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doc
-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摘 要: 本文以研究型选修课“媒介文化研究”为例,探讨研讨式教学的方案设计与课堂组织。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问题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讨论议题与讨论形式的设计。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设计 实施 新闻专业 选修课《媒介文化研究》 研讨式教学,近来受到高校界的探讨与关注,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因为十多年来的高考扩招,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学生激增、教师有限的情况下,许多课程采用大班型授课,粗放式教学,造成“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局面,明显不利于人才培养。研讨式教学,以小班型授课、研究性学习为特点,注重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自然是一种进步。然而,研讨式教学怎样才能收到实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呢?教学方案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反复摸索,才能使研讨式教学的提倡不光停留在教学理念层面,而做到对教学环节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三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切磋。 一、教学目标定位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目标,纲要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无疑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它要求高校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 研讨式教学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后者重在传授知识,而研讨式教学,要突出“研究”,也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1]的能力与素质。这种能力与素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习能力、??言表达能力,等等。总之,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是研讨式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媒介文化研究”这门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选修课,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课程开设历史并不长,至今不过近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新媒介技术的传播、扩散,使我国社会急剧向媒介化社会转型。我们置身于一个传媒所建构的景观社会里,传媒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于是带着探究传媒文化如何建构我们的认知与行动的任务,这门课程应运而生。目前,这门课程,在不同的高校,课程名称不尽相同,有“大众文化概论”、“传媒文化研究”、“媒介与大众文化研究”、“媒介文化专题”等。这类课程面向本科生开设有两个教学层次,一个层次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通识课,属于概论型课程。另一个层次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属于研究型课程。“媒介文化研究”属于研究型的层次,它是面向新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批判思维,学生在了解基本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础之上,掌握媒介文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提高对媒介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进而站在批判理论的立场,对中国90年代以来的媒介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研究,对形成热点、引起争议的媒介文化文本进行独立的判断与分析。重在观察与分析、而非基础知识习得,它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设定好了这个教学目标,接下来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就围绕它逐步展开。 二、教学内容设计 研讨式教学,如何贯彻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目标呢?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突出研究特色,以教师的知识与理论讲授为铺垫,学生的参与和研讨为重心。教师课堂讲授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能以具备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生长新知识”,[2]因此,授课时教师精讲课程内容,扼要勾勒出完整的知识脉络,讲清楚理论的要点与来龙去脉即可,余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在内容设计上选择那些适合讨论的议题,即适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抓手”,提炼难易适中、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 在“媒介文化研究”课程中,教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提炼能够体现课程精髓的知识点与议题,每个单元涉及一个重要议题,每个议题均为该门课程关注与探讨的中心问题,通过“意义的生产”、“文本与语境”、“阅听人与身份认同”、“技术与文化”等四个议题的设定,实际上将媒介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等核心问题予以提炼与设计。为了便于学生思考与具体讨论,大的议题可以继续拆分成几个话题,以“意义的生产”这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议题主要关注的是,“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