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
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
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
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
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
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
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
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
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
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
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
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
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
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一百多年,
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
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
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
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
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
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
《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
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
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