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跨国追索!这批文物终于回家了|文物
来源:科技日报
唐三彩七星盘、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马……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1月18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我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历时10个月将这批文物追索回国。
部分归国文物。罗征/摄
为持续25年跨国追索画圆满句号
经国家文物局组织鉴定,此次追回的这批文物,器型较为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一些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关强指出,这批文物的回归,为我国政府持续25年的跨国文物追索行动画上圆满句号,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
时光回溯到1995年2月,英警方向我驻英使馆通报,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3月,英警方实施“水烛行动”,截获扣押嫌疑人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国家文物局派员赴英鉴定,确认为走私中国文物。
1995年4月,我方工作人员鉴定英国警方查扣的走私中国文物,国家文物局供图
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港澳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共同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工作小组”,通过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谈判等多种方式展开追索。迫于中方压力,1998年2月,该案两名主要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归还文物协议书;同年5月,3000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
1998年8月,该案另一名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和解,归还7件文物。但该案中一名文物购买人拒绝参与协商谈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警方扣押。国家文物局始终未放弃追索,与我驻英国使馆、英国警方保持联系,长期关注进展。
转眼到了2020年1月,伦敦大都会警察局联系我驻英使馆,告知因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该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主动提出希望将该批文物归还中国政府。
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重启追索机制,拟定追索方案,组织专家鉴定,形成追索清单,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向英方发出追索函,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7月29日,我驻英使馆公使衔参赞于芃带队赴英方仓库现场清点,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追索文物共68件,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同意全部归还。
10月20日,68件文物搭乘航班安全抵达北京。马孝辰/摄
10月20日下午,这批文物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海关在停机坪即时查验,予以通关便利。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三家单位分工协作,连夜完成文物查验并点交入库。
68件文物横跨春秋战国至清代
文物抵京后,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进行了实物鉴定。经专家讨论研究,该批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文物质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铜器等,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地域分布包括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陕西、河北、贵州等。
“整体来看,文物器型较为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唐三彩七星盘、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马、一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文物返还办公室主任邓超介绍。
其中,一套8件的唐三彩七星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大杯组成,盘外壁及杯器身施黄、绿、白等釉,釉色鲜亮。这套七星盘是唐代现实生活的再现,也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
唐三彩七星盘。罗征/摄
一组4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及器盖,从胎釉及工艺来看,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个墓葬,极为难得,现将其归为成组文物。
元末明初青瓷梅瓶及器盖。罗征/摄
一匹元明时期的石雕马,对比贵州遵义播州土司墓出土的同类石雕制品、成都蜀王家族墓地类似的出土釉陶,认定其为西南地区所出土的元明时期石雕制品,地域特征明显,非常少见。
元明时期的石雕马。罗征/摄
一组3件小铅釉乐舞佣,红胎,铅釉,比较完整,残存有釉,能反映汉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汉代音乐舞蹈的内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资料中不多见,尤其成套的釉陶乐舞佣更加稀有。
铅釉陶乐舞佣。罗征/摄
据介绍,这批文物中宋代的青白瓷数量较多,从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综合看,这批青白瓷的生产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金溪窑,安徽繁昌窑等,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生产技术的普及与传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批文物的细节,大家可以在国家文物局官网首页的“25年回归路——从英国成功追索68件文物”专栏中一一欣赏。今年时值“1970年公约”50周年,国家文物局在官方网站开设了专题网页,将此次追索回国的文物、追索过程在线展示,为广大社会公众献上文物回归后的“首秀”,与国际社会分享文物追索返还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