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王栋梁作品 | 心中的表白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我从故乡的《南湖月》上见到了您的名字,我在《昆山日报》上品味了您的作品,我在故乡的大街小巷中,听到了吴侬软语的声音,与您相识“下跪为师”,真是缘份。虽然没有举行拜师仪式,我却把您珍藏在每一天的光阴里。
不是说好了吗?今年国庆节,您外孙结婚,邀请我们全家喝喜酒,您怎么匆匆忙忙地走了……
2021年7月13日早晨,我还在睡梦中,突然接到小艳的电话,您于昨天下午,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驾鹤西去。这突如其来的悲鸣,划过晨曦,灰蒙蒙的天穹,顿时写满悲伤。窗外一片肃穆,大地一片苍凉,故乡的湖面上泛起朵朵浪花,为您哭泣。我仿佛看到了青石板的大街上,父老乡亲一群群列队,为您送行。
我站在您的遗像前,您朦胧的身影越来越长,您的身体越来越小,甚至成为一个点,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为您敬上一枝香,我撕心裂肺,痛断肝肠,思念和悲伤犹如潮水,不尽滚滚而下。我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神州大地,一片凄凉和荒芜。那个沧桑岁月的年代,您来到了人间。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降临,而您在母亲的怀抱中,沐浴着阳光雨露,慢慢长大。幸运的您又成为了新中国好儿童,蹦蹦跳跳上学校,寒窗苦读圣贤书,少年壮志不言愁。青春年华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家国情怀,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18岁那年,您跨出学校大门,在交通闭塞,河网交错的乡村,无怨无悔地坚守乡村教育第一线。
三尺讲台,粉笔生涯。60年代的乡村教育,大部分乡村都是耕读小学,学校十分简陋,孩子常常辍学,泥泞不堪的小道上,伸手不见五指,可是您提着马灯,手持小电筒,挨家挨户地把一个个辍学的孩子,接回了教室。执着的追求,深沉的大爱,感动了村里的父老乡亲。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熊熊的火焰温暖了父老乡亲的心田,南上北下,求富的欲望,在每个人的心中,升腾起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小明是您班上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家境贫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父亲日思夜想,背井离乡闯天下,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况且村里的年轻人所剩无几。可是,母亲放不下孩子,怕在家惹是生非,爷爷奶奶管不住他。忽然,小明的父亲想起了晓烜老师,离开故乡的前一天,来到您面前,含着眼泪,双膝下跪,把孩子托付给您。而您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孩子,还说;“放心去吧。”
那天早上,天高云淡,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校园,晓烜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学校,看到操场上蹦蹦跳跳的孩子,小明开心得不亦乐乎,沈老师几分欣慰,几分忧愁。
中午时分,门卫的老张给沈老师捎来了一封信,落款地址是广东省深圳,晓烜老师打开一看,原来是小明父母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
尊敬的晓烜老师,您好!
自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天,我和小明的母亲踏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经过两昼夜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广东深圳,安顿好居住。在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现在真的体会到了不认字的无奈,只能在车间里干那些重活粗活,小明的母亲在食堂拣菜洗碗,还要加班加点,晚上,躺在床上,常常想起我的孩子,趁今天歇工,由老乡帮忙代笔,给您写信。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要打要骂随您便,我们父母不会责怪,您就把他看作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给您下跪。感恩的语言不用多说,待春节回家,一定到府上登门请安。
此致
祝晓烜老师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小明父母亲敬上。
1983年9月15日晚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远方的山角,宁静的黄昏,您伏案写信。这是一封热情洋溢的家书,让每一个家长感动。
尊敬的林森、娟子:
来信收到!信中一切详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自从你们离开以后,我和小明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告诉他很多的道理,父母外出打工,拼命挣钱都是为了他,以后上大学,为他成家立业,如果他能上大学,他就跟城里人一样,衣食住行,不用忧虑。以他现在的学习,不但上不了高中,更谈不上大学……
夜晚,我陪着孩子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家中,我们明确了分工,爷爷奶奶负责孩子生活起居,我负责孩子的学习。这几天,孩子还报了学校的读书兴趣班,孩子的学习劲头可高呢,任课老师帮他补习,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关心他,爱护他。请你们放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信中谈到打骂孩子,那是旧封建社会体罚学生的校规,这种做法不但害了孩子,还会毁了一个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很多,这就是我们老师研究的一个课题。
这个2021年9月18日,星期天,我把小明留在身边,上午我带他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下午去新华书店,买几本童话故事,晚上让我的夫人做几道菜,让他品味。好了,见面再聊。
另外,出门在外,注意劳逸结合,安全第一。
此致
祝林森、娟子身体健康!
晓烜老师草上
1983年9月18日
小明的父母亲收到了沈老师的来信,欣喜万分,想不到自己的孩子进步很快,多亏了沈老师一颗赤诚之心,此时此刻,林森恍然大悟,我们在家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这样,他们保持着书信来往,从没间断过。
林森和娟子忙忙碌碌辛苦了一年,日子过得真快,飘香的腊月,似乎闻到了家乡的味道,踏上火车,长途跋涉回到家乡。刚跨进门,父母亲告诉儿子和媳妇;“期末考试,小明名列前五名,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儿子和媳妇明白,人生路上,遇到黑暗和彷徨时,有一盏明灯,始终为他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大年初一,林森和娟子冒着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来到了沈老师的家中,双膝下跪,感恩致谢!
那一天,小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学的校门,踏上新的征程,可是他心中好多好多的故事,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一言难尽。
又过了多年,小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教育学院。毕业以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贵州瑶族山区,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他明白,西部大开发,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人才,他要用一生精力回报社会,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每一寸阳光,浇灌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每一滴雨露,滋润着每一片大地的花蕾,老师,用一生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于教育而言,您是春蚕,晓烜老师,自己吃的是桑叶,吐出的是亮晶晶的蚕茧,您是烛熠,用慈爱的光泽,照亮孩子们的心田。43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3年,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育人无数;43年,您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无畏,呕心沥血,晓烜老师把前半生奉献给了光荣的教育事业。您是一名平凡的老师,您又是家乡旅游事业发展的先导者,不仅拥有“桃李满天下”的成绩,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收获了如云胜友。
于家乡而言,这里的山水已被您写尽。唯有《醉倒在她的心上》,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礼物。每一个章节,每一段字行间,表达了您对家乡的挚爱之情。2004年光荣退休。晓烜老师心系家乡,又再次与旅游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六月,被邀请参与到周庄富贵园任高级顾问。七个年头的春夏秋冬,参与建设的项目有“画家村”、沈万三研究协会,周庄“吃讲茶”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我常常听到:“只要家乡建设需要我,我一定会冲在最前面。”
家乡,对您来说,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一段断不了的情缘。这些年,您一次又一次接待了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宾客,名人名家,谦卑低调,从不张扬。北京伊里雅影视公司在周庄富贵园拍摄的《璇玑图》留下来您的美名,著名作家王剑冰的《绝版周庄》中,您的影子渐行渐远。每当这些场景,在我的眼前划过,我的敬仰之情,由此萌发!
于家人而言,忠孝文化的传承,孺家思想的熏陶。您培养了一双女儿,她们是企业管理的精英,社会公认的“巾帼须眉”。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您与夫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数年以后,我的表弟大学毕业,来到昆山,与您的小女儿两情相悦,相亲相爱,牵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我的祝福声声入耳,日夜萦绕。家始终是您心灵的港湾,幸福的乐园。家有您而精彩,家有您而温馨,2014年“昆山市第一届最美家庭”的光环,把您的家装扮得多姿多彩,左邻右舍为您骄傲,亲戚朋友为您点赞!
于朋友而言,您宽厚仁慈,以诚相待。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与您一水之隔,高中毕业后,无缘跨入大学的校门,可我继承书香门第大家庭的愿望,追求文学的理想,梦魂萦绕。结婚成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我离文学的梦想越来越远。那天,我在人民路上与您相遇,您告诉我:“上午文联活动刚结束,马上赶回周庄,下午还有好多事,急待处理。”“文学”二字唤醒了我的思绪,我多么想成为作家队伍的一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又过了两天,我突然接到了您的电话,请我中午到奥灶馆去一趟,我急匆匆地赶往约定地点,原来是文友聚会。我还来不及坐下,作协沈主席突然宣布“您早就是昆山作家队伍的一员,80年代初,你的作品发表在人民路的《玉峰回廊》中,今天欢迎你回归。”此时此刻,掌声雷动。后来,我才知道,晓烜老师费尽心机,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时间,在文联的档案资料中,找到了我的名字……
一世倾衷情,一曲尽悲欢。想您的时候,我在大路旁,等着您,可是,您却消失了影踪。我知道,您已魂归故里。晓烜老师,“累了,休息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少次,我在梦中与您热情握手,紧紧拥抱;多少次,我和您相聚在文学的大家庭里,谈笑风生;多少次,我和您,在故乡的大街小巷中,看一路风景。梦中醒来,不由潸然泪下……
作者简介:王栋梁,男,1958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吴江人,现居昆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邮政苏邮文化作家协会理事。近年来,发表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青海湖》《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牡丹》《文学经典》《西南文学》《中华文学》《香港文学月报》等,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精品,其中《姑苏的冬》荣获全国散文300篇大赛二等奖,《故园老屋》荣获相约2020年全国优秀散文三等奖。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回望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