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开花!战争戏像《长津湖》,这部故事有瑕疵的剧,凭什么会火

这个国庆,最火的无疑是《长津湖》。

目前,《长津湖》的票房已经突破30亿,很可能又创一个影史纪录。

不过,大银幕《长津湖》横扫票房的同时,小荧屏上有一部电视剧也一路霸屏

刚刚上线十天时间,豆瓣评分就冲到了9.0,毫无疑问又是一部“神剧”。

皮哥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刷了12集,终于发现了这部剧霸屏的原因。

《功勋》跟《理想照耀中国》一样,都是单元剧。整部剧的主角,是八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每个人物的故事控制在6集左右,这既让剧集保持了紧凑的节奏,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人物特质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时代精神。

6集的时长,掐头去尾,正好是一部电影长片的时间。

我们当然也可以把每个单元故事,当作一部讲述人物的电影去看,这样的观赏也会更有趣味性。

不过比起其他的年代剧、战争剧和主旋律剧,这部《功勋》的三个亮点,让它真正与普通观众产生了勾连,也赋予了它成为“神剧”的底蕴。

亮点一、战争戏不输《长津湖》,一眼捕捉真实的历史

第一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就彻底把皮哥吸引住了。

之前,皮哥曾经盘点过《长津湖》中的历史细节,感叹主创下了功夫。

而《功勋》的李延年篇章,故事背景也是抗美援朝。

1951年7月,联合国军和志愿军拉锯到三八线的时候,进行了“开城谈判”。不过因为美国开出的条件太过苛刻,谈判随即破裂。

为了争取在谈判桌上的筹码,联合国军和志愿军进行了一系列“寸土必争”的地盘争夺战。

而故事的主角李延年,则是志愿军某部队三营七连的指导员。

剧中人物出现的第一眼,皮哥就被这个单元的服化道吸引。看得出导演毛卫宁在制作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

从志愿军指战员的穿着打扮看,土黄色的军服,所有有解放军的标志物,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包括头上的帽徽,胸前的胸标,以及旗子上的红五星。

(备注:因为是秘密入朝作战,而且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所以一切跟解放军有关的标识都要拿掉。)

武器装备上,也精细到了“万国造”,有驳壳枪、缴获的勃朗宁,司登冲锋枪,让皮哥惊喜的是,剧中还出现了苏制皮皮沙和美制的汤姆逊。

剧中有一个战士名叫罗厚财,他对一把“大八粒”情有独钟。

所谓大八粒,是我们志愿军对美军制式武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叫法,这种步枪是连发的,比当时志愿军普遍配备的三八大盖好用,所以罗厚财总想着自己留一把杀敌。

这个细节,反映出的其实是当时我军和美军装备的差距。

另外,营一集的炮团使用的是六零炮,而且在攻击之前都会先用炮火端掉美军的火力点,这符合我们志愿军的作战风格。

剧中的战斗场景可圈可点,其中我军的“袭扰”战术,令人印象深刻。

所谓袭扰,也就是佯攻,目的是用假攻击的办法,侦查敌人的重型火力点,以期在正式攻击前先用火力将其端掉。

无论是攻击战、防守战还是肉搏战,李延年单元都拍得很有沉浸感。

小到我们都熟知的志愿军“三三制”战术执行,

以及肉搏中战士们抄起石头镐头等武器进行进攻。

大到坦克战、迫近作业,交通壕等等,都拍得极具专业水准。

在战争场面的观感上,真不比《大决战》《长津湖》差多少。

最后,《能文能武李延年》里的调色和运镜也相当出色,战争画面都极具肃穆感。

随便截一张图,都能感受到那种肃杀的气氛,甚至有种末世美感在里面。

这样的战争剧,着实好看。

亮点二、不贪大,不求全,从小处着眼,譬如:逃兵的故事,于敏妻子故事

“功勋”两个字,本是个大词。

再看《功勋》里讲述的人物,“战斗英雄”李延年,“氢弹之父”于敏,“全国劳模”申纪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全都是国家英模,共和国脊梁。

这就让《功勋》天然和“伟大”、“宏大”、“崇高”等等这样的词联系在了一起。

一旦节奏掌控不好,视角切入不对,《功勋》很容易犯之前主旋律剧的错误,喊口号,假大空。

不过,事实恰好相反,对每一个人物,《功勋》都没有求大求全,更没有“传记式”的人物展示,而是选取了每个人物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截取一段展示,从而挖掘出人物的亮点。

拿李延年来说,他戎马一生,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

而《能文能武李延年》,则聚焦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争夺346.6号高地这一段故事。

在这段故事中,导演没有集中说他有多么厉害,而是通过他身边小人物的经历和成长,用一些细微的线索贯穿起来,证明李延年的“能文能武”。

“文”,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在抓获一名逃兵后的战前动员。

这名战士叫张安东,是从国民党那边改造过来的“解放战士”,因为争夺高地伤亡很大,他开了小差,有了逃跑的念头。

连长气急败坏,差点直接一枪崩了他。

战斗意志是关键,大战来临枪毙自己的战士是大忌,李延年深知这个道理,于是给七连这些不识几个大字的战士,讲了张安东为了张二妞逃跑的故事。

原来张安东从小无父无母,靠张二妞家的羊奶才活了下来。他逃跑是怕死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二妞了。

李延年借张安东,让所有的战士都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和父母,

只有讲到当兵的意义,战斗的意义,就是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父母,为了家乡的亲人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这些话句句浅显易懂,句句在理深刻,别说在场的战士,就连观众也感同身受。

在体现李延年政工工作出色的同时,《能文能武李延年》塑造了一个中国很多战争剧都没能塑造出来的出色政工干部的形象。

要知道即便在《亮剑》中,政委赵刚似乎也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李延年让所有被团长连长抢了戏的“政委”和“指导员”们找回了场子。

“武”则体现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组织能力上,导演只用了一个意象,就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在不同战士之间传递的战斗日记本。

这本日记,由一个战士传到另一个战士,所记录的,都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表现。

哪些杀敌立功了,哪些缴枪了。尤其是那些牺牲和负伤的战士。

这本战斗日记,既是战功册,也是生死簿。它伴随着李延年的军事指挥,伴随着他每一场战斗,也促成了许多战士的成长,比如王毓文。

第一次上战场他被吓尿了裤子,可因为这本日记,他变成了一个优秀勇敢的志愿军战士。

比如罗厚财,会开坦克的他冒死冲进敌阵,与敌方坦克同归于尽。

这本日记,将普通的志愿军战士联系在了一起,也将李延年的“武”衬托得熠熠生辉。

再拿于敏来说,于敏一生为中国物理学贡献颇多,尤其在攻克氢弹技术上,解决了大量的理论问题。

而《无名英雄李敏》,则聚焦于他的科研生活和家庭生活,通过一个科学家平时的一言一行,展示人物全貌。

对于敏的呈现,更多的焦点放在了他的妻子孙玉芹(倪妮 饰)上。

因为工作忙碌,也因为保密性,于敏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而且什么家务都不会,家里什么东西放在哪儿,也一概不知。

孙玉芹像极了现在的“丧偶式”育儿,不同的是,他的老公于敏,许身于国,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于敏和孙玉芹交流机会极少。但即便如此,孙玉芹依旧懂于敏。

孙玉芹生病,高烧不退,上吐下泻,小儿子在苦恼,女儿只能帮妈妈拍一拍后背。

于敏回家,见妻子病情这样,赶忙跑到医院为其抓药。

结果到了医院,医生一问三不知。

你看医生问完,于敏的表情——

回到家里,病了的孙玉芹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要起身给于敏做饭,因为他很久才回家一趟。

这时候,一位研究院的同事兴冲冲跑来找于敏,算出了结果。

于敏很为难,妻子生病,自己再去单位,似乎不太妥。

孙玉芹看出了于敏的难处,为了让于敏安心工作,她让女儿打了一盆凉水。三九寒冬,水里还结着冰。

孙玉芹一遍又一遍地用毛巾冰敷额头,直到额头彻底凉了下来。

当于敏在生病的妻子和工作之间纠结时,孙玉芹走出来让他摸一摸自己的额头说:“不烧了,是不是啊。”

于敏这才放心去工作。

这个细节,不仅看出孙玉芹对于敏的爱,更看得出她在于敏背后的付出。

其实不止于此。

临产前,于敏很久没回家,孙玉芹一直一个人。

感觉自己要生了,孙玉芹只能拜托邻居帮忙照顾女儿,自己一个人收拾好了所有东西,赶紧往医院走。

大半夜,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孙玉芹疼痛难忍,心里的委屈和苦楚一股脑袭来,于是哭出声来。

那种隐忍的哭,比歇斯底里的叫喊更撼人心弦。

短短一段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国家的科研工作者付出固然大,那是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替他们默默前行的人。

生完孩子后,孙玉芹对于敏没有半分抱怨,甚至自己夜里差点丧命的事,她都没让于敏知道。

因为她清楚,如果于敏知道这些事,会影响他搞科研。

或许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老公,还不如早点离婚。可也正因为有孙玉芹这样的伟大的妻子和母亲,那些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才能专心研究氢弹,我们国家的安全和未来,才有了保障。

孰轻孰重,孙玉芹懂,于敏更懂。

亮点三、从不完美中提炼完美,才是真的主旋律,拍出了年代里的“瑕疵”

都说主旋律应该宏大而优美,《功勋》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挑年代里的“瑕疵”。

《李延年》中,很重要的章节,关于逃兵和诱降。

逃兵张安东的故事,皮哥之前已经说过。几乎在所有的战争作品中,我军的形象都是光辉灿烂的,恨不得每个人都是不怕死的战斗英雄。

可《功勋》中不是,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志愿军,即便是人民的军队,也有开小差,犯错误,当逃兵的人。

这光彩吗?当然不光彩

可这也符合真正的人性,更符合史实。

怕死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人之常情,没有谁是天生为战斗场面而生的,有些志愿军不仅会当逃兵,上了战场还会尿裤子。

不仅如此,我们常常见到解放军对敌方阵地喊话策反,《李延年》中,却出现了敌特向我方喊话策反的情形。

同时,我军内部也一直在进行教育审查,尤其是对原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

这些事情真实发生过,可我们很少在之前的战争剧中见过。

因为它是反面的,是不光彩的,与志愿军的光辉形象,似乎也不完美。

不过在《李延年》中,正是因为这种不光彩和不完美,才促成了张安东的转变,才有了罗厚财下定决心的孤注一掷,才有了更多“解放战士”洗刷名声,想“被别人看得起”的一腔孤勇。

比起“天生”的光辉和伟岸,这种转变,才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印在了观众心中。

于敏篇,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熬,有不少人都熬不住了。有人希望领导弄点鸡蛋给大家补补身子,结果领导犯了难——

“机时机时搞不来,鸡蛋鸡蛋搞不来。”这样的领导,不是废物吗?

还是关于鸡蛋。

于敏家,当孙玉芹问自己的孩子,想不想爸爸,孩子说不想。

问为什么,说爸爸不在,就能吃到鸡蛋。

一个科学家父亲,在家里的地位甚至比不上一颗鸡蛋,怎么当爸爸的?

可当我们看到,领导们为科研人员争取了一切可以争取的东西时,当我们看到于敏偷了家里的鸡蛋,分给自己辛辛苦苦日夜工作的同事时,这种“不完美”,是不是瞬间就化解了。

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但这样藏在“不完美”中的感动,不正是这些功勋人物,留给我们,他们之所以伟大的证明么。

电影有《长津湖》,电视剧有《功勋》,可谓两面开花。

目前放出的剧集从头看到尾,皮哥觉得《功勋》当得起9.0的评分,如果后面的故事足够好,评分还会更高。

不过更重要的,并不是了解他们的事迹,而是传承他们的精神。

就像片头说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他们是英雄,是先锋。

你,我,他,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可以是。

而中国,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才得以崛起。

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中国的未来才充满希望。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