲁之俊,政委刘新权。1943年3月20日,和平医院由柳树店迁至刘万家沟(今属宝塔区李渠镇)。刘万家沟原为八路军野战医院驻地。野战医院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11日,属八路军留守兵团所辖。同年9月,八路军医科大学成立后,野战医院即成为该校临床实习医院。

1943年3月迁至柳树店。1944年春,美国医生马海德由军直门诊部调到该院外科工作。医生还有祁开仁、黄树则、谭壮、李亭植、徐根竹等。董均伦在医院担任翻译工作。

和平医院还得到了国际红十字会和一些国际爱好和平人士的大力资助。加拿大、美国援华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公谊救护队的医务人员曾先后在该院服务。1946年10月30日,英国援华会会长克利浦斯夫人一行在延安访问期间,还专门参观考察了和平医院。947年初,和平医院总院机关和第二部前往华北解放区,与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合并。逐步发展成为今天设在河北石家庄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归入第一批延安革命遗址。

***************************************

1990.中东铁路建筑群(扩展项目)

归入第六批中东铁路建筑群

中东铁路沿线保留下的历史建筑众多,这些建筑物多是俄国人设计、利用中国人工、材料建设的,被作为20世纪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加以保护。2006年5月25日,中东铁路海林站旧址6处7栋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铁路建筑被合并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省铁路公司护路事务所旧址位于今西岗区胜利桥北胜利街33号。该建筑建于1902年,是一座近代欧式建筑。沙俄侵占时期为大连护路事务所。1904年5月,日本侵占大连。翌年便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长春至大连铁路线为该社本线,于1907年4月正式营业。这里成了“满铁”的大连护路事务所。

1945年8月,大连地区铁路由苏军接管,成立大连铁路局,管辖长大线石河站及其南路段的铁路。1950年5月,中国长春铁路公司成立,下设大连铁路分局。现为沈阳铁路局大连工务段办公楼。

霁虹桥是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境内的一座立交桥,是哈尔滨市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为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桥梁建筑。霁虹桥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4月,于民国15年(1926年)9月投入使用。霁虹桥全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引桥双向六车道,桥面为双向四车道。

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部门著名的桥梁结构专家符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巴利设计,建筑师彼得·谢尔盖耶维奇·斯维利多夫施工的钢筋混凝土跨线桥。同年9月,霁虹桥建成。同年11月28日,霁虹桥举行了大桥落成命名典礼。

中东铁路昂昂溪火车站,当时称齐齐哈尔站,是中东铁路较大的中转站。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昂昂溪区铁北育红路、北兴路、陵园路,迎宾路及铁南西江路、振兴路。建筑年代在1901至1907年。现存的有价值的俄式建筑共有111栋,其中办公建筑6栋,总面积4145平方米。居民住宅为105栋,建筑总面积为13423平方米。


中东铁路昂昂溪俱乐部,位于滨州铁路昂昂溪火车站北80米,建于1906年,建筑面积1736平方米,同样为南北方向长方形二层砖木建筑,是原俄国铁路员工的休闲、娱乐场所。

105栋俄式居民住宅则分别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木质结构。该建筑群的特点是大部分房屋外有花厅,木工雕琢,墙体厚实,窗户又高又窄;屋内有木质地板和天棚,砌筑火墙和壁炉,房屋内空间较大,冬暖夏凉,坚固耐用,体现出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俄式建筑共有111栋。

绥芬河市中东铁路建筑群是中东铁路历史遗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承载丰富,建筑特色鲜明、艺术独特,对进一步保护和研究中东铁路历史、中俄早期贸易史、早期中国革命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标本,对推动东北地区中东铁路遗留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项目合并47处),其中,扎兰屯市中东铁路遗址建筑群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东铁路建筑群(扩展项目) 归入 第六批中东铁路建筑群

******************************************

1991.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曾是明清两代太监养老送终的世外桃源,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种矿产而得名。八宝山实际是京西郊鲁谷村的一片土丘。明朝永乐初年皇帝专为保护司礼太监钢铁墓而赐建的。历代战乱都没有祸及到它,成为太监们安居的一处世外桃源,当地的人都叫它太监庙。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忠烈祠。1949年,忠烈祠共占地80亩,有殿堂、房舍57间,附属房舍84间。被民政局接管后,祠内的50余名道士和太监全部迁出。褒忠护国祠内殿堂部分被改为骨灰堂,庙观四周则被辟为墓葬区。

建国之初,革命公墓的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即遵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因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兴建陵园,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秘书长薛子正具体负责筹备工作。多方勘察后,京西八宝山南麓的褒忠护国祠被选中。当时寺内还住着一些道士和太监,在将护褒忠护国祠辟为墓地的过程中,曾遭到道士和太监的抵触。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八宝山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

1955年4月1日,国民才女林徽因因病去世。她亲手修建的墓地也是她最终的归宿。这也是她的成就最好的赞扬。梁思成亲自为他设计了墓地。墓碑整体是一块长方体,最上面写着“建筑师林徽因”。墓碑上有用汉白玉所雕琢的荷花图案,雕刻的工艺十分了得,图案异常精致,栩栩如生。墓碑前边鲜花朵朵,这正是后人对她敬佩之情的特殊表达。

1927年被杀于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的烈士王荷波和另外17个烈士,是最先移葬革命公墓者。移葬仪式隆重,周恩来主祭,李立三、彭真等人陪祭。

1950年,任弼时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东部坡顶上——被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后来,开国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张澜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纪念瞿秋白烈士牺牲20周年时,党又把秋白同志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墓左,这就形成了第一墓区。接着,又扩展了第二墓区,第三墓区。墓盖都是水泥制成的,墓碑都是汉白玉石雕刻的。

一共有535座,都是对革命事业有所贡献的人。其中有流血献身的英烈,也有科学、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陵墓也筑在这里。这里曾一度称为“烈士公墓”,1970年,经周总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1979年后,墓地开始修复工作,包括瞿秋白墓在内的一百余座被破坏的公墓全部被修好。骨灰堂内,康生和谢富治的骨灰盒遭到其他逝者家属的唾弃和破坏,后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二人的骨灰被迁出骨灰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胡耀邦等人的遗骨均未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毛泽东的遗体陈放在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的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刘少奇的骨灰在拨乱反正后从开封迎回北京,胡耀邦的骨灰则安葬在江西省的共青城。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称,建国后,一定级别的干部逝后去处一般有三:骨灰撒散;骨灰迁回逝者原籍;大部分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2013年3月5日,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相关推荐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鼓浪屿近代建筑群

    厦门鼓浪屿,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现成为著名的风景区,面积不到2平方千米,人口约2万.此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有"海上花园". ...

  • 中国有名的十大古街你去过几个,来,旅游姐姐带你们看看

    大家好,我是旅游姐姐,一个无私奉献给你们分享旅游攻略干货的小姐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今天的攻略,你们知道中国的十大古街有那几个吗,本文将给你详细介绍. 古街一:北京烟袋斜街略 烟袋斜街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 ...

  • 福建厦门思明鼓浪屿近代建筑—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

    福建厦门思明鼓浪屿近代建筑—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

  • 探访第七批“国保”之一西林岑氏家族建筑群

    ■今日视点 记者 李湘萍 文/图 驮娘江岸,西林县那劳村僻静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桂西.桂西北壮族地区保存规模最大.延续时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建筑群--岑氏家族建筑群,人称"宫保府&quo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1)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106处) 1.金界壕遗址 金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南征伐宋,欲灭宋而为全国统治政权.这次军事行动调诸路猛安谋克,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从军参战.过激的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2)

    21.上古城子墓群 上古城子墓群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六道河子乡上古城子村.为高句丽积石墓群,是高句丽人较早的一种墓葬形式,属高句丽早期墓葬群,占地面积较大,南北长200余米.20世纪50年代调查时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3)

    41.灵宝塔唐 四川省乐山市 归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 42.阿坝羌寨碉群 明至清 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波碉楼 43.峨眉山古建筑群 明至清 四川省峨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4)

    本篇要目: ********************************************* 61.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1937年   山西省左权县 归入第四批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5.瑞金革命遗址)

    以下17处瑞金革命遗址,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博文  第一批国保--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2) 7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 粮食人民委员部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行政机关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6)

    本篇要目: ************************************ 92.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旧址 1927年 江西省萍乡市归入第三批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 9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

  •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1)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国务院增补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 ...

  •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2)

    本篇要目: *************************************** 11.南城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汉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 12.涧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