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北这个陈庙庄的由来

禅堂乡凤河村:陈庙庄的由来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灵璧县禅堂乡凤河村有一个陈庙庄,当地人又称为陈庙台子。

说起庄名的来由,还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元末,蒙古人的暴政统治,激起了华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朱元璋领导的一支反元义军逐渐壮大,成为各路义军的领袖。起义军中有一位叫陈海的将军,作战非常英勇。在一次与元军的战斗中,战死于灵北“小红山”西侧。当时正值战乱,来不及修墓立碑,只好将陈海就地掩埋,并委派陈海的两个嫡亲族人在此看守。族人受托,就在墓旁搭一茅庵居住了下来。

几年后,元朝灭亡,朱元璋得了天下。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没有忘记曾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加官晋爵。并诏令天下各府县,对当年战死的将士旌表厚葬,给其家属以抚恤。于是灵璧官府就拨银两给陈海重新修了墓穴,并在墓前修庙立碑以示纪念。

官家出钱修墓建庙,何等荣耀?一时在灵壁的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明朝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为了填补因连年战乱导致的全国各地人口空缺,实行了“晋民外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山西洪洞大迁民”。当年有陈姓一家,被迁至灵壁,安置在禅堂湖南边的“小红山”西侧,与“陈海”的守墓族人为邻。从此两家陈姓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此开荒种田,繁衍生息。

天下太平,民众安居乐业。官府按例造策统计属地人口及地名。

人有讳,地有名。为了纪念陈海,经两家陈姓商量,就给居住地上报了“陈庙”之名。

也许是年久失修,或是毁于火灾,不知于何年何月,陈海庙后来仅剩下一个高高的庙台。陈庙台子也许就是从那会被本地人叫开了。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一晃数百年过去。

陈庙两族陈姓人口现已增至千人之多。可惜的是,陈海一族人丁欠旺,如今仅剩下一位族人(陈一品,年八十岁)。

陈庙庄后又有张、岳,杨、郭几姓先后迁入,现在已是人口近二千的众姓村庄。

(注: 陈海,后世族人尊为“海公”。“海公”祖籍何处,因年代久远,已无证可考。)讲述人:陈一杰,整理:陈长柱。

(陈一杰老人)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