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道先被骂上热搜,是娱乐圈的悲哀

8号风曝

有趣/有撩/有聊/有料

前几天,我们扒了孔雪儿的一口大瓜→劈腿还让女友两次堕胎?成为偶像前,先学学怎么做人吧

还没完全消化,又突然发现,这口瓜只是《青春有你2》中的沧海一粟,而我们只是刚刚站在了瓜田的最边边……

青春有你,变青春有“瓜”
“青春有你”成了“青春有瓜”,这或许是它与历年偶像选秀节目最别具一格的特点。
毕竟在孔雪儿被爆料前,陷入“小三门”的四胞胎大姐申冰,可是曾经因此窜到了热搜第一,最后原配和男方双双联手,把她锤得死死的。→热搜第一,是她退出选秀节目前的巅峰时刻
“小三门”爆出之后,申冰退了赛,然而遗留在节目中的未播撕X片段,依然继续发酵。
不是撕原配,而是撕C位。
先是冰清玉洁四姐妹利用人数优势,抱团投票,让小妹申洁当了C位。
而节目里的C位之争,并非只此一家。
隔壁《别问很可怕》小组,投票选出C位宋昭艺后,输掉的莫寒看起来不太接受这一结果,“动作不好,我可以改……”,直接打破了商量好的规则。
除了明着撕,也有不少暗戳戳的内涵。尤其是互相评价环节,表面一片平静,但被网友划重点和关键词之后,才知道这背后的意味深长。
比如王清评价赵小棠,以及赵小棠评价段小薇……
还有官方下场亲自内涵别家选手卖惨的……好生精彩。
《青春有你2》,哦不,《青春有瓜2》才更新了8期,“小三门”、“撕逼门”、“内涵门”通通上演,热搜满天飞……
每周的瓜都在翻新,常扒常新,知道的以为是偶像选秀节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看了真人版宫斗女王养成记。
即使到现在,吃瓜撕X玩梗的热度,始终远高于舞台表演和选手实力的热度。不知道节目组是不是该反思,自己的重点有没有放错了位置。
想必,可能是没有的。
节目组被扒出了不少重新剪辑的痕迹和漏洞,比如蔡徐坤的点评被扒播出版本少了一个“跟”字,这样一来,蔡学长的意思可就天差地别了。
国内选秀,有趣的灵魂比实力更重要
除了把“出道”变成了“撕瓜”,选秀时代背后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此。
虽然打着“越努力,越幸运”的励志口号,但是如今的节目——
“有趣”和“话题”,看起来似乎比“实力”更出圈。
这样一来,国产选秀综艺的味道已经变了。

这一届《青春有你2》里,看过节目的观众,可能记不得在公演前0镜头的花腔女孩左卓,记不得大主唱许馨文自带混响的歌声,记不得考评A的综合实力选手喻言,记不得可以撑起舞担的冯若航……

但却记得起“迷惑rapper”、“死亡歌姬”等名号。

记不得rap担当乃万唱的内容,但一定被李熙凝和秦牛正威朗诵的内容深深洗脑——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牵着我的手看最新展出的油画;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零基础的reader“打败”了职业rapper。

说起来,可笑。

这并非个例,近几年所谓“造梦”的选秀,几乎都在比拼话题,成了一场流量游戏。

实力不够,话题来凑,有话题就有镜头,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偶像练习生》里训练时长不到10天的董岩磊,因为个性有趣,话题镜头足够,从100位练习生中的角逐赛里,闯进了60进35的关卡。

《创造101》背负着“全村人希望”的杨超越,跟不上舞蹈动作、唱歌破音、节目上持续崩溃,都是她在舞台上的常态。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节目组那句“逆风翻盘”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

承担着“逆风翻盘”象征的她,最终成功以第三名高位出道。

这样的选秀“产物”,淘汰掉了唱功不凡的陈芳语们,也淘汰了很多努力上进的男孩女孩的“团梦”。

市场上涌现出来的“趣味型”选手,越来越多。

合理,几乎等同于不存在。对于选秀时代来说,这场淘汰者的游戏,无疑是一场“悲哀”。

回想十几年前“超女”火热的夏天,唱歌水平不过关的选手,海选时期可以甘当收视保证,但不会拿到通行证;

从李宇春到周笔畅再到张靓颖,能够站上舞台的,都是有实力的,绝不是靠着卖惨、有趣。

只有那些实力卓越的选手,才拥有被看到的可能性。

回看国内选秀效仿的对象韩国节目“Produce系列”,简单来说三个字可以概括——工业化。

韩国工业化训练出来的练习生,有着严格的选拔流程,几乎是千里挑一,很多人甚至是从小学就开始了练习和培训。

(通过选拔进入SM公司的少女时代成员允儿、徐贤)

进入公司后会对声乐、舞蹈、形体、表演,创作能力,甚至表情管理、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进行专业化培训,而每个月公司的“月评”考核,是关系到练习生去留的阶段性检验。

一个合格的女团成员,首先是能承受高强度训练和残酷竞争的练习生,因为每一天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明天是出道,还是被淘汰。

(YG与mnet合作的《MIX&MATCH》考核片段,该节目诞生了iKON)

光有能力是不够的,一招致命的就是“品行”。

从艺先学德,每年“Produce系列”官宣阵容之后,都会有练习生因为校园暴力等品行问题“被下车”,也不乏已出道成员因为陈年往事或是酒驾等多种问题被退团解约。

比如来自大名鼎鼎经纪公司JYP的21岁练习生尹书彬,被曝出从初中开始就经常参与校园霸凌,未成年就学会抽烟喝酒,直接被公司开除,也遭到《Produce 101》节目除名。

但,当国内开始效仿日韩这一套推出偶像团体选秀节目时,照搬的似乎只是外壳。

他们想要的,不是练习生的实力扎实、人品优良,而是个性,是亮点。

就像一位国内的经纪公司老板评价的那样,实力远不是第一要素——

“每个时代对偶像定义都不一样,当下的偶像,先看颜值,再看情商,再看人设的丰满度,唱跳能力可能是排在第四位的。”

女团的重新定义,绝对不只是外表

选秀领域除了在实力和话题的天秤倾斜之外,但凡选女团,一定都要提的就是“定义”。

《创造101》里,王菊是重新定义的代表,她喊着独立、颠覆传统的口号,想吃掉女团的标准和包袱。

这一季《青春有你2》的舞台,主打的口号是——打造一个不被定义的女团。

所以留着爆炸头的张钰,留着寸头的上官喜爱,成为了代表人物。

正如上官喜爱喊出的口号——“有很多声音说我的脸、我的身材不适合女团,我想要证明给他们看,我值得被'喜爱'…”

她们在节目中的存在,被定义为要和传统女团审美相抗衡。

可是实际上,她们所打破的,只是传统女团白净纤细的外表。

女团=女+团。

顾名思义——

女,只有你性别为女,都可以;

团,意味着选出来的这些人要能互相配合融合,看起来是个整体。

说到底,外表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女孩站在一起,像个团体。

女团是个集体产物,不是个人主义舞台。

从外貌上的简单“重新定义”,不仅不客观,并且对于其他女孩而言,真的不公平。

再从女团市场来看,以流水线生产女团的韩国为标准,国内如今是连个完善的标准化女团都没有。

连个真正的“第一团体”都没造出来,“重新定义”又谈何而来?

更别说,往往喊着“重新定义女团“的那批人,最后都不会进入女团,而是单打独斗了,未免有几分矛盾。

叫嚷着“重新定义”或者“不被定义”,不外乎只是一个节目口号和看点,至少从目前来看,就是拒绝主观的审美、客观的标准、专业的实力,以花边造就热搜,凭八卦出圈。

追梦者所向往的舞台,并不存在。

互联网在选秀时代,似乎没有记忆

都说互联网的时代,一切都有记忆。

但对于选秀来说,并非如此。

一档《偶像练习生》火了,于是“创造”系列、“青春”系列、“之名”系列都纷纷出现了,今年已经进入了第3年;
第一批经纪公司吃到螃蟹后,其他看到利好的经纪公司也挤着下场,还有的是2018、2019年赶着趟成立的新公司;
许多练习生,练习时长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甚至都没有怎么上过专业的声乐舞蹈课程,便急匆匆地赶来报名参赛……
资本看中的,永远是当下能带来的利益,而非未来。
各类偶像团体选秀中,观众最终票选出9人,有时候是11人,组成限定团一起活动,然后呢?
被寄予厚望成为“中国第一男团”的Nine Percent,便走上了“成团即巅峰”的道路——成团18个月合体60次,在出了一张专辑、85天集中开了17场见面会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空窗期……
然而,他们作为头部选手,尚且都无法得到后续的资源与曝光。更别说那些与出道位擦肩而过,或者是早早就被淘汰的练习生了。
《偶像练习生》即将迎来2周年纪念日,部分没有出道的大厂男孩以轮番接力的形式再次跳起主题曲《eiei》——不完全统计,邓烺怡、何东东、Rapen、孙浩然、覃俊毅、李俊毅、姜达赫、王艺龙、韩雍杰、杨泰瑞、赵凌峰、叶泓希、周腾阳、林浩楷、金上捷、梁辉、许凯皓、朱匀一、朱匀天、余明君、王宥辰、张艺凡、武连杰等都参与其中。

以上这些人,大家依旧熟悉的又有多少?

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名字基本已经不会出现在公开场合。

视频cr:@e起吃苦的幸福09383
国内娱乐圈的环境,注定无法为这批偶像提供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为了梦想,继续在各种选秀节目中不断当“回锅肉”,诸如宋昭艺、艾依依、勾雪莹、张楚寒等4人,都是在《创造101》败北后,又来到《青春有你2》回炉再造。
宋昭艺、艾依依甚至名字都改了,前者原名张溪,和孟美岐合作《撑腰》,后来还当上《海草舞》C位;后者原名杨蕊菡,和吴宣仪合作《我又初恋了》。虽然都来自大公司乐华娱乐,但她们的存在感依旧不强。
还有的人,都逃不掉地走上了同一条路,为了能有名字,都去演了戏。
先不谈贡献出了怎么样的演技,观众们如果想选演员,为什么不去看《我就是演员》(前身是《演员的诞生》)、《演员的品格》、《演技派》等专门的类型节目呢?
更多的人,则是回到到了籍籍无名的小透明时期。
对于他们而言,参加选秀期间收获的镜头,可能就是演艺生涯的巅峰。
娱乐圈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每一年都在制造新的流量。在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还记得2017年爆红的流量是谁吗?

而选秀里曾经的话题选手,离开节目后,还会有人记得吗?不过是笑过,就忘了。

流量每年都在更迭,让人眼花缭乱。而有了资本入场加持后,情况更甚——
毁了,就放手;
糊了,再选下一波。
重复更替,总不会愁没有人。
到最后,我们的偶像变成了流水线下生产出来的假面人偶,撕开表面华丽的外衣后,剩下的是败絮、是黑里、是空虚。

当选秀节目沦为资本运作,一切以流量至上,还有必要打着梦想的旗号,继续吗?

背离初衷的选秀节目,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这值得选手思考,值得节目组思考,值得观众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