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战国古玺,战国古玺六大系:楚、齐、晋、燕、秦、巴蜀
玺一般包括公玺、私玺和“言信”之类的词语玺以及图像玺等,其钮制丰富,有鼻钮、覆斗钮、亭阁钮、带钩钮、水禽钮、鸟钮、虎钮、鹿钮、猿钮、人形钮、戒指钮等。古玺的印面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除常见的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外,还有盾形、凸字形、椭圆形、曲尺形、菱形、心形,以及由两个、三个、四个或圆或方或三角形组成的连珠印章。总之,古玺无论在钮制、印面形状或文字风格上都散发着一个百家争鸣时代独有的充满自由和创造的魅力。
广义的战国古玺包括楚、齐、晋、燕、秦、巴蜀六大系。从战国文字的角度讲,西土秦文字与东方六国文字差异甚大。从玺印本身讲,秦印早年迥异于东方诸国玺印,后来秦国又在兼并天下后,用秦印范式统一了其他诸国古玺,并开创了后来八百年中印章的模式。所以,狭义的古玺并不包括秦印。
楚系古玺
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强国,它吞五湖而含三江,主要在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一带。先后以郢今湖北江陵 、陈 今河南淮阳 、巨阳 今安徽太和 、寿春 今安徽寿县 为都。强盛的国力,浪漫的民风,孕育了发达的楚文化。其玺印也同其漆器、帛书、铜器等物质文化一样,古奥、雍容、多样、奇伟。
楚玺,特别是公玺,以阴文为主,大小不一。印面形式上多施边栏,如“陈之新都”,许多印还用田格。少数方印还用格,如“大府”玺。文字构成上,“金”字旁多作“”、“”(图1)、“”,不见于他国古玺,而与楚国铜器、竹简文字一致。“大”作“”,“府”作“”,“陈”作“”等,均为楚玺特有写法。一些官府官职的名称也为楚地自家特色,如称某府如“行府” 、某客 如“郢粟客”图2 。至如“莫嚣”、“连尹”,更是他国未闻。
齐系古玺
齐国是东方大国,控有今山东、河北东南、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所谓齐系还包括齐附近的鲁、任、薛、滕等国。齐系古玺印面形式上除也常用边栏外,印的上方或有一突,如著名的“易都邑圣□□之”,或上下各有一突,如“齐立邦玺”。其文字也有一些特殊写法,如“马”作“” 图3 、“陈”作“”。印文或作“子某子”,如“子子”。“”是除“玺”外齐玺的另外一种自名,可释为“节”,仅见于齐系古玺。
燕系古玺
燕是战国之时偏安于北方的比较弱小的国家。初都于蓟 今北京附近 ,战国晚期燕昭王时期 公元前311—前279年 又以蓟西南不到70公里的武阳为下都。燕公玺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方形阴文玺,一般边长为2.1—2.4厘米。印文最常见“某都某”格式,如“平阴都司徒”、“徒口都丞”等。另一种为长条柄钮朱文玺。此类极富燕玺特色,他国不见,如“大司徒长伏符 乘”。印章多还常见一种自名“”,读如“瑞”,如“外司炉” 图4 。《周礼·春官·典瑞》郑玄注有:“瑞,节信也。”可见这类长条阳文玺可能就是《周礼》所说的“玺节”。另外燕玺文字还有—些特殊的写法,如马图5 、都、丞等字写法即仅见于燕。
从艺术角度看,燕公玺同类玺形式往往十分相近,缺少变化,篆文亦失于呆板拘谨。私玺 图6 也不如楚玺、晋玺来得灵动精悍。也许是老天出于平衡的需要,燕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却如天马行空,一向被推为千计古玺的压卷之作。此印1892年在河北易县出土。后为著名学者王懿荣以150两银子购得 一说1896年王氏以600两白银购于易州裴某处 。可惜后流藏日本京都有邻馆。现一方印蜕即标价1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700余元 。此玺钮部中空,可安木柄,边长7厘米。尺寸之大,布局之奇,独步战国,无论汉魏。“日庚都”为燕地名,“萃车”即副车。马身烙此印,表示此为日庚都官署副车所用之马。马字上部是马头的象形,下边两横表示将马身省略,是燕文字独特的写法。
晋系古玺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晋国六卿中韩、赵、魏三家戮力改革,赢得了民心,终于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三家为各自独立的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但由于固有的亲缘关系,三晋古玺风格颇为一致,个别公玺可据地名别之。晋系古玺多出土于山西、河南、河北和陕西北部一带。公私玺俱以朱文为多,边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这与其他诸国公玺一般较私玺为大,两类风格也多有一定距离颇不一样。其文字写法也有许多特色。如“乐成府”的“府”写成“西疆司寇” 图7 的官名“司寇”主要见于三晋,且“寇”写作“ ”等。晋玺印风工丽巧致,惹人喜爱,与楚玺的恣肆、齐玺的粗犷、燕玺的拘谨、秦玺的天真颇不一样,为古玺中上乘之作。
巴蜀印章
巴、蜀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代生活于四川及周边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其立国时代从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延续千年之久。主要在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巴蜀先民孕育了发达的印章文化。因其印面内容含意隐晦,不是汉字,也很难说是文字还是图画,我们权称之为巴蜀符号印。其质以铜为主,兼有石、陶。钮式以鼻钮为主。印面多为圆形 图8 ,少量为方形、长方形、山形等。印面边长或直径约3厘米,略大于同期其他地区的公私玺印和图像印。个别大者达5厘米,小的仅0.8厘米。印章内容由各种独特的巴蜀符号组成。就其单体符号而言,可分解为三类:甲类为明显的象形符号,如罍、铎、削、戈、手、人、马、虫、鸟、蛙以及其他动物。乙类为形态抽象但稳定,而且是多次出现的基本符号。如∽、王、 M M M 等。丙类为暂时还不能掌握
规律的其他符号,如付土木台伐宀凸.等。从现在出土、著录的一千多件巴蜀印章上的约150种左右符号看,它们一定代表某种特定的意思。已故先秦史文字学专家徐中舒教授在其名著《古今文字对照表》中推测,这些巴蜀符号“只能表意,不是可以按字宣读的语言,只有巫师才能认识,还要多方譬喻解说,不然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专家认为,巴蜀符号印是具有标识、领有、称谓、徽记等实用功能的印章。巴蜀先民笃爱印章。所以他们用印随葬之风远盛于同期的中原诸国。在古巴蜀与秦楚等周边地区的交流中,巴蜀符号印很可能对秦汉图像印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