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访禅堂乡贤,说禅堂故事
文/胡桃夹子
六月五号上午,由灵璧县民政局,广播电视台,地方志办公室组成的采编组一行,来到禅堂,做了一期“灵璧地名文化:禅堂专题片同期声”。
九点左右,我做向导,陪同栏目组采访了禅堂街小唐庄的唐怀庆老先生。
九十九的唐老先生详细地讲述了禅堂“大兴寺(本地人称“西塘庙”)”的故事。
唐怀庆自幼聪慧,领悟力强,师从多位地方老先生,一生饱读诗书,爱好广泛,对书法,绘画,戏剧,大鼓,皮影戏及农艺编制都有深入研究,晚年酷爱钟馗画,并有很多作品被书画爱好者收藏。
老先生十六七岁时(一九三五年前后)就在禅堂大兴寺设馆授徒。所以老先生对大兴寺的建筑规模,建筑格局及寺内的雕塑神像都了如指掌。特别要说的是,唐怀庆与大兴寺最后一位修庙人陈永保家庭有着非常的渊源,所以说起大兴寺的故事,老人家非常激动,且滔滔不绝。
接着我们一行又拜访了禅堂街八十四岁的刘树喜老人。
刘树喜,禅堂街人。老人家为人热情,性格开朗,身体健康,记忆力强,思路清晰,他对着摄影机镜头,精神饱满,热情生动地讲述了禅堂湖当年如何的水势浩大,一带浪浆、芦苇冲天、莲藕满湖、盛产鱼虾的美好过去。
正在忙碌的朱香华(七十四岁)也被我们请到摄制现场。
朱香华出身书香之家,他文质彬彬,说话轻声细语。他讲述的是当年禅堂街的老茶馆。老茶馆曾是禅堂人休闲娱乐、谈古论今的场所,特别是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在老茶馆前,喝着茶馆免费的大碗茶,听那从外乡来的江湖说书艺人们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绎。
几位老乡贤的精彩讲述,仿佛也把我们带回到那个逝去不久,充满乡情、民风纯朴的岁月。
采访结束,栏目组一行,又顶着炎炎烈日,冒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温,拍摄了禅堂段的老“唐河”、修于七十年代的,素有“赵州桥”美誉的禅堂老拱桥和大兴寺唯一遗存的庙产,现在朱新峰家院里的那口千年“老井”及禅堂街街景。
此次以拍摄的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禅堂湖故事,对弘扬我县地方文化,留住乡愁,保存记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千年禅堂湖、千年古刹“大兴寺”以及那个让禅堂人魂牵梦绕的老茶馆虽已消失,但它们留给禅堂人的美好记忆及文化自信是永久不会消失的,禅堂人会永远的传说下去,让后代牢记我们禅堂曾经的历史辉煌。让年轻一代在为自己家乡有如此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骄傲的同时,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诚实自信,努力拼搏,继续为家乡添彩增光。
(刘树喜老人)
(朱香华老人)
(唐怀庆老人)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