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布罗茨基漫步他最爱的威尼斯,有人慕名而至,有人遥望思念 |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除开自己的故乡,威尼斯是诗人布罗茨基最喜欢的地方,他多次造访这座被水意润泽的小城,漫步、写诗、思考。上世纪末,俄罗斯导演伊莲娜·亚科维奇为了拍摄相关纪录片,与布罗茨基再次造访这里。

年轻时,布罗茨基就一次次去往威尼斯。对他而言,威尼斯的魅力到底在哪?

从这座水城,到俄罗斯的国家、文化、诗歌、哲学,以及时间的本质与生命的流淌,布罗茨基随性而谈,不时迸发灵感的火花。今晚的夜读,跟随布罗茨基一起游历他生命中格外重要的这座城市。

伊莲娜·亚科维奇/文

1993年,伊莲娜·亚科维奇拍摄了纪录片《与布罗茨基漫步》,海报(左)和剧照

细雨搅着薄雾,劲风裹挟着麦克风。皮包里装着1992年4月的《十月》杂志,上面印有文学报图书馆的编目卡——俄文第一版的《水印》。布罗茨基领我们到这条堤岸去。虽说堤岸早已更名——威尼斯人不愿过多地回忆吞噬他们城市的那场瘟疫,按说早已没有了写着这个名称的街牌——可是这块街牌却还保存在旁边的一条小巷里——Fondamenta Degli Incurrabili(不可救药的堤岸)。

我们站在这块牌子下面,钟声从对岸的朱代卡岛勉强传来,淹没在潟湖里。

布罗茨基

我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这个地名的情景——那一天,和著名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未亡人谈完话,我走了出来。她在一定程度上已无可救药,就像他当时那样。我突然看到,我正站在未治愈的堤岸上。这个名称很好,暗示你对某些人已经无可奈何。我们大家也是如此,都曾面临着毫无希望的境况。

也并非只有诗人才这样,世人皆如此,至少到了一定年纪,有一定阅历的人会是这样。他们已经无法改变,人生也无法重来。唯一可能的是——跳进水里,如果他们乐意,如果有谁推他们一把的话。

18世纪威尼斯画家卡纳莱托笔下的威尼斯总督府和圣马可广场

而威尼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座注定要毁灭的城市,甚至可以将它称作“必将毁灭者的滨河城”。我完全没有在其中添加预言的意味。要知道,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能营造特定的氛围。一般来说,营造氛围比任何死抠字眼的行为更有意义。有的名称带有强烈的节奏感,特别是在俄罗斯文学中,几乎随处可见。比如《乐观的悲剧》。虽然我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它就是铿锵有力。不过,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喻、一个矛盾,是一种绝对的胡言乱语。再如,《被开垦的处女地》——这又是什么意思?总之,就是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这是语言作用于意识的力量。它拥有某种力量,在你尚未意识时就给了你某种提示。这可能就是文学的公式。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地名的时候,我就想,我最好以此为题写点什么。然而写什么,什么时候写,我还没有认真思考。我想这应该是一篇散文,此外并没有考虑更多,也没有纳入关于威尼斯的写作计划。在1988年还是1989年,我记不清楚了,一家地方上的财团——一个旨在避免威尼斯遭受水灾的组织——请我写几页关于威尼斯的小文章,他们想制作一本小册子作为圣诞礼物赠送给组织的成员,也就是那些支持这些活动并捐赠资金的人。他们没有提什么形式、规格、内容上的要求,但文章应该与威尼斯有关,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坐下来开始写,朦朦胧胧的,有点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逐渐地我越来越清醒……

18世纪意大利画家路卡·戈莱瓦里斯创作的布面油画《威尼斯广场》

或许,正相反。我想起了这个标题。我想,至少先有了这个名称。总之,这只是一个契机而已。

名称,往往是……嗯,存在不能决定它,意识也不能,可是名称——它就是整件事的一半。

来到这里之前,我们认为威尼斯和圣彼得堡有某些相似之处,譬如它们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潟湖”,到处都是水、运河、宫殿、滨河街、石头狮子。我们还以为,布罗茨基之所以每年都来威尼斯,是因为它使他想起故乡。

不过,身临其境,我们立刻便明白了这两座他心爱的城市之间的差别。但我们在内心深处仍然非常希望,威尼斯能使布罗茨基联想到圣彼得堡。

布罗茨基

有些东西自古以来便会立刻引起联想。不过,对于我来说,这其中的差别要大于相似。我接下来要对你们说的东西,我不知道是否应该说,但我还是要尝试用某种方法将它表达出来。这是我的发现——对于水,我有一种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抽象的,因为我不太会游泳,也看不到它对我有什么特别的实际应用价值。其实,我还怕水。我溺过几次水,这便是问题所在。可我的兴趣仍然十分强烈,而且与弗洛伊德或其他什么学说毫无关系。我想这应该与某种特别有趣的东西有关。我此刻要说的纯属无稽之谈:仿佛出自某种下意识的感觉——这还是与弗洛伊德无关——较之于其他任何介质,我与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先从这里说起吧,水使我们更能向前看,而且看得很远。水涌向岸边,又立即归向何处呢?向后,向着天际。就像“海神涅柔斯的升降梯”——正如我曾经在诗歌中写的那样。但在这些背后还可以引出各种最艰深的道理。譬如,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不同在哪儿?恰恰在于有水,所以就有生命。然而,引起我注意的首先是水那纯洁的无限性,这在自然界是绝无仅有的。这个纯洁的无限性可以存在于自然景观,比如山脉——但山脉总是有限的,你知道它绵延多少公里,它将终结于何处;而水则无穷无尽。

仿佛出于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我有一种感觉,在我生活了三十二年的故乡,水总要受某种方式的限制。海军舰队、边防岗哨的限制,我不知道……

19世纪英国画家托马斯·莫兰笔下的威尼斯风光

另一方面,所有这些地方的建筑都完全不是本土的、是来自另一种理念:有限空间理念。在列宁格勒,我的故乡,完全是另一种尺度。而在这里,正因为所有奇迹都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所以他们试图利用好每一厘米,当你们参观这座建筑物的时候,如果您同尽是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筑的罗马相比较,罗马建筑物正面雕像之间的距离有十米、二十米。在俄罗斯的多数城市,大体上也一样。但在圣彼得堡,则是更巨大的规模,完全是另一种规格。在正面给您放上一百根圆柱,您还要嫌少。

这里的一切都很像珠宝业。不过我看这些,不是看金银丝盘花或珠宝艺术,而看人能够做什么。在视觉意义上,意大利人是有着巨大天赋的民族。在15-16世纪这个天赋被应用到了建筑学上;在今天,则应用在了工艺美术设计上。我认为,这个天赋仍然与海洋有关,与意大利半岛三面被水冲刷有关。

19世纪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画作《威尼斯大运河》

温暖,水儿充足。

你们问我,为什么我经常说“水儿”呢?这可能是一种在语言上崇尚斯文的态度吧。有时候我们不说“诗”,或者“我是诗人”,我们说“诗篇”,说自己“作诗”,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特所指出的,毫不谦虚地自诩是好人一样。或者像阿赫玛托娃所说,“我不理解这些大话——‘诗人’‘台球’……”

正因为它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物,你在谈话中,在言语中有时会把它弱化。除此之外,我这样说还因为我爱它。这在语法上叫作指小表爱。在这种意义上,我有点儿理解圣方济各的处境了。

水儿,是唯一的,你看它时可以心平气和的东西。对于我来说,世界上有两种最主要的视觉秀——就是水和云彩。你可以见到最纷繁激烈的场景,最无休无止的奇遇。更不必谈云朵映衬在水面上了,这能让人眩晕,让人进入绝妙的狂喜状态。

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透纳的作品《接近威尼斯》

这一水域中的生命,地中海的,亚得里亚海的,要比任何动物群的品种丰富得多……或者植物群,我不知道这具体该如何称呼。藻类在我们这儿属于什么?可能属于动物群。如果认真留意,气味可能有一点不同。但其实人们对它非常熟悉。在冬天,这一感觉格外强烈,突然间——好家伙!藻类腐烂的味道总出现在暖洋洋的天气里。于是,当冬天的这个味道突然向你袭来时,你就感觉到仿佛某种温暖的活动还在大自然的深处延续。此时有可能正在下雪。我见过几次雪中的威尼斯,非常美。不过雪很快便融化了。

这里的雾,很著名,很美。当你落入薄雾之中时,会产生相当复杂的感觉。你无法挣脱。船夫们都清楚,他们能找到路,在接近交叉路口时各自高声吼叫,提醒人们注意。他们都这样喊:“嚯——咿!嚯——咿!”

过了几天以后,布罗茨基突然对我们说:“你们要是知道我有多么幸福就好了——带着俄罗斯人游览威尼斯!”他只说了一次,我们请求他对着摄影机再说一遍。然而他不同意。

录音机却把他的话记录了下来:“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能会说的那样,我的最高任务就是,进入一切水域。”这应该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意思就是到所有大江大洋中洗澡。

阿列克谢说:“我在七大海和三大洋里游过泳。”

“第三大洋是哪个?'布罗茨基有些羡慕地问。

“北冰洋。”

“那么,我也在那里洗过澡。”

来到西方以后,威尼斯是第一座他不带任何明显目的访问的城市。自那时起,他总是在秋冬前来,夏天则从未来过。

布罗茨基

夏天这里格外炎热,而且人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就是现在人也够多的。我总是更乐意到人少的地方去,到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地方去。但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此。冬天的生活,特别是在北地中海、北亚得里亚海,才是真正的生活,是吧?这生活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这是真正的生活。

1972年,我在密歇根大学拿到第一份工资,便买了一张机票,飞到了意大利。在米兰转机时几乎误机,但总算抵达了这里。我记得,那次在威尼斯住了十二天,还是十四天。不言而喻,最初七天过得非常悲惨。在这座城市里,我一直想领别人参观一下。不是自己看,而是用手指点着与别人分享。百分之九十来这里的人似乎都是“成双成对”的,是同某个人一起来的。对此我极为羡慕,仿佛又回到了十六岁。在这里我总是孤身一人。大约有七天时间,我在这座城市里游荡,像是一位悲天悯人的人。到了第八天,我醒悟了——记不清了,大概是个礼拜日,钟声当当地响了起来,我甚至在一首诗里写道——嗨,这不重要,丢人。我便开始作诗。我在这个城市里一边溜达,一边推敲诗句。这时候一切都回归原位,我感觉到了某种自由。也就是说,在这里也可以生活下去,对吧?

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画作

《威尼斯大运河》

记得我在这座城市里游荡时正值水灾,“高水位”,就是acqua alta。水没到膝盖。啊,我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

而且,愚蠢的是,我竟没有使用导览手册。虽说利用导览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可我不好意思背着照相机到处走,不好意思做一个观光客。甚至还不是因为不好意思做观光客,而是希望能把这些都记住,最好能让这些都保存在眼中心中,而不是胶片上。

冬天的威尼斯不是观光胜地,因为寒冷,下雨,刮风,惹人讨厌。唉,到处是水。可是我偏偏非常喜欢这个,因为,对此我已经习惯了。

你们知道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吗?那时候国家文艺出版社与我约好,让我翻译意大利诗人乌姆波特·萨巴的作品。从他的诗集《自传》中我翻译了十到十五首诗,也许没这么多。其中有关于北亚得里亚海的诗——他出生于的里雅斯特,离这里非常近。他有这样一行诗:“在狂暴的亚得里亚海深处……”这时我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亚得里亚海深处,因为冬天的威尼斯是相当严酷的——正值冬天,尤其是当你到了岛上,或者在城郊漫步。已经谈不上什么太阳啊,咖啡馆啊,通心粉啊,禽鸟啊,什么遍地的老鹤草了。总之,天气异常寒冷,把你的双手冻僵,人们都藏了起来。如果他们要修理什么,这完全不是pictures(图景),不是什么场面了。而是无可奈何。对此我极其喜欢。

意大利当代画家圭多·博里尼笔下的威尼斯夜景

其实,人看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就是想成为这种人。

大约五年后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我记得是在1978年,我受邀来威尼斯参加某个两年一次的电影节。在各种活动之外,还请我朗诵诗歌,于是我就读了几首。或许有些多愁善感——我突然明白了,我在向这座城市偿还宿债,偿还过去它所赠予我的一切。

节选自

《与布罗茨基漫步威尼斯》

[俄]伊莲娜·亚科维奇/著

谷兴亚/译

东方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稿件责编:张滢莹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资料图

(0)

相关推荐

  • 拯救威尼斯:一座栖水而建,恐将被水覆灭的城市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旅行而归的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汇报.描绘了他到过的五十五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都神秘而独特,又似乎有某种隐藏其中的联系. 有一天,忽必烈终于忍不住说:还有一个城市你从未讲 ...

  • 诺奖得主布罗茨基: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

    图源网络 怎样阅读一本书 文 | 布罗茨基,译|刘文飞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年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 ...

  • 布罗茨基:怎样阅读一本书

                           刘文飞 译 在这个一百年前尼采曾于此精神失常的城市里,关于图书博览会的这一念头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环.确切地说,这是一个麦比乌斯带(众所周知,此为一恶性 ...

  • 约瑟夫·布罗茨基:毕业典礼致词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1984届的女士们先生们: 无论你们选择做多么勇敢或谨慎的人,在你们一生的过程中,都一定会与所谓的恶进行实际的接触.我指的不是某本哥特式小说的所有物,而是,说得客气些,一种你们无法控制的可 ...

  • 布罗茨基:空中灾难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有药方治疗原始野蛮,但没有药方治疗那种把自己装得不像自己的狂热. --德屈斯蒂纳侯爵<俄国通信> 1 由于19世纪俄罗斯小说的数量和质量,人们便广泛认为19世纪俄罗斯伟大散文以 ...

  • 布罗茨基:自然力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除了空气.土壤.水和火之外,金钱是人类必须与之最经常打交道的自然力之一.这是今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一百年之后,他的小说依然保持相关性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世界的经济航 ...

  • 约瑟夫·布罗茨基: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芬兰站是旅客进出这座恰好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的五个铁路终点站之一,芬兰站前耸立着一座 ...

  • 约瑟夫·布罗茨基:颂扬苦闷 | 西东合集

    刘文飞 译① 如果你无法统领你的王国, 就请像你父亲那样前往一个国度, 思想在那里控告,情感在那里嘲讽, 请相信你的痛苦-- --温·休·奥登:<阿隆索致费迪南德> 你们此刻面对的一切,其 ...

  • 约瑟夫·布罗茨基:安德烈·普拉东诺夫《基坑》跋 | 西东合集

    基甫 译 在这个意义上天堂观念是人类思想的逻辑终点:思想无法逾越它,因为天堂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说,天堂就是尽头:它是空间的最后幻影,是事物的终结,是巅峰和顶点.在那里无处可去,只能走 ...

  • 布罗茨基: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1899

    刘文飞 译 在自己八十一岁的一生中,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有十九年是当代最伟大俄国诗人奥西普·曼德施塔姆的妻子,有四十二年是他的遗孀.其余的时间则是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