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卖酒记》董凯
在秦岭深处的镇安县,有一个小镇,叫西口镇。穿过街道,一路向南,就到了上河村。打这里路过的人,还没有进村,便闻到了河风吹来扑鼻的酒香。
大伙若问这究竟是咋回事,故事还得从头说起:上河村有个村支书,他的名字叫马彬。7年前,他大学毕业了,没有留在城里工作,却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上河村,当起了村支书。″我是这的人,只想为这儿做点事。"每当人们问到他,他总是这样回答。
7年前的上河村,由于山高沟深,村里基础设施差,没有产业支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540多户,1700多口人,贫困户330多户,1100多口人。
有那么一天,让马支书眼前一亮:隔壁县有一个村的″酿酒线″展板,把村里有酿酒意愿的村民集中到一起,成立了″做酒厂″,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看了人家的造酒,马支书的心里打开了一扇小窗。回到村里,他把自个的想法,和村干们说了。″我们山里的泉水水质好,又有高粱、玉米、甘蔗等原材料,我们为何不办一个自己的酒厂?″村干部们的心里点亮了一盏灯,大家一致赞同。村里通过自愿筹资的方式,整合村民资金,购买了一批酿酒设备,打算建一条″山泉酒坊"生产线。
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山泉酒坊″按期投产运营,许多村民都来厂里做工,每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投资的村民,还能按销售比例分红。村民得到了实惠,无不喜上眉梢儿。也让沉寂千年的小山村,突然变得热闹非凡。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找到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正当小酒厂生意红火的时候,上级下达了命令,要求涉及污染的企业一律关停。这对于以煤为燃料的酒厂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执行!我们要建一条绿色生产线!
怎么改?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对比,上河村决定釆用″煤改电″的方式。成本高咋办?村干部多次跑县里、镇上,争取到了″煤改电″的补贴。只见马支书一狠心、一咬牙,请专业部门给山泉酒,做绿色食品营养成分检验。他原来还担心山泉酒的质量不合格,但检验结果出乎意料:纯粮酿造、洁净清洌、绵软甘甜、营养丰富。这又让山泉酒声名远播。
随后,好消息接踵而至。山泉酒的热度也不断提升。一些外省的酒厂、酒店纷纷向马支书投来了"大单″,从此,山泉酒也相继走出小山村,走向全国市场。
与此同时,受产业的拉动,村里自产的高粱、玉米、甘蔗等原材料源源不断供应酒厂,以前弃耕的农田,又重新复苏,焕发了生机。夕阳下、山川间、田垄上,一派蓬勃的新气象。
时至初夏,鸟语花香。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烫一壶自己亲手酿造的米酒,满屋溢满了幸福,满村荡漾着酒香……
2021.10.3.15.36分于盘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