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被评为2016年度政协优秀提案
在12月18日上午召开的平和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政协表彰了一批优秀委员、优秀提案和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县政协副主席候选人方丽云宣读表彰决定。
获得2016年度“优秀委员”荣誉称号的有23位委员,黄武疆提交的《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等12件提案被评为2016年度优秀提案,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局、县旅游局、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等6个单位被授予2016年度提案承办先进单位。
朱连生 摄
据了解,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以来,我县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机关各专门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运用提案建言献策,共收到提案65件,立案63件,经过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大部分提案得到有效落实,为建设富美平和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为荣获“2016年度优秀提案”----黄武疆《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稿件:
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
近年来,随着平和县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乡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部分农民进城买房,融入城市生活;另外一部分农民则在本镇、本村公路两旁重建新房,使墟集村社之间形成较为繁华的商业街道,各村无缝连接,乡村城镇化很显著。但是城镇化也暴露不少问题,譬如:环境卫生、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河流整治、古村落保护等等,这里就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展开《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课题。
一、平和村落之现状
目前,平和县城区、乡镇、村庄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地进行,如小溪、霞寨、山格、坂仔、大溪、九峰、安厚等乡镇,镇区的建设已扩大到周边村落,为广大乡村百姓生活上带来诸多方便。当然,城镇化的结果也很大地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让他们很难回到过去,很难固守原有的家园,致使乡村空心化、传统村落遗弃以及老技艺失传、本土文化生态断层现象。
春节期间,笔者走访了小溪镇新桥村后巷延安楼,作为平和中心城区里的一座土围楼(村落),其历史悠久(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人才辈出(万礼、张宽故里),是海内外张氏台侨同胞的祖地,具有很高的文史研考价值,现在亟须保护。笔者以“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者”身份受邀参与其保护、开发、利用方案的初步讨论,并提出建议。目前,延安楼面临周边店面整治及产权归属问题。
延安楼
位于霞寨镇大坪片区的西爽楼,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西爽楼面宽86米,进深94米,平面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整座楼由65个独门独户的小单元围合,楼高四层。每个单元面宽3至4米不等,进深却都达到13米多,进门是单层的门厅,墙设灶台,经小天井的侧廊通大厅。西爽楼是世界最大的方形圆角围楼,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黄汉民教授在其著作中称,西爽楼是“单元式最独特的一座”、“犹如一个热闹的小村镇”。由于楼内居民陆续外迁,楼房已多年失修,现已倒塌大半。
西爽楼鸟瞰图
西爽楼南门前景
同样的情况,位于霞寨镇大坪片区村东村的“奎璧联辉楼”也面临倒塌的危险。此楼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已有300历史,奎壁联辉楼初建时是马蹄形的建筑体,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为抵御“红毛反”,族人遂在在马蹄形的前端建直形屋面将两边连接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后圆前方“畚箕楼”。“奎璧联辉楼”,地形为“趴虎守肉,遥望五峰”,是著名的风水胜地,本楼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后方楼高3层,约12米,前方方楼高2层,约9米,大小共有房屋41间。围楼内建有二进祠堂一座,供奉大坪黄氏“田中央房”列祖列宗。大门坐西朝东,门前有6米宽,30米长的大埕,大埕前是半月形的池塘和环村小溪。奎璧联辉楼有外围楼38间房屋,其建筑是顺主楼向心而建,形成了完整的围楼村落。
“奎璧联辉楼”是一代清官黄元规的故里。清末平和县令亲临大坪田中央仰瞻黄元规,感受“此地温厚正气,族人知书达理”,欣然题笔“奎璧联辉楼”牌匾赠送予黄氏族人,表达对此地“文明之风”的赞赏。
奎璧联辉楼(大坪田中央)
“奎璧联辉”为清朝同治年间平和知县胡善举所题
以上所举例的古围楼建筑为平和传统村落现状的缩影,类似此情况各个乡镇都存在,其中不乏一些较为完整、经典的古建筑群、古村落,只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当人们发现时已是岌岌可危了,破损状况堪忧!
自2010年以来,平和县政府召集、乡贤企业集资出力修复了数座村落,如霞寨镇榜眼府、清溪楼、芦溪镇绳武楼、秀峰乡太极村、国强乡六成楼......但这些仅仅只是“亡羊补牢”式的修补,仍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村落正在倒毁中。这十多年来,一座座“枯燥无味、奇丑无比”的钢筋水泥洋房正以迅猛的速度吞噬这些传统民居瑰宝,实在让人惋惜!
二、如何保护、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
1、由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对全县各乡镇传统村落(土围楼、老宗祠、大厝)进行的全方位的普查。
(1)由各姓氏宗亲会负责人支持、配合工作人员对村社的老宅、宗祠进行调查登记;
(2)对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建筑群落立即通报,特别是被省、市、县“文保”名单遗漏的建筑群应立即登记、保护;
2、“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
(1)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即是矛盾,又是新机会;
(2)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是理念问题,应守住传统理念,不使本土文化断层;
(3)对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政府引导、上升到“闽南(客家)本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平台。
3、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本土文化生态,要对有开发价值的村落建筑群进行再利用,盘活文化旅游资源。
(1)传统村落保护要有生产、生活、文化内容,要有相关的传承人,如霞寨榜眼府有武术、文化书院作支撑,芦溪绳武楼有酿酒坊做经营;
(2)发展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要善于挖掘地方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有文化的旅游才有生命力;
(3)恢复独具“乡愁”特色的“手工技艺”(如舂臼面、麦芽糖、制豆腐、米糕、酿酒、竹编、木匠、石匠),设立“乡村手工技艺服务中心”,逐步形成本土文化生态产业链。
4、保护传统村落,采用“政策扶持”和“文化指导”机制,特聘政府相关机构和专业能人实地指导、规划,成立“平和县传统村落保护中心”。
(1)落实“政策扶持”和“文化指导”机制;
(2)聘请大陆、台、港、澳相关专家考察、指导;
(3)鼓励乡贤、企业家回乡投资村落保护、开发等文化旅游项目;
(3)挖掘和培养相关传统技艺人才。
5、本着“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村民受益”的原则,修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留住村民,留住技艺,避免村落空心化。
(1)以人为核心,以保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谈开发,重利用,编入平和县的民生工程项目。
(2)以“一村一特色”为目标,吸取相关专家意见,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开发措施。
(3)制定《平和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并付诸实施。
三、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的意义
我们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来做平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逐步恢复本土文化生态。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问题,政府、村民要明确各自角色与立场,以建设发展特色的城镇化全局来衡量,站在农村土地改革、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的宏观角度来思考,制定科学、实际、符合多数村民意愿的政策与措施,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落到实处,确保一定的时间内修复、恢复本土文化生态。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是全社会、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对于本土文化生态、生产生活智慧、保留记得住的乡愁都意义重大,将有助于平和县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和提升平和县城镇化水平,使本土文化有再造、再生能力;丰富和充实平和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消费粘度;提升平和县旅游品牌形象,形成独具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链。
平和留存不多的完整土围楼---清溪楼卫星图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