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切割黑科技(高古玉片状切割)
前面我有讲过古玉切割的线切痕迹的诞生与古玉之间的遗留痕迹,很多圈内玉友私信给我说感谢方老师,真的受益匪浅,以前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古玉的拉丝与线切痕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以前很多不能理解之处现在也能融会贯通了,所以紧跟着这个线路呢,再讲一讲,与线切割同期,同样作为最原始文化期就已经开始存在的切割方式,但是与线切割痕迹却截然相反的(片状切割)又是如何的一种诞生与存在呢,它在古玉史上扮演的又是如何的角色与传承呢。
前一篇关于古玉线切割痕迹文章图录
古玉的研究和学习,心一定要静也一定要细,就如我经常说的(粗心的人他玩不了这个),对于片状切割的研究,心静和心细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片状切割简单来说,就是用片状的器物在玉器的表面进行研磨,以达到切开玉器的目的或者在玉器表面留下片状形态,起到雕琢的作用
文化期原始砣机,遗址出土
如上图所见,我前面也讲过,在众多博物馆或者文化期遗址都有这种最原始的砣机存在,但是这里要注意了,下面一定要注意听了,文化期有砣机存在并不代表,所有的片状切痕就是砣机所为,因为在文化期早期,除了砣机,还有一种叫片状推磨器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不依靠砣机的固定器,而是手持片状器物,直接与玉器发生摩擦,这种推磨片切方式一定是早于砣,并与砣机是共同存在的,我上面为什么讲心要细,因为工具的不同,力道来源方式的不同,所追求的目的也许是相同的,那么在古玉表面细节上,必然是不同的,这里一定要注意。
原始,手持片状切割
文化期出土,未修磨原始状态
文化期手持切痕,深浅呈现斜坡式,冲撞式切割方式
手持推切,后期经精细打磨,但切痕依然呈现坡度化
推切式解玉原理复原,手持纯体力
红山文化,手持阴刻留痕
那么我们分开研究,先研究手持,手持,因为受到力量的限制,与轨道的不可控等原因,必然切割痕迹集中在斜,短,甚至一头宽圆一头尖锐等痕迹,这和手持工具的是分不开的,上图属于文化期,不知诸位能否看懂,已标出双向对切,为何双向对切,这便是受到工具,力道的限制,随着时代的进步,由原来的石条片切向铜铁的进步,那么痕迹也发生了变化,痕迹将越来越精细。
进入春秋,铜铁的深度利用,已出现片状单面切,敲掉基台的方式
但是这个阶段,工具依然存在混用期
注意区分,单面基台与双面基台,这是工具与方式的变化痕迹
以上讲的是片状切痕工具的诞生和过渡,刚开始因工具钝和手持等原因,开料深度不得不依赖单面多切来实现切玉的目的,进入春秋时期,随着铜铁的进一步使用,片状切器得到了变革,人们已经可以双面对切,也可以切一些更薄,甚至成形的器物,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对开器物越来越多的原因,所谓对开,便是古人做出一件器物后,用铁片从中间一分为二,这样就可以把一件器物变成一对,对于璜或者壁之类的制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处于试验期,因工具的落后,试验失败(单面开玉)
早期对开工艺
早期对开工艺
工艺越来越娴熟
春秋晚期(成形对开)
进入战国,工艺越来越娴熟,已达到了成熟期
以上讲的是关于片状切割,那么对于文化时期,砣状切割又是什么样一个状态的存在呢,砣首先他是固定的,不管是石砣还是铜砣还是铁砣,它的运行模式的旋转,和手持横向切割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方式,他的痕迹必然是两头翘两头翘中间窄,且接触面存在一定的规则性,与手持的不规则划痕存在差异。
砣碾开窗
单面开窗
双面开窗
双面砣具开窗(未使用拉丝与套管)
对于砣切也要注意一点,古代也有手持圆形砣具或石具在玉器表面推磨的先例,但是,这里要注意区分,手持因力道不可空等原因,会出现错乱的划痕,或歧出的划痕,这和砣机固定的痕迹两者之间虽然形态上类似,但是痕迹上依然存在区别,下期将讲到(阴刻线单双面区别)
方叶之
古玉学者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