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志丨不妨把窗子打开
世上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种烦恼。烦恼因人而不同,而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方式又千差万别。有些烦恼是合乎情理的,它可能来自于失恋、贫穷和落魄,属于人的一种正常情感,而有些烦恼则是无中生有自找的。
有一则幽默故事说,某人颇受生活折磨,原因是他去买早点却发现早点铺内根本没有安装篮球筐架;他去买一张报纸,却发现卖报的人不是双眼皮;在汽车站等车,等了两个小时也没有一辆他所希望的1234567890号巴士开来。进了办公室,他又大吃一惊,原来桌上连一碗馄饨也没摆着。他接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竟然不是奥林匹克跳高冠军;他用玻璃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忽然想起那个采茶的农妇说不定对丈夫不贞……结果,他没吃早点,没坐汽车,没进办公室,没接电话,没喝茶,什么都不顺心,甚至想自杀!
这虽然是一个夸张的幽默故事,却给我们道明了烦恼的一种不正常来源。有人给自己定下不合乎实际的要求,因为目标太高不能实现而烦恼;有人对待他人百般挑剔,习惯思维形成定势,戴着有色眼镜妄加评判,因没有听众而烦恼;还有人无事生非,庸人自扰,什么理由都不需要就莫名其妙地烦恼……这些烦恼恰恰消耗了生命的能量,浪费宝贵的精力,损害了同志间的友谊,甚至也为自己的事业、前途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有百害则无一利。
烦恼不是天生的,它们都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情绪。合乎情理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过,但近乎自虐似的苛求自己,只能徒生烦恼。人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点,这是为人处世、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若过之,人生就显得面目可憎,那么除了烦恼、苦闷,你就更无快乐和幸福可言了。对待他人也有个“度”的问题。像上则故事中所举,以“求备之心”责人,除了招至对抗反感外,还会让自己平添诸多烦恼。把烦恼招至身下而不能自拔,身心均不得安宁,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会把自己拖进人际关系的泥淖。
理由约略有三:一是自己太专诸于“烦恼”,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自己无暇与别人交往,人际关系就会缺乏“广度”和“深度”;二是自己太爱制造“烦恼”,“一不小心就弄出烦恼”,旧的烦恼尚未过去,新的烦恼已经降临,烦恼太多,自己就没有心情和别人交往;三是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取决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因为自己总是苛求他人,有太多的无理要求,自己的公共形象受损,别人不愿意交往,自然不会有朋友。
“牢骚太胜防肠断”,烦恼何曾不是一种“牢骚”。牢骚太多、烦恼太多,心态就不会正常,自己早晚要自闭于他人,这无异于给自己的事业和人际关系增添变数!而要跨越这条鸿沟,必须学会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凡事要多往光明处想,对待他人要多想优点,只有抱着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处事,就不会没有朋友,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增。
今早读一则笑话说:潘金莲如果不打开窗户,就不会遇西门庆;不遇西门庆就不会出轨;不出轨,武松就不会逼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腊就不会被擒;方腊不被擒,就可取得大宋江山,就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就不会有大清朝;就不会闭关锁国,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他诸侯都是浮云。小潘啊,闲着没事你tm开什么窗户!?
这则笑话悔不当初,尚可原谅,实也属庸人自扰。
曾经听人说:“我庆幸自己有一间小屋,可以把风雨关在窗外,孰不知,那些被拒绝的日子阳光是何等灿烂!”不把自己关在窗内,就是要学会享受外面的阳光,那些阴暗的、灰色的烦恼,终究是桌上的尘土,只要我们用心思去擦,总是可以擦掉的。
(2000年)
作 者 简 介
杨保志,笔名“风生水起”,1968年10月生于河南省潢川县。1987年高考入军校就读,戎马26年,转战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曾在新疆、甘肃、广东、广西、海南等省操枪投弹,从事新闻、组织、宣传、人事工作多年,2013年底,转业至广东省工作。发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检查日报》《纪检监察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民航报》等中央报纸副刊,以及各地方报纸及各军兵种报纸副刊,《新华文摘》等部分杂志、电台、文学期刊亦有采用,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奖银奖、铜奖各一次,总体不超过500篇。我写稿,曾经为了发表;我现在,纯粹是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