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灵璧最大的行政村是这里…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新汴河与古汴河之间,有一个灵璧县最大的、辖自然庄最多的行政村,是因为开挖新汴河而得名,这就是娄庄镇汴河行政村。
新汴河,是流经灵璧县境的一条最大河流,1966至1968年,由人工平地开挖而成。该河源出宿州城西北,流经宿县(埇桥区)、灵璧县、泗县,于江苏省泗洪县注入洪泽湖。新汴河全长127.1公里,在灵璧县境内长27公里。
古汴河,源出郑州北黄河,流经豫皖苏三省,连通淮河,全长650公里。 后来,黄河水夺汴入淮,把古汴河河道淤塞,在灵璧县城东西一带形成高出平地几米的高滩地带,称为古汴堤。在古汴堤北边遗留一条小河,称为小黄河,又名北沱河。该河从宿州城向东来,流经娄庄北,又从余桥闸穿过宿泗公路,向东南流入泗县境地,在灵璧县境内长35.4公里。
汴河行政村的前身,是娄庄人民公社发展大队(1958——1968年)。1968年冬,灵璧县娄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把发展大队改名为“汴河大队”,1984年春,汴河大队更名为汴河行政村。2005年,汴河行政村与沟南行政村合并为一个汴河行政村。
现在的汴河行政村,就夹在新汴河与古汴河中间,北边滨临新汴河南岸,南边抵达小黄河北岸,全村国土面积30多平方公里 。该村下辖19个自然庄:拐李庄、小李庄、杨庄、小杨庄、陈园庄、小陈庄、(南)小林庄、(北)小林庄、程庄、大郑庄、王圩庄、曾庄、刚桥刘、位庄、武庄、孙家、崔东、亢园、小高庄,共有5000多人口。仅把其中几个自然庄的来历分别叙述如下:
一、 拐李庄:相传,李姓人家是明朝时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迁徙而来,在此地垦荒种地,繁衍生息。清朝时期,从杨疃到娄庄有一条土公路。李庄有一座三拐弯的桥梁,这座桥是杨疃与娄庄两地,行人和车辆往来的必经之路。因而人们把这个李姓庄子称为“拐李庄”。
二、王圩庄:王圩庄,原名“王影圩子”。大约150年以前,本地有一个知名人士,名叫王影。他看到当时社会动乱,土匪横行,本地老百姓经常遭到土匪的抢劫,便以他的名望,发动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人员打圩子。历时两年半,终于筑成高约五米的土圩墙,圩墙外挖有四米宽的圩濠子。并且建有东西两个圩门,派有专人把守,守门人员还配有枪支。另外,夜间还组织青壮年劳动力巡逻,打更放哨。甚为威严。不仅保护了本庄的人畜财产安全,而且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也受益。每到天快黑的时候,附近的村民就把牲畜牵到圩子里过夜,以躲避土匪抢劫。
当时,这个庄子的人家皆为王姓,这个圩子是王影出面组织人员打成的,因而人们便以“王影”命名,把这个庄子称作“王影圩子”。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进入了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圩子失去了作用,逐步消失了。庄名简称为“王圩子”。
三、刚桥刘家:相传在300多年以前,有一户姓刘的人家,从杨疃滚桥庄迁移来此地定居。后来发展为小刘庄。这个庄子自200多年以来,有烧瓦罐窑的历史。烧出来的缸、盆、坛、罐等生活用品,上面刻有花、鸟、龙、凤等图案,精致的花纹图案栩栩如生。凭着精巧的手工制作工艺,产品远近闻名,销售到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刘庄西头有一条小河,村民便用窑里的次品和烂缸、破盆等拼凑起来修一座小桥,取名“缸桥”。人们便把刘庄称之为“缸桥刘家”。后来,“缸”字演绎为“刚”字,便写作“刚桥刘家”。
四、亢园:相传在300年以前,从杨疃西大亢庄迁移一家亢姓兄弟三人,在这里开荒种菜,以卖菜维持生活。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大的自然庄。亢姓人家种菜园,人们便称之为“亢园”。直至现在,亢园村民还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是蒿苔菜的种植基地。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