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识破空城计,却还选择撤退,退兵后才对儿子说出真相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未经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十五万大军当前,一人一琴一空城,两个乱世智者地交锋成就了一段流传百世的佳话。
琴音婉转不休,仿佛在诉说空城之后的是非成败,“心生恐惧”的司马懿最终挥军退去,成就了诸葛亮的万世英名,也找到了自己在重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临空城而退军,沦为笑柄又如何?历史从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一、空城计的成败真相
《三国演义》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用笔墨为我们铺就了一幅跌宕起伏的三国争霸画卷,引人入胜。提起《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
在罗贯中笔下,一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役就是空城计。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城,诸葛亮临危不乱,坐守空城,以一曲琴曲吓退魏国大军,流芳百世。
在空城计中,魏军将领司马懿完全沦为了成就诸葛亮传奇的背景板,也成为了历史笑柄。在很多人看来,司马懿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而无数后世学者认真探析历史后,却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实际上,司马懿一早就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知道城中尽是老幼病残,诸葛亮根本就是在虚张声势。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撤退。退兵之后,司马懿的儿子十分不解,质问父亲,司马懿这才对儿子说出了真相:兔死狗烹,诸葛亮一死,我的死期也不远了。
司马懿
历史上,司马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对于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来说,《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意图北定中原,与魏国都督司马懿对阵沙场了。
而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很少有占下风的时候,这也充分的能够说明司马懿并不是一个废柴,而是一个真正能够与诸葛亮平分秋色的乱世谋士。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智者,又怎能被区区的空城计而吓退呢?
仔细探究空城计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害怕作为司马懿退兵的理由实在是太过牵强。当时的司马懿手握十五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诸葛亮淹死。司马懿如果真的害怕城内有埋伏的话,完全可以派几千军马进城一探虚实。
即便是城内有大军埋伏,几千军马的损失对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说也微乎其微,司马懿照样可以与蜀军正面对决。而如果城内没有大军,几千军马擒住诸葛亮也如同探囊取物。
甚至司马懿还可以直接命令弓箭手向着城楼上的诸葛亮射箭,诸葛亮也势必会死于乱箭之下,而才智过人的司马懿却毫无作为,只是“惊恐撤军”。司马懿此举只有一个解释:司马懿内心并不害怕蜀军埋伏,他只是不想杀诸葛亮而已。
诸葛亮
二、司马懿遭受排挤 走投无路
了解《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对头,魏蜀之间也一定会有一场大战,作为魏军统领的司马懿为什么不想诸葛亮死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个在三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代枭雄曹操。曹操生性多疑,看人极准。“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意为狼在行走时要不时回头看)。”这便是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
曹操
三国争霸中,曹操犯了很多错误,而司马懿却鲜少犯。曹操知道,司马懿的能力强于自己,更强于自己的一众子孙。不仅如此,在魏国朝堂之上,司马懿威信极高,文武百官都对司马懿十分尊重。
司马懿的足智多谋、旷世之才让曹操在庆幸魏国有此人才的同时,对司马懿始终怀有戒心,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够镇压得住司马懿。于是,曹操在临终之前嘱咐自己的子孙们:司马懿可以重用,但一定要提防。
曹操的儿子曹丕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司马懿知恩图报,对曹丕忠心耿耿,不曾想过夺权。然而好景不长,曹丕在位没几年就死了,司马懿彻底没了靠山。
曹丕
曹叡即位之后,谨遵祖父的临终遗言,极力排挤司马懿,将司马懿在朝堂上的权力架空。之后,诸葛亮的离间之计再次让曹叡对司马懿的不满达到了极致,直接将司马懿逐出魏国朝堂,赋闲在家。
即便如此,曹叡仍旧还是不放心,暗中派人来探查司马懿有没有异常动向,司马懿被逼的只能装病来让曹叡安心。曹叡无穷无尽的猜忌,也让司马懿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自己一日不死,曹叡就一日不宁。而司马懿也知道,想要翻身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夺权。
三、琴音婉转中的心理博弈
之后不久,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北定中原,魏国军队溃不成军。曹叡在国家危亡面前才想起了司马懿,也顾不上司马懿有没有异心了,再次重用司马懿。曹叡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为曹魏埋下了祸根。
魏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转败为胜,势如破竹,并一路追击诸葛亮大军到西城,这才有了空城计的一幕。当时司马懿的处境就是暂获皇帝信任,被皇帝当枪使。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与城中的诸葛亮一样,地位岌岌可危。
司马懿意识到,如果此时杀掉诸葛亮,大胜而归,回到魏国,兵权被回收,等待他的仍旧是曹叡的排挤,甚至是杀身之祸。想要在魏国真正翻身,就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让曹叡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司马懿假装害怕,选择撤军,装模作样的仰天长叹自己不如诸葛亮。为了抵消皇帝的疑虑,甚至还派出了一支军队去送死。
空城计中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两人的心理博弈,不得不说,诸葛亮胆识惊人。城墙上的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处境十分清楚的,毕竟司马懿在魏国的窘迫是自己推波助澜的结果。诸葛亮赌的不是司马懿有没有看穿自己的计谋,他赌的是司马懿不敢杀自己。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讲,如果以魏国利益为先,那就要一探城池虚实,杀掉诸葛亮,魏国将无可匹敌。如果是以自身利益为先,那就找个理由撤军,牺牲魏国利益,换取自己的生存。
诸葛亮不确定司马懿会不会殊死一搏,所以,他用琴音来让司马懿保持理智,琴音就像是在向司马懿诉说这场战役之后隐藏着的是非成败,事实证明,诸葛亮赌对了。
而空城计之后,司马懿也正是靠着与诸葛亮之间的纠缠交锋,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司马懿在魏国彻底放开手脚,培养自己的势力,让曹氏贵族不再肆无忌惮地打压自己,最终成功夺权。
一座空城,两位智者,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智慧交锋。
在国家利益与生死抉择之下,司马懿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历史从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几千年后的我们应如此评价空城计:诸葛亮胜了,司马懿未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