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坚持十年「每周检视」的人沟通的 6 点启发
1
在一个月前因为朋友的连接到顾先生,那是在北京的星巴克旗舰店,顾先生请我们体验独特的咖啡工艺,据说这部机器在全国只有一部。
可能是全国只有一部的打奶机器可以打到68°左右,其他都是自动在61.2°左右就自动停止加热,正好把乳糖加热到刚好在变成焦糖之前,而且需要咖啡师保持对准一个方向,喝到的这杯拿铁别有一番风味。
后来朋友走了,本身要去一家律师咨询机构拜访学习他现在高效和开放的办公室文学,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于是,我们回到了原来的星巴克聊天,结果这一聊就是五六个小时,纷纷觉得幸好没有去成。
或许早起、运动、健康、时间管理、思维导图、个人成长等标签,更难能可贵的至今最懂我的「每周检视」,并且他个人也坚持做「每周检视」差不多十年以上。
能坚持十年「每周检视」的人是怎么样?
基本已经财务自由;关注健康,注重饮食和运动;行动也自由,公司业务基本极大部分都已经授权,每周开一次会就好,不时去思考有没有新的方向。
以下是跟顾先生碰撞的 6 点。
2
克制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既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去训练而慢慢成长。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所提及的「练习人」—— 所谓“练习人”,是反映人在一生之中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
3
优秀是卓越的绊脚石。让我想起了《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里面柯林斯认为,卓越和优秀公司最大的差别在于,优秀的公司可以在一时表现优异,而卓越则可以将自己的优异表现持之以恒。
优秀的 10 倍才是卓越。
4
精益五问就是连续问自己个 5 个 why。
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以下是 5 Why 经典小案例,停机的真正原因。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三: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
5
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取舍」呢?本来的思路是如何选择「取」,也就是选择做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不过发现人总是想获取更多,不如你想思考,能够「舍」什么。而舍的同时自然就会有所得到,得失本是自然的过程。
就如曾经小时候无比迷恋的动漫《钢之炼金术师》在每一集开始的时候总会重复这一句话:
人没有什么牺牲的话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那就是炼金术的等价交换原则。
6
在 GTD (Getting Things Done)里面真正决定「行动」的当下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譬如时间、环境、资源和情绪。而这些也就是一个「行动」当中的变量,稍微一个条件不满足的话可能就无法「行动」。
在物理学里面,常量指相对固定的数据,变量指随机变动的数据。在这里需要再引入一个概念「变量中的常量」,也就是在随机变动的数据里面最常出现的那些数据或者范围值可以让「行动的公式」成立。
因而在真正的行动的时候,可以根据一个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120%(墨菲定律),少干扰的环境和适当的仪式感去安排,以至于更好完成这个「行动的公式」。
外部的打扰更多来自「情境」,内部来自「情绪」。前者可以通过主动选择来完成,譬如你周末想要工作的时候主动选择去咖啡厅、图书馆那么就比你在家里更高概率完成工作。后者可以通过训练觉察和仪式感,觉察是练就发现自己情绪的能力,在情绪中最怕的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情绪中。其次仪式感可以迅速把自己代入专注的状态,就如日本茶道前的拭擦茶具,就如村上春树在写作前会去厨房煮一杯马克杯大的咖啡。
7
明确目的(不是目标)不容易走偏。
目标是具体的,特别是要符合 Smart 化原则:
1. 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 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Realistic)
5. 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但如果过于执著于目标却可能会走偏,一是忽略人性,二是如果情况发生改变当初目标并不能继续成立了呢?
而「目的」就像圆心,一切所指定的目标是当下环境结合目的而成,是一条路径,指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