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抑郁、双相的遗传因素没有你想的那么大
遗传因素是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主流精神科认为,双相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抑郁症的遗传度为40%-70%。这是很多精神科大夫在临床中的说法,也白纸黑字地印在国内最权威的精神科著作《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上。
这令很多父母诚惶诚恐:
“是不是我和另一半的基因出了问题?”
“我们家老大已经得病了,老二过几年会不会也发病?”
“孩子的下一代会不会也得抑郁症、双相障碍?”
而且,如果青少年患者也知道了这些遗传数据,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本来就不好的话,他们可能会完全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并更加恼火:
“你们总是指责我,原来是你们基因有问题。为什么要生下我,让我遭罪?”
“遗传”是压在患者、家属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
其实,根据科学精神心理学,精神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并没有上面数据所说的那么显著。以下视频进行了分析:
点击可浏览,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更加详细、深入的抑郁症、双相障碍遗传因素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了解一下文章:
抑郁症
简单来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确实不能排除遗传因素,但这个遗传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尤其是表观遗传学机制,它遗传的不是基因本身,而是基因的表达形式。而基因的表达形式又是后天可变、可逆的。变得坏了可以遗传,变得好了也可以遗传。
有了这样的理性科学的认知,我们再去看文章开头父母的疑问,就明朗多了。
孩子得病了,不是因为父母的基因有问题,最多也可能是父母的基因表达有问题;而且这真的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据2020年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也就是说大约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这么高的患病率,这么多的患病人数,其中有很多患者其实没有家族史,也就是3代人都没有得过精神心理障碍,没有明显的遗传因素。
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老大已经得病了,那父母确实要警惕老二是否会发病。因为两个孩子有相似的遗传因素;更重要的是,两个人有共同的成长环境,两人都很有可能遭受过来自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这时父母必须做的是一定要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为什么老大会得病,然后积极改变、提升,用更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尽量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这不但可以帮助老大康复,也可以预防老二罹患精神心理障碍。最终两人的基因表达都能往良好的方向发展,心身健康地成长。
至于孩子得病了,他们的下一代是不是也很容易得病?
如果孩子最后没有很好康复的话,这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他们不良的基因表达有可能会遗传给孩子。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在调节情绪、认知、行为方面仍有较大不足,容易缺乏理性和自我反省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对自己的孩子更容易造成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可如果他们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懂得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掌握了科学育儿的方法,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那他们的孩子得病的风险也会很低,甚至比没有疾病史、但不懂科学育儿的家庭更低。
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他们自己的疾病其实也已经康复得很好了。
因此,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后,父母没有必要在“遗传”上一直焦虑、纠结、甚至指责另一半,这无补于事。
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重视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了解孩子患病的真正原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快康复,从而让家庭真正和谐,这种良好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基因表达,进而遗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