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征文「一扇透射出激情岁月的文物级门板」

门板诉说着沂蒙红嫂以身架桥的故事

一扇透射出激情岁月的文物级门板

散文

作者 / 董士君

沂蒙红嫂纪念馆内,展陈着一扇斑驳朽烂的门板。这件看上去并不怎么显眼的门板是馆藏重量级文物之一。透过这扇门板,穿越时空,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硝烟弥漫在历史的上空。

1947年初夏,孟良崮后麓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槐花的清香散溢在村子的角角落落。村子里见不到闲逛的人,空气中似乎凝聚着几分紧张的气息。
一间褐色石头墙的草房里,那扇崭新的散发着淡淡榆香的门板,贴着红红的“喜”字。王兰美一个人坐在铺垫着新被褥的床上,红红的对襟褂子,粗布印蓝裤子,脚上穿着一双自己亲手做的绣花鞋,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今天是新娘。家里见不到贺喜的客人,本应该有的喜庆和热闹却换成了一份冷寂浓雾一样氤氲在王兰美的心里,她呆呆地坐着。
还没等拜完堂,新郎就推起木轮车追随运粮队去支前了,听婆婆讲村里只要能干得动活的男人都去支援前线了。婆婆也不在跟前,和村里的妇女在村头的石碾上碾压军粮。
孟良崮方向隆隆的炮声一直没有停,王兰美的心跳也一直没有停。她很想迈出这扇门看一看外面,刚过门的新媳妇又怎么能去抛头露面,习俗的门坎很难愈越啊。
婆婆领着一群妇女回来了,院落里一下子撒满了欢声笑语。鏊子支起来了,柴火烧起来了,这群妇女要把碾好的粮食烙出香喷喷的煎饼送往前线。这个时候,妇救会长李桂芳急急火火一头闯了进来。
“姊妹们先停一停手里的活,俺有要紧事要说。”一句话把满院子的欢乐气氛凝固了,一双双的眼睛齐刷刷地投向李桂芳。原来李桂芳去区里开会领回了十万火急的任务,一支队伍要在傍晚渡过汶河参战孟良崮。区里要求下午必须架好一座浮桥保证队伍顺利渡河。村里所有的男劳力都已经出发支前了,架桥的重担就落到了妇女们的肩上。“姊妹们,咱们'识字班’可不能拖支前的后腿,更不能让人小瞧了咱沂蒙解放区的'识字班’。”
东坡池村的青壮年妇女集合起来了,但用什么物体架桥却成了问题。大家议论的焦点最后形成了共识,用各家的门板搭建浮桥。
河滩上,三四十个妇女排成整齐一队,各家摘下来的门板摆放在她们的脚下。有人突然喊了一声:“新媳妇也来了!”身着一身新嫁衣的王兰美扛着那扇贴着大红“喜”字的门板气喘吁吁地跑了来,“俺也要参加架桥。”
桥板有了,支撑桥板的木桩一时之间却难以找到。怎么办?队伍到达的时间迫在眉睫了。李桂芳的心头焦急的火苗在窜跳,每个人的嗓子眼里也都被焦急灼烧着。王兰美轻轻说了一句,大家的焦虑之火被这轻轻的一句话熄灭了。
队伍以急行军的速度开过来,指挥员望着宽阔的河水,皱着眉焦急地问李桂芳:“桥呢?”
李桂芳喊了一声:“姊妹们架桥!”
三四十个妇女扛着门板,一个接着一个跳进湍急的河流里,她们用自己稚嫩而又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门板,一座壮丽的人桥架起来了。
指挥员惊呆了,战士们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桂芳大声喊道:“同志们快过桥,别耽误了时间。”
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的指挥员脸上滚着热泪,手一挥,“同志们过桥。”

王兰美站在齐胸深的河水里,虽然已是五月,河水依然透骨冰凉,肩膀上承受着子弟兵快步踏过门板的踏压,整个人渐渐麻木了。

队伍过完了,妇女们爬上河滩,一个个瘫倒在沙滩上。王兰美感到肩膀火辣辣的疼,伸手一抹全是血,门上的大红“喜”字也早已踏的稀烂。

历经70多个春秋,当年的那扇曾经贴着“喜”字的门板如今静静的竖立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无声地诉说着烽火岁月一群沂蒙红嫂以身架桥的红色故事。

注:“识字班” 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解放区对青年妇女的称谓,因统一参加识字学习班而得名。

作者简介:董士君,男,山东沂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END

编辑:素问

图片提供:董士君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