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梦中的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过年我最惦记的日子。因为对于七零后的我,年从过小年开始,于元宵节结束。最后的结尾,一定要隆重热闹,逛了街灯,喝了大酒,吃了米酒煮的汤圆结束,那才叫真正过了年。
记忆中的正月十五,白天还算平静。但等到了晚上,才是全城男女老少最销魂最亢奋的时刻。不仅每家每户都要挂灯笼、煮汤圆,主要街道所涉及的单位也要张灯结彩,还有人组织了耍龙灯、猜灯谜、划旱船、走高跷、舞狮子等等互动节目,随时穿插,像游行的队伍,一条流动的游龙。人群有时裹在舞狮子的队伍里,有时围绕在那些大头娃娃周围,有时抬头仰望着走高跷的人,满脸满心都是节日的喜庆……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型的被点燃的花灯。
夜晚的街市上,人头攒动,比肩接踵,除了眼花缭乱的灯盏,还有很多摆摊的,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吹或捏的糖人、灯笼、摔炮、只有在十五晚上才能买到的能吹响的琉璃咯嘣、各种各样的酥糖……但凡能吸引孩子的小玩意,一定能在那晚赚得盆满钵满。
那一夜,最是孩子们的天下。小点的孩子都被年轻的爸爸乐呵呵地扛在肩膀上,四处闲逛;妈妈们则紧张地拽着稍微大点孩子的手,挤在流动的人群中,时刻回头谨防走丢;更大一些的孩子不愿意被父母牵制,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四处闲逛,肆意挥霍着开学前难得的疯狂。
孩子们还被获准买自己手提的灯笼。最初那灯笼是五颜六色的纸做的,里面放置可以点燃的蜡烛,买来时呈圆形折叠状,打开来点上蜡烛就可以提着满街走,调皮的孩子经常走着走着稍微一歪就把灯笼点着了。后来,商家就又做了可以装小灯泡的塑料灯笼,用电池开关来控制。但心底里,我还是喜欢纸做的灯笼,透着一种古朴别致的美。
等夜至阑珊,等人群兴尽而归,在路灯尚不多的小胡同小街道,每个孩子都提着一把属于自己的灯笼,喜气洋洋,有说有笑,意犹未尽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中,母亲这才拿出早就买好的汤圆,烧开了水,一个个将它们放进去。我看着当时尚且年轻的母亲在氤氲的厨房里忙碌,像是被云雾缭绕的仙子,脸上全是慈善的笑容。
很快,那些小白胖子浮出水面,被盛出锅来,母亲还会格外用醪糟和些许的白糖冲汤。我和妹妹们从母亲手中接过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闻着汤圆甜甜的味道,仿佛捧着那天最甜蜜的礼物。
尽管每年都吃,但每次吃汤圆的时候,母亲都会一再轻轻地提醒我们,正月十五一定要吃汤圆。因为它的名字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所以,要慢慢吃,慢慢品尝,一是小心被里面的馅儿烫了舌头,二来这样才能品尝幸福圆满的味道。
很庆幸,那个年代,那个晚上,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电视也有限,所以,从家里到大街上,就像过年最后的狂欢之夜,没有人愿意藏在家中,都愿意出来沐浴在月光中,沐浴在彼此的欢歌笑语中。
而每年此刻,我都想带着孩子回到我梦中的正月十五,带她沐浴月光,带她畅游灯河,带她看大头娃娃,带她看舞龙舞狮,带她过最原始最有味道的元宵节,让她手提着那盏小小的灯笼,走在无尽的欢喜中,慢慢领略那个有无尽情怀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