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业松||“小菜”的味道
“小菜”的味道
文/马业松
如若有人问我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凉拌香菜”,我对它情有独钟,也有独特的称呼,谓之“小菜”。
多年来,这道“小菜”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小时候,母亲早出晚归,终年在庄稼地里忙,父亲是厂里负责人,早晚总是来去匆匆,我们姐弟三人难得尝到可口饭菜。偶尔,周末,父亲闲暇在家,母亲会丢下农活,精心做几道菜,其中就有香菜做成的凉拌“小菜”。父亲总是对我的称呼予以纠正,要我把“小”去掉,否则显得俗气,并以历史普及我的见闻,说它是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的“宝贝”,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如今,它成了汉人菜系中的一道美味。博望侯定然很难想象得到他的偶尔之举却成就了一道千古佳肴。既然历史久远,应该以“大”字开头方能名副其实,然而,到现在,我也没整明白,为什么每次见到、闻到这道菜时,仍然固执地将其称呼为“小菜”,如若他还在,不知能否揣摩出我存在于潜意识里的想法?
后来,工作结婚,离岳母家很近,傍晚时分,常常一家三口前去蹭饭。因为那时没有电话,事先无法告知,所以每次到来,都是突然袭击。好在岳母一手好厨艺,到菜园里挖数根香菜,断须,去黄叶,洗净,用开水烫之约两分钟,捞出,将水汁拧净,剁碎,入盘。再油炸一把花生米,炸脆,用刀面压碎,混合到切好的香菜里。取少许盐,滴几滴香油,浇两汤匙醋,拌匀,一盘可口“小菜”便做成了。每次,岳母总是边聊边做,看着岳母熟练的动作,菜绿与红皮白仁的搭配,闻着散发的幽幽清香,便会嘴角生津。
两年前,我进城工作,离老家、岳母家远了,想吃一顿母亲、岳母做的这道“小菜”越来越难,逢年过节回去,也总是大鱼大肉招待。每次,坐上餐桌,看着她们精心准备的菜肴,内心愈发思念昔日的那道“小菜”。
上个周末,到超市闲逛,突然发现有几束香菜静静地躺在案板上,色如翡翠,茎如幼芹,和老家的趴在地上、矮茎多肉、叶儿红绿相间不一样,个儿高高的,嫩嫩的,几乎没有死叶,看上去很干净,我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当即买了一束。回家后,煞有介事分配妻子将其洗净,并烧开水反复冲烫数次,晾干,分切成小段。我抓了一把花生米,用微波炉将其转熟,去皮,用擀面杖将其碾碎,又找了一袋女儿吃的香干,切成碎末,和碎花生一并倒入妻子已准备好的香菜中,拌上盐、糖、醋、麻油等各种佐料 。那一顿,妻子、女儿吃得很有滋味,但我,始终没能吃出母亲、岳母做的味道!
这个周末,我决定带上妻子女儿,回趟老家,再弯到岳母家,让她们再尝尝自家土地长的、母亲亲手做的那道“小菜”!
马业松,男,1975年7月生,高级教师,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本科、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六塘诗社”会员,现就职于淮阴区教育局,从事文秘工作。2013年,被评为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淮阴区语文名师,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偏执的爱好。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其中,《作文课应该展示生命的魅力》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语文参考》,《建一线串珠式课堂,倡语文课堂简单化》、《语言描写细雕琢》、《用真情唱响好声音》等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市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