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 伦敦抗疫留守日记 | 他在流浪,却还在读书:“读书是一个人的初恋。”
日记009
读书是一个人的初恋
这些天,我最常跟朋友感慨的一句话是:“疫情不严重的时候,伦敦天天都在刮风下雨;疫情严重起来了,伦敦几乎天天都是大晴天,仿佛在勾引我们出门晒太阳。”
一看新闻,大事不好,全英国民众跟我想到一起去了。一看到湛蓝如洗的万里晴空,不少英国人忍不住跑到公园,就地一躺,两眼一闭,戴上耳机,开始晒太阳。如果没有疫情,今年伦敦的春天,可以打90分了。
景色虽好,伦敦最美丽的,最美妙的,还是人。
去年12月底,我在车站等车时,碰到了一位英国老奶奶。老奶奶白发苍苍,走路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想必已经到了寿享遐龄的年岁。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这位老奶奶涂着精致的妆容,丝巾上方的满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特别是那抹桃粉色的口红,气定神闲,惊艳了整条查令十字路。
很遗憾,光顾着震惊了,忘了拍照,只能发条朋友圈,来记住这个特殊的时刻。这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认同,伦敦确实是座美妙的城市。
美,就是年轻,就是长得白、双眼皮、大长腿和蜂腰削背吗?
来到伦敦,才第一次感受到,美,可以有多么丰富。不论五官精致是否精致,不去看身材的高矮胖瘦,也不用在乎肤色的黑红白黄。只要生机勃勃,从容不迫,哪怕人至暮年,却依旧可以拥有令人惊艳、使人信服的美丽。
就在前几天,我再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伦敦的包容和多样之美。去超市采购的路上,艳阳高照之下,一回头,就看到了这位在阴凉中读书的流浪者。
一
是的,他在流浪,却还在读书。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接下来我要大发感慨,大加赞美这位坚持读书的流浪者,再义正言辞地批判一些偷懒贪玩、不好好读书的同学,最后再以“没有带伞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式的套路来结束这篇文章?
说实话,我并不介意写鸡汤文。鸡汤文再油腻,也比容易令人上瘾的短视频强一百倍。只是,我不知道这位英国人在读什么书,是否爱好读书,是一直在坚持读书,还是只是偶尔翻翻看一看。
甚至,我连这本书是他买的,还是捡的,还是别人送的,都不知道。
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此人,的的确确在读书,并且读进去了这本书。
想一想,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不论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了,你上次认认真真读成本成套的书,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还是学生,在寒假中,在这个特殊的春季学期中,你读了哪几本书?作者是谁?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你能脱口而出吗?假如让你写一段100字的书评,你会写点什么呢?
二
说实话,作为流浪者,能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在这种环境下能读进去书,殊为难能可贵。
在过去的一天里,又有5233名英国民众确诊,新增死亡人数917人,总确诊人数接近八万,还有1559名病人在ICU里与病魔搏斗。
时至今日,多数英国人已经清醒了,再也不会觉得“新冠肺炎只是加强版的流感”了。伦敦版的方舱医院已经迎来首批患者。有同学感慨,现在坐公交车挺安全的,因为整辆车自始至终,只有她和司机两个人。
好消息是,英国首先鲍里斯·约翰逊出了ICU,现在能短暂下地走走,还有精气神看看电影了。首相先生的险象环生,也让大多数英国人明白了,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你不注意防护,还到处乱跑,下一个感染的就是你。
问题来了,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怎么办?我们可以stay at home,在家慢慢处理自己囤积的食材,还时不时把刚出锅的美食照片发到群里,发给远方的爸爸妈妈,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怎么办呢?
三
在中国留学生的圈子里,流浪汉们的名声确实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是很差。有的流浪者不偷不抢不摸,靠卖艺为生,唱几首自己拿手的歌,或者表演杂技,都能收获一片掌声。
但是有的,就显得无礼乃至野蛮了。比如,不少留学生时常能听说,又有一位女孩子被流浪汉跟踪了,或者口头上被他们骚扰了。
更气的是,有的乞讨者,其实就是骗子。他们先是彬彬有礼地说一句“excuse me”,然后给你讲他有多么多么惨,妻离子散啊,多少天没吃上热乎饭啊,之类的。等到你真的善心大发,掏出几个钢镚儿给他,他回头就变了脸色,微笑顺便变成了鄙夷,最后给你说一句“滚回中国”。
这种事情听多了,再强的怜悯心也没了。我曾经给朋友开玩笑道,我这个人英语水平最差的时候,就是又有人向我诉苦,想骗我点钱的时候。如果我觉得这个人不靠谱,嫌疑大,我就会流利地告诉对方:“ I can't speak English. ”
如今,疫情中的流浪者,成为了整个城市最不稳定的因素。他们无家可归,生活环境脏乱差,吃不好穿不暖,情绪不稳定,本来就是高危人群。如果他们感染了,再满大街乱窜,想想都觉得可怕。
我能想到的,伦敦市长肯定也想到了。现在,伦敦市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准备了不少宾馆房间,希斯罗机场也已经收留了200位流浪者。不少慈善组织和教会也已经行动起来,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干净的食物、饮用水和生活用品。
总的来说,伦敦这座城市,并没有忘记这些不算光彩的人。
我不会因为流浪者整体形象不好,就觉得那位在读书的先生是在作秀,是为了以此获得别人的怜悯或者认同。我更不会因为这一位先生是读书爱好者,就觉得整个伦敦的流浪者都这么爱读书好学习。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大敌当前,在疫情的重灾区伦敦,在街头巷角,在阴暗的角落里,有这么一位流浪者,也许他都不知道晚上吃什么,不知道今天晚上去哪里睡觉,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读会儿书,并且真真正正读进去了一会儿书。
从我去超市第一次发现他,到我从超市回来又撞见他,他手中捧着的,一直是一本书。
这位在方舱医院里读书的博士后,和在伦敦街头读书的流浪汉,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都选择了先读会儿书。
写到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反思,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当我们在独处时,面对紧张、焦虑、恐慌、压抑,我们在干什么,都做了些什么?
起码,我个人的得分,肯定是不及格的。
四
有一说一,我在伦敦只买了两本纸质书。薄薄两本书,花了我十五镑多,快150块钱。
不是我不想买,是实实在在买不起。上个月,我看上了一本教科书,一上亚马逊查价格,接近人民币1000块,直接劝退了我。还好,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电子版,否则我可能真的得省吃俭用一阵子,才敢剁手买一本。
从广义上讲,我们这代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都将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流浪者”。家乡回不去,大城市又很难留下来。像我,未来大概率会成为百万北漂中的一员。可能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但我们这代人的焦虑和迷茫,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对不亚于伦敦的流浪者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务,一代人就会有一代人专属的焦虑和迷茫。95后要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境,80后们可能还没还清房贷,正在头疼“孩子怎么总是学不好”,要不要买个学区房,读初中是选公立还是私立,上高中是选文还是选理。
可谓是,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
五
今天,我想说,读书是一个人的初恋。正如爱情里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最纯真的,往往是初恋。当你面对压力和焦虑时,最可靠的,不是父母,而是你读过的书。
年少之时,还在读书的我们,很难实际参与社会运行。能够多读读报纸,能说出来几个政府部门,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就算见多识广了。这个时候,多读书,能够了解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开始形成雏形。
我们可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总得先知道我们要接班的这个世界,大概是什么样子。
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读书,是为了明志,为了找到自己真正认可和敬佩的模范榜样,为了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为了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这个阶段不读书,光刷题,就容易变成书呆子,上了大学后更容易迷茫和松懈。
上了大学,这个世界真正向我们敞开了怀抱。这个时候读书,是为了调整自己,为了完善自己,为了坚定自己。
最理想的工作,既要自己有兴趣,又要有意义,最后还得能挣钱。
小时候读书少,就难以确定自己真正的兴趣点。长大了还不多读书,就容易沉醉于这花花世界中,失去寻找人生意义的动力和勇气。工作之后就不读书了,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可能会被对手反超和击败。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的初恋,是读书这个“初恋”最先带领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多彩和美好。
请注意,不是“书”,而是“读书”是我们的现任。你买来了书,一页不翻,一年了也没看,这样的状态不是初恋。正如你和你的相亲对象,加上了微信,一年到头只能说几句“节日快乐”,这样的关系,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
换句话说,只要你还想读书,还肯读书,还能静下心来读一会儿书,那么,你就还在谈恋爱,你还没有失去你的初恋,你仍然可以陶醉在简单、纯真、热情、澎湃的快乐中。
因为,只要你读书,你就有可能改变你自己,改变这个世界,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值得期待的未来。
正如我们当年,为了我们的初恋,我们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披荆斩棘,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惯,像只摇头摆尾讨好主人的金毛,想把整个世界的美好都捧给自己心爱的人,再简简单单地说一句:“我好喜欢你!”
那个时候,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己,从未怀疑过我们的未来。
我固执地相信,只要我们继续读书,我们仍能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拥抱彼此,憧憬未来。
胡小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微信号:swanhugo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