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生僻字-葶苈
话不多说,我们继续来学习下一个生僻字“葶苈”。
葶,《康熙字典》中记载:“《尔雅·释草》蕇,葶苈。《注》实叶皆似芥,一名大室,一名丁历。《西京杂记》葶苈死於盛夏。又《广韵》都挺切,音顶。毒草。《山海经》熊耳山有草,状如蘇而赤华,名葶,可以毒鱼。”
由此可见“葶苈”的本义为十字花科葶苈属植物葶苈,我们常说的中药“葶苈”即为这类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惯称为“北葶苈子”,后者习惯称为“南葶苈子”。
北葶苈子一般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无臭,味微辛辣,黏性较强。南葶苈子则通常呈长圆形略扁,长约1mm,宽约0.5mm。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通常中医临床使用较多的是北葶苈子,其性味属辛、苦、大寒,归经归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常应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入药宜包煎。
“葶苈”在中医药典籍中亦多次出现,说明了其性味、功效及使用注意等。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性味: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⑥《纲目》:'通月经。'
注意事项:
①《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②《别录》:'久服令人虚。'
③《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④《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播娘蒿、北美独行菜及独行莱的干燥种子之醇提取物,均表观强心作用,对在位娃心可使之停止于收缩期,在位兔、猫心,猫心肺装置,猫心电图等研究,均使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葶苈子中的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有效化合物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等作用于PTGS2、JUN、MAPK1等靶标蛋白,进而发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参考书籍:
[1]史佩玉,林樫,陈国铭,方彩珊,綦向军,侯颖跃,罗冬强,邢万里,黄睿澜,罗文婷.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葶苈子潜在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19,30(20):2823-2828.
[2]曹雅雯,汤岐梅,侯雅竹,王贤良,赵志强,毛静远.葶苈子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0):3123-3126.
文案:张翼飞
编辑: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