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类竞争愈发激烈的笔记本电脑
只要和懂行的人聊起“超轻笔记本”,那LG这个牌子是绕不开的。
当年LG笔记本正式进军国内,就碰上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事件,中韩关系跌至冰点,LG获得了一个“地狱难度”开局。
由于LG笔记本拥有“超轻”特性,所以即使出师不利,后续也依旧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如今LG手机已经宣告失败,LG电脑反而还活着,这就是证明。
时间来到2021,LG笔记本每年稳步迭代,超轻的特性依旧保留。但在我看来,超轻笔记本已经越来越难做了——一线大牌开始入场了。
LG现在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用一台竞争最激烈的型号,来简单分析一下:
LG gram 14Z90P
左滑看接口
机身左侧
机身右侧
它的配置如下:
i7-1165G7 处理器
16GB 4266MHz 内存
512GB 固态硬盘
14英寸 1920*1200分辨率 16:10比例 99%DCI-P3色域 IPS屏
电池容量 72Wh
厚 15.1~16.5mm
机身重 968g
适配器重 299g
目前售价9499元
它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1,续航表现好,搭载72Wh大容量电池
2,机身重量极轻
3,扩展性好,搭载双M.2硬盘位+双雷电4接口
缺点!
1,屏幕虽为广色域,但没有进行校色
2,高负载下散热表现一般
3,机身塑料感较重
【升级建议】
这台笔记本电脑拆机比较麻烦,所有螺丝都藏在脚垫和白色的小圆片下面,需要全部取下以后才能卸下螺丝,之后撬开卡扣,即可取下后盖。
【注意】LG拆机会失去保修,若无必要请勿拆机。
双通道16GB LPDDR4x 4266MHz内存能满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内存为板载无法更换。
测试机的固态硬盘容量为512GB,型号为海力士PC601,支持PCIe3.0×4和NVMe,机器还有一个空置M.2接口。
【购买建议】
1,对续航有极高要求
2,对便携性有极高要求
3,生在陶猗之家的人
LG gram 14Z90P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整机不到1kg,PD充电器还可以和安卓手机共用,出差背电脑时肩膀能轻松不少。
屏幕方面,它搭载了一块16:10比例的屏幕,实测色域容积为99.7%DCI-P3,色域覆盖97.2%DCI-P3,平均△E为4.26,最大△E为8.56。
可以看出并没有校色,如果对色准要求较高,必须进行手动校色。
接口方面,2021款gram终于取消了DC充电口,改为Type-C接口的100W PD充电,这次机器升级到了双雷电4接口,此外还有两个USB-A 3.1,一个TF读卡器,一个HDMI,整体有进步。
续航方面,它的PCmark10续航测试成绩为18小时38分钟(场景:现代办公),依托着超大电池与出色的能耗比控制,续航表现非常好。
噪音方面,它的满载人位分贝值为37.8dB,仅略高于环境噪音。
LG gram 14Z90P有两个配置,低配i5+8G+256G特别“丐”,高配i7+16G+512G正常多了,刚上市那会儿售价11999元,如今降价至9499元,下滑了2500元,降价幅度较大。
如果你想要一台机身纯白,轻薄持久的笔记本电脑,这台LG可以考虑一下。
但如果你对性能释放要求较高,那么这类产品并不适合你。
【猪王的良心结语】
上图是LG gram 14Z90P的拆机实拍图,单风扇单热管的组合。
室温25.8℃
反射率1.0
BIOS版本:T2ZF0250 X64
针对无独显的轻薄本,我们使用负载较低的Stress CPU进行压力测试。
切换到性能模式,在满载状态下,CPU温度最高92℃,稳定在90℃,功耗18W,频率维持在3.5GHz。
左滑看背面温度
烤机背面温度
表面温度如上图所示,键盘键帽最高44.2℃出现在键盘中部,WASD键为36.5℃,方向键30.2℃。背面中心点35.8℃。
总的来说,LG gram 14Z90P的散热表现一般,核心性能释放比较保守,同时核心温度已经达到90℃,且此时键盘键帽温度也不低,身为一台万元级轻薄本,单热管单风扇的散热规格太小了。
LG在中国主推三款笔记本,分别是14、16、17英寸的gram系列,均主打超轻便携。
为什么说gram 14Z90P竞争最激烈呢?
因为它的竞品实在太多了:
例如ThinkPad X1 Nano,i5+16G+512G,901g机身,8999元。
还拥有ThinkPad的3年质保。
再比如联想 YOGA Pro13s Carbon,i5+16G+512G,966g机身,6299元。
一样是纯白机身,屏幕还是2K分辨率的。
前段时间,惠普开始预售ProBook 635 Aero G8,六核R5+16G+512G,990g机身,仅售5699元,越来越便宜了:
游戏本依旧是笔记本领域最卷的类目,其次是高性能小尺寸本,第三就是超轻本了,一款比一款便宜,相比之下LG的竞争压力很大。
在我看来,LG的强项还是大屏超轻本,竞品少了很多,并非因为大厂做不出来,而是市场实在太小,入不了大厂“法眼”,反而给了小品牌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