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是古玉器內在精神力的審美頂峰
前言
世間萬物,無一不因時間的推移而劣化。對於那些將時間流逝的痕跡反應在自身的事物,不看做劣化,而是接受,並從中感受美,這便是“侘寂的心”
埋藏千年的古玉所呈現的劣化狀態
如今我們通過各種途徑所見到的古玉器,應該更明確的定義為是當下的古玉器。
是經過上千年時間的流轉,並在玉器的表面留下歲月痕跡的器物。
在其劣化的過程中,玉器從華美的寶物變成了充滿蒼古姿態的古器物。這中間雖失去了原本耀眼的華光,但是歲月在玉器上留下的痕跡成了古玉器新的姿態。
這是一種顏色暗沉、帶有淤垢、傷痕、甚至醜陋的全新狀態。而這些看似劣化的表現,恰恰是“侘寂”的精髓。
古玉器在經過千年的洗禮後表面留下時間的印記
“侘寂”是一個日文的舶來詞。
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
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
在日本侘寂更多的是用來形容俳諧和茶道。但是在這裡我想從我個人的認知上粗淺的談論一下關於侘寂美學與古玉器欣賞的內在聯繫。
表面大面積白化質變的商代古玉更顯滄桑古俊的美感
古玉器的審美可以是粗淺的通過表現的顯現去觀察,根據材料的特性、工藝的紋樣、形狀的設計等特點去區分其間。
但是美學範疇的古玉器審美並非只是這些,更重要的在於精神的內在呼應。
古玉器之所以成為一種當下人才可觀之的藝術載體,是因為在成為藝術品之後,有經歷了歲月的洗禮。
表面上,因為時間的關係它的光華退卻、肌質腐朽、甚至殘破不堪。但究其內在,更是因為有了這一切的劣化才讓古玉的精神變得寂寥。
拋棄世間的好惡,用純粹的心感受古玉的滄桑,即可得到安靜質樸的美好心境
這種蛻變,更像是具象事物抽象化的變化過程。當一種全然的單純、質樸、清淨的“寂”呈現在觀者面前時,古玉器的審美呈現出一種近乎於宗教悟道的精神感受。
這是一種並非由表象所呈現的美好或精緻,它更多體現的是古玉器的美學本真。
同時映照的是觀者內心世界的清淨、無染。這是一種特殊的感性狀態。
裂紋、修補、質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古玉器上信息的增加,古玉的內在精神也在逐漸擴大
古玉器的美學意義在於空間性的減滅與時間性的集積。
其空間意義在於,其表現的體積、表面的完整度、內在的玉質材料和外在的光氣表現。
在古玉或延伸至古美術的鑒賞中,“老”、“古”這種時間性上的概念是古玉器及古美術精神的集積。
所謂的時間性是一種觀者內心的感覺、其積累的結果最終顯現為外在的現象。
這時,具有空間性質的對象就成了必要。古玉經過了長時間的埋葬,出現了各種腐爛、枯朽的現象。而這種腐枯的舊化所表現的古雅狀態更為凸顯其單純的感覺形式或美學性格。
原本白淨無暇的玉質在雜色的沁入後開始孕育出時間的生命力
舉個例子:當我們眼前出現一件古代玉器,我們透過它的形狀、顏色等外在的信息享受到一種美。
然而這種美的內容其實是負載而綜合的,它無法單純的解釋為感覺。
事物所散發的魅力,還來自於歲月留下的痕跡。
沁色的隨機滲透,展現了能量的自然流淌,讓原本的器物成為了富有生命力的宇宙能量集合
日本的侘寂是在不完整的事物中感受到美。這種感性或感覺更多的是對自然和生命的內在感受。
這與我在之前公眾號文章中所寫得審美是生命力的感知類同。
一件非完整的器物,同樣可以通過放大局部從中獲取其完整的精神審美
古玉的生命在於時間的集積。
時間改變了古玉外在的性狀。讓古玉內在的精神得到沉澱,兩者合二為一,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物質,從而產生了新的生命。
當我們對古玉器做一個美學的觀察時你會發現,古玉中包含了因為時間的洗禮而產生的全新的生命。
完美的光華與殘破不堪的玉色形成的反差如同侘寂的心,平靜和諧,波瀾不驚。
而具有生命的古玉器則有了內在精神力。
正是通過這種時間的印痕,我們從視覺上感受到了時間的雋永。
而這種時間性的積累之所以被視為美的現象,根源上包含了觀者鮮活的生命與古玉生命力之間無法隔離的內在聯繫。
附著污物的古玉也不能改變其內在純淨的高潔精神
通過對侘寂與古玉的思考,不難看出,對古代玉器的審美是建立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上的。
我們並不能單獨割裂時間在古玉器上所留下的痕跡。
當我們面對一件古玉器時。通過一種清淨、古雅、精神的標準去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附著於古玉上的外顯的形象將變得不在重要。
古玉器的風骨、韻味、並隨之帶來的精神感官成為了它最為重要的意義——侘寂的美。
掃描上方二維碼
關註“盡山古美術”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