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奖项尘埃落定,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昨晚落下帷幕。因疫情原因,中外电影人只能通过线上方式共襄盛举,虽无法面对面交流,但思想碰撞的火花仍在激荡,更体现出艺术无国界的意义。去年北影节因特殊原因取消了评奖,反倒给了中国电影人蓄力爆发的机会。本届北影节出现多个“中国”闪光时刻,在“天坛奖”主竞赛单元不仅有影片和影人斩获多项大奖,期间举办的多个论坛对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既表露出可喜一面也预示了前景潜力。尤其指明了在“后疫情时代”,基于全球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主动出击求变的“自救”策略逐渐奏效。伴随中国电影业态变化的,是未来如何向电影强国的更高目标迈进。而本届北影节聚焦“新机·新局”的主题,对此给出了一些解题思路。
中国电影人的“天坛”高光时刻
入围本届“天坛奖”的中国影片共有三部:赵天宇导演的《关于我妈的一切》、李亘导演的《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刘智海导演的《云霄之上》。三部影片题材风格各异,视角主题也大相径庭,但共同点在于聚焦国人情感,引发共鸣。这三部带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跟其余12部国际影片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最终中国影片《云霄之上》成功突围,成为本届“天坛奖”的大赢家,共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其中颁发给片中团体男演员的最佳男主角奖更是开创天坛奖的先河,印证了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而以年轻红军战士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云霄之上》的获奖,因刚好契合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可视为艺术作品对党的献礼,因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实际上,中国电影人在历届“天坛奖”的高光时刻不止于此。回顾一番会发现,在迄今共八届“天坛奖”获得最佳影片的有: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以及昨晚将奖杯收入囊中的《云霄之上》。两者均为战争题材,可见这类包含深远历史底蕴、富有浓厚民族色彩、透射强烈情绪价值的中国电影,是天坛奖最佳影片的常胜将军。
主创人员方面,在八届“天坛奖”上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仅有《一代宗师》的导演王家卫。而获得天坛奖最佳编剧奖的却有三届,分别是:第4届的《中国合伙人》的编剧林爱华、周智勇、张冀,第7届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编剧梅峰、黄石,第9届的《第十一回》的编剧雷志龙、牛牛、陈建斌、牛建荣。
一方面,说明在“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法则下,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工业化表达手法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另一方面,说明挖掘人性这类题材影片发挥了情感最大公约数的天然优势,因此优秀编剧对故事的铺陈不仅戳中了天坛奖中国评委的痛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天坛奖外国评委的猎奇心,更证明了人性是可以跨国界引起精神共振的创作母题。
这也是中国电影能响彻国际的一个突破口,这点从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巩俐曾在国际上获奖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多部影片的题材可得到佐证。
此外,中国影人的“天坛”高光时刻还出现在评委席。在八届“天坛奖”担任评委会主席的人员中,出现3位中国电影人的身影,几乎占了半壁江山。Ta们是吴宇森、王家卫和巩俐,其中前两人是著名导演,而巩俐是首位担任“天坛奖”评委会主席的中国演员,当然她具有丰富的国际电影节评委经验。除却地缘因素,“天坛奖”评委会主席人选从幕后工种到台前工种的转变,是对入选的国内外影片冲击各大奖项审美维度和思考维度的一次变革。体现出北影节在维护天坛奖核心价值理念的前提下力求创新的积极举措。
奖项加持映射的演员生态
昨晚北影节闭幕式的最大亮点之一,莫过于颁奖嘉宾的多重组合。巩俐和姜文时隔34年再次同台颁发“天坛奖”最佳影片、满满回忆杀,两人还相互约定“再过34年,咱俩再来这给他们颁奖,不见不散!”。如果说这是老搭档间日久弥新的默契与情谊,那么陈坤和刘晓庆合体颁发最佳女演员奖,则多了份新老两代电影人的传承意味。尤其刘晓庆那番“永远对电影敬畏,永远为电影去奋斗,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激情燃烧”的发言,令现场所有电影人沸腾。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幕后主创,更离不开台前演员的表演,因为后者既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将前者的个人表达传递出来的话筒,如同一根“承上启下”的纽带。因此,凡获得“天坛奖”演员类奖项殊荣的中国演员,在某种意义上能折射出国内电影演员生态和佳片的时代审美坐标变迁。梳理历届“天坛奖”得奖的中国演员名单,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有《万箭穿心》的颜丙燕、《一代宗师》的章子怡,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有《云霄之上》的团体男演员、《不成问题的问题》的范伟,获得最佳男配角的有《智取威虎山》的梁家辉、《师父》的金士杰,获得最佳女配角的有《第十一回》的窦靖童。
至此,“天坛奖”四大演员类奖项,都有中国演员占据一席。其中,荣膺最佳女主角的章子怡至今活跃在主流视野,同时还多了导演与演技类综艺导师的身份。她的导演新作《我和我的父辈》之《诗》于今年国庆档上映,而此前她在节目输出的关于表演的见解和对演员的提携,也吸引了高关注。反观作品渐少的首个天坛奖“影后”颜丙燕,映射出中年电影女演员演技好却机会少的生存困境。
最佳男演员方面,几位声名显赫的获奖者近年表演节奏放缓,一与疫情枷锁有关,二来也释放出优秀电影男演员阵营急需新血注入的信号。不过本职是歌手的窦靖童摘得“天坛奖”最佳女配,倒是给了新人演员一些信心,有好导演调教、好角色和好故事加持,未尝不能闯出新天地。
本届北影节举办的巩俐电影大师班,她提出的对演技的思考和对年轻演员的建议,也给中国电影演员指点了迷津。巩俐认为,演员是不需要技巧的,因为用技巧去塑造人物会很生硬,所以关键在于要用心去表现人物。她还说,演员应该要沉淀下来,慢一点、思考一下,想想为什么做这个职业,只有热爱才能坚守。
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在台前需要中坚力量与新鲜血液并存来支撑,演员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才能增加在大银幕绽放光芒的几率。
多维度助力中国电影高歌猛进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2020年度票房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疫情席卷,全球电影票房收入约为120亿美元,同比锐减72%。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却在去年首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当然,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国内有效防疫措施让电影行业重启复苏。如果以北影节作为另一个观察窗口,也能看到中国电影的崛起轨迹。在“注目未来”单元,近年中国电影新人频繁崭露头角,摘得多个荣誉。比如,获得最受注目影片的《路边野餐》把导演毕赣推到聚光灯下,迅速从新人进阶为主流导演。
此外,根据中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傅若清在本届北影节的发言,由于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使中国电影抓住了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力时期,全国银幕数量从1900块增加到7万多块,实现了10年内的巨大增幅,同时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首位,也可窥见硬件设施规模的庞大为中国电影行业加速发展搭建了强力保障。
北京市场签约金额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证明。去年北影节北京市场共有110个项目签约发布,总金额达到33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7%。今年北京市场签约总金额达到352.23亿元,同比增长约6%,再次突破纪录。说明北影节通过整合国内外电影全产业链优质资源,对推动中国电影发展、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加强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做出了新的贡献。本届北影节还举办了多个对电影行业具有实用价值的论坛,其中两个特色论坛——建党百年主题的中国电影发展高峰论坛、首届中国影都发展论坛,站在当下展望未来,起到切实的赋能,将助力中国电影继续高歌猛进。建党百年之际,正值北影节以崭新姿态进入下一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以两个关键节点交汇为契机,特别策划了“恰是百年风华·庆祝建党百年电影主题论坛”作为本届电影节的开幕论坛。近年大放异彩的主旋律影片成为论坛的热议话题。随着《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形成系列化,《1921》《悬崖之上》《金刚川》《长津湖》等影片找到主旋律与商业化的最佳接驳方式并取得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业内对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模式日趋成熟,但接下来如何用创新思维继续拓宽这个带有中国特色的题材的红利,是电影人需要思考的课题。除了要用新思路打造主旋律电影,以此为突破口撬动更多票房,怎样结合技术打开电影盈利的更多元化渠道,也是重点发力方向。爱奇艺创始人龚宇认为,未来电影在线发行将发展为用户单片付费和包月购买会员两个窗口期,这两种发行方式各自适合的电影,将逐渐分化形成不同的市场,对整体电影发行利大于弊,并且能给到出品方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电影线上线下模式并存,互联网和电影院的“联姻”将成为合作共赢的大势。首届中国影都发展论坛,则以“科影融合、智引未来”为主题,围绕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中国影都未来发展规划、打造科影融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微中心”等话题展开讨论,寻找可操作的路径。现阶段中国电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2035年要从电影大国成长为电影强国,任重而道远。内容、技术、创新、信心,是参加活动的电影人们提及的高频词。从概念到落地执行、执行程度多少,将决定中国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举办至第11届的北影节,寄托着中国电影人征战世界的愿景,承载着中国电影在世界留名的希冀。
作为拥有首都地域和文化突出优势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站在这个舞台上的中国力量既是对我们自己的表彰,也是在向全球影人和影迷展示东方风采。正因北影节践行的海纳百川,才更凸显出电影这一艺术作品在多元土壤中迸发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