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贫瘠土地上一枝独秀

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的发展,都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紧密相关。在西亚和北非,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区域里主要生长着大麦和小麦。如果把目光投向美洲大陆,拥有安第斯文明和玛雅文明的中美洲是玉米的发源地;拥有印加文明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马铃薯的发源地。而在我们中国,南方是水稻主产区、北方有五谷小米杂粮。当然,前面说的很多文明都消亡了,只有中华文明还在继续发展。

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农作物以大豆、小米和高粱为中心,这里主要是旱田耕作农业地区。在南方长江流域水网交错,则以水稻为主,水田耕作农业发达。一般的土地收获农作物之后,土壤中的养分会流失。如果连续耕种农作物之后,土地会变得贫瘠起来。如果连续种植某一种特定的作物,土壤中的矿物质的平衡也会被破坏,同一种植物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会让土壤环境变得不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早先开始的农耕地区,很多地方的土地沙漠化,使其文明就走向了灭亡。

但是,支撑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水稻和大豆,是对自然破坏很少的农作物。在水田里种植水稻,山上流下来的水会补给营养物质,多余的矿物质和有害物质也会被流水带走。所以不会产生连作障碍。同一片水田,每年都可以进行稻作。另大豆是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有可以通过和细菌共生,从空气中固定氮元素的特殊能力。因此大豆即使在没有氮元素的贫瘠土壤上也能种植,生长良好。如果在种植过其他作物的田里种植大豆的话,还能够恢复土壤的肥力,让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起来。

在中国,大豆的祖先是一种叫做“野大豆”的植物,也简称“豆”。大豆与常见的扁豆、豇豆等豆科作物不一样,它不是藤蔓生长,而是有自己直立的茎。大豆是如何从藤蔓植物进化为直立农作物的呢?很遗憾,这个原因至今不明,只是从植物的角度来看,不直立而是用藤蔓攀附在其他植物上面,不断向上生长,这是一个有利于快速生长的性质。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培育藤蔓植物很耗费功夫,除了必须要立起一个藤蔓可以攀爬的支柱之外,藤蔓之间如果互相纠缠的话,收获会很麻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选出了具有直立特征的植物体系——大豆。

现在的大豆与数千年之前的大豆的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没有像从藤蔓植物演化成直立植物那样,发生剧烈的变化。在我国北方,黑龙江的大豆他的故乡叫做逊克县,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大豆与野大豆之间的连续过渡,有些大豆似乎微微有藤,而有些野生大豆,这藤蔓也不那么明显。

我们中国畜牧业和西方不一样,主要家畜是猪。猪肉的脂肪和蛋白供应相对供应不是特别充足,但中国人选中了大豆。我们都知道大豆和稻米一起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就达到了很好的平衡,三大营养素就齐全了。所以大豆也被称之为“田里的肉”。因为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为丰富。大豆等豆科植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这一特殊能力,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但是,大豆种子在刚发芽的时候,还不能固定氮元素,所以,种子里要事先储存植物出现固氮能力之前所需要的氮元素,这样的东西就叫做蛋白质和脂肪。比起碳水化合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更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不过蛋白质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物质,不仅对种子对母株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脂肪蕴含的能量巨大,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形成脂肪。也就是说让种子储存蛋白质和脂肪,植物的母体必须有更多的养分余量。禾本科的植物是在草原地带繁殖起来的,在严酷的草原环境中,在那里生长的禾本科植物,没有这样的养分余量。因此禾本科植物形成了一种简单的生长方式,将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原封不动的储存在种子里面,再将这些碳水化合物用作生长、发芽和生长的能量。后来,这些碳水化合物就被我们人类当做食物给利用了。而大豆则则不同,它把大量的蛋白质和脂类营养留存在种子里了,这就大大增加了大豆的营养成分。

后来,大豆传到了美洲大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种植。不过,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改变了这种局面。当时玉米油供给过剩导致价格暴跌,二,价格便宜的大豆油需求逐渐旺盛起来。于是,在那个时候,从东亚过来的大豆开始在美国大地上面普遍种植起来。再后来大豆又被移植到南美。现在南美各国都大面积种植大豆,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这些国家都是大豆的生产大国,像阿根廷、巴拉圭这两个国家的大豆出口总额就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额的6成以上,大豆是他们当地的国家支柱。因此也有人评论说,这是亚洲人后院里的农作物创造的奇迹。

文字整理:曾宝俊

录音整理:夏敏

今日推送:周雅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