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读一本书 · 宇宙是人类的一面镜子,科学的终点指向人伦

当你仰望星空时,星空也在俯视你

纵观大部分科幻作品,似乎都是人类用自身的尺度,去构造一个所谓外星文明,然后把外星智慧生物叫做“外星人”。可是,凭什么就一定是“人”而不是其他东西。在茫茫宇宙之中,地球只是一个特例。我们所谓科学,所谓文明,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思想坐标体系。去人类中心的异质文明在何处?或者说,去人类中心的宇宙会怎么样?

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堪称奇才,他一反之前对于外星文明的设想。《索拉里斯星》这本书里,所谓的“外星人”就是星球本身,是一种原生质海洋生命。这种生命,用人类的尺度,根本无法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被星球上的胶质海洋无声吞没,任何研究手段到了索拉里斯星上都无疾而终。

有时这片海洋也愿意和你开开玩笑,研究员投入一个测试设备,不久,它会在海面上重新浮现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刻版出来。一种不同维度的力量迫使你在这个星球上和自己对话,迫不得已与内心最隐蔽或者最黑暗的东西见面。它因人而异,在一次睡觉醒来后从你身边没来由地出现。

主角凯尔文在到达索拉里斯星不久,就发现这里气氛诡异。站长已经自杀,另外两位同事,一个精神恍惚,说话遮遮掩掩,另一个索性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不见人。一觉醒来,凯尔文发现自己的女友突然出现在房间里,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女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死了。

女友实实在在的样子,让凯尔文几近崩溃。她也确实是个“人”,能说话,能吃饭,也能被其他人看见。可是她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惊讶之中,凯尔文把女友哄到火箭里,直接发射向太空。一觉之后,女友又重新出现,仿佛什么都没法生过。

显然,索拉里斯海具有高深的智慧与强大的能力,能够进入人类大脑进行心理切片,还能以人类不认识、不了解的微小粒子构造出人类。科学家们尝试攻击索拉里斯海,也尝试以人类思考时的脑电波沟通索拉里斯海,但不管怎么做就是得不到任何反应和回馈。在索拉里斯海面前,人类无知、无助、无能为力。

仪器、数字的含义都太过精确和明白,但难以描摹的那种半生不熟和混沌未定的现实,让每个人反思自己该如何存在。语言无法提供那种脱离现实的准确说法,没有一件事情有清晰的结论。那种无知带来的无助感悬浮着,把所有人提起来让他们窒息。

索拉里斯是一面镜子。它本身是反照一切的。人类的到来,也反照出的是人类的迷惘,偏执,征服欲。索拉里斯其实是无法理解人类的缺点的,但是它却可以复制人类的缺点。于是,人类陷入了这一层迷宫之中,实际上是陷入了自己制造的迷宫。

莱姆讨厌大部分美国“廉价”科幻之作。这些美式科幻,充斥了外星人、超级英雄、太空歌剧。莱姆看来,这些科幻只不过把每日纽约时报的头版,换上了所谓太空的外衣而已。于是,他将太空探索诠释为一种对于人类本身的自反式探索,索拉里星的文明介质可以按照人类的记忆去模拟出新的生命。在这个星球上,人性本能的张扬不知从何说起,更不要妄想去探寻黑暗的秘密和异常的激情了。

莱姆对于世界,怀着一种强烈的不可知论。《索拉里斯星》与其说探索未来,不如说是在探望自己。当一个人内心最隐蔽的、最深切的感情被真实表达出来时,每个人能与其相处吗?能目不转睛地对视吗?还能确切知道自己是谁吗?为了生存,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做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

《索拉里斯星》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Solaris
译者: 靖振忠
ISBN: 9787544782173
(0)

相关推荐

  • 莱姆说他写的不是科幻小说

    本文要点 刘兵:莱姆说他没把自己当作一位科幻作家,不过,今天我们再看莱姆,还是会把他的作品归类于科幻,他的说法,其实也就是力图将自己和其他那些他看不上眼的科幻作家区别开来而已.当然他也是有资格这样做的 ...

  • 推荐几本周排行前10的 新书给大家

    设为 星 标 更快获得资源 哈咯,大家好鸭.我是宾宾一个兴趣使然的读书人.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不错的书籍哦~ 每日小惊喜 <别想摆脱书> 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 ...

  • 仅凭这一本书,他就是科幻文学不可被遗忘的名字

    改编自莱姆<索拉里斯星>的电影<飞向太空>,剧照源于塔可夫斯基版本 本文首发于<VITSA 看天下>,转载需联系编辑或作者. 如果没有斯坦尼斯瓦夫·莱姆,20世纪的 ...

  • 睡前轻音乐 |《索拉里斯星》

    睡前一曲轻音乐,让幸福从这里开始,疲惫在这里结束. 索拉里斯星 昨夜派对(L.N Party) - 短篇与玫瑰的八毫米 遇见你的那一刻就是大爆炸的开始,每一个粒子都离开我朝你飞奔而去: 在那个最小的瞬 ...

  • 影史经典|《飞向太空》:再见索拉里斯

    笔者结缘电影还得从高考完之后的夏天说起,没啥事可做便让懂电影的好哥们推荐一些好片打发时间(虽然现在我仍不太喜欢这种给别人列片单的活儿).发来一个片单,具体的名单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尼古拉斯·凯奇最后 ...

  • 荐书丨No.716

    <黑暗时代:帝国的崩溃与欧洲的新生> 作者:马丁·J. 多尔蒂 -------------------- 内容简介 所谓黑暗时代,是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新的封建欧洲出现之间的过渡时期,始于47 ...

  • 外星文明可能存在?

    为何人类发现不了外星文明?或许是这些原因. 巨果网络 科技,资讯,宇宙,奇闻,城市,外星球 很多人相信,在宇宙中是有着外星文明的.所以,我们向宇宙中发射过非常多的探测器,还传递了人类信息.但是,外星文 ...

  • 今日荐书|495

    <黑暗时代>作者:马丁·J.多尔蒂评分:评分人数:内容简介所谓黑暗时代,是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新的封建欧洲出现之间的过渡时期,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1066年诺曼征服.这个名字饱含人 ...

  • 荐书丨No.701

    温馨提示 今天推荐的图书,在文末都附上了京东和当当的购买链接,需要购买纸质书的书友可以戳文末的"好书推荐"里的链接直接购买,支持一下出版社,支持一下小编! Ps.微信改版啦,如果不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一个有关人类的惊天阴谋

    我们是不是深陷"二八"法则 <全球化陷阱>这本书上记载,1995年在美国有个闭门会议,出席者包括戈尔巴乔夫.老布什.比尔盖茨.撒切尔夫人等500名当时的世界精英.会议的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忠于自己的欲望有没有错?

    白色体系下的黑暗 说起文学小说的巅峰,你会想到哪些?<百年孤独><人间失格>还是<活着>?如果说起医学小说的巅峰,或许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白色巨塔>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成长,就是与自己的一场博弈

    对友谊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它是万能的 卡夫卡曾说好书会像是刀子插入你的心脏,<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对朋友的背叛而深深自责,但后来终于在直面内心的脆弱和自私中获得了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释放始于接受

    拥抱不完美的自己,相信未来的可能 之前看到比尔盖茨推荐书单里面有一本<拥抱可能>,作者埃格尔博士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而她逃出来之后,利用在集中营的经验成为了一名治疗师.这是一本身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当你能对苦难开玩笑时,说明一切都过去了

    彼时此刻,人间烟火. 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但幸福.轻松.快乐都会是每个人的追求.这看似最简单的要求,做起来却也是最难的要求的.现代人又有几个人能活的轻松愉快呢?工作压的喘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防御性悲观主义,才是落地的乐观主义

    打破墨菲定律,心态决定运势 1949年,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对自己的一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没想到这句话经过传播扩散后,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知更鸟是什么鸟?

    幸好,有些人还清醒着 据说,奥巴马给自己的女儿公开的送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又名反舌鸟,它不做任何坏事,只为人们歌唱.在这本书中,知更鸟指的是善良正义,但却被罪恶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如何逃离“贫穷陷阱”

    真实的苟且需要理解 中国古代有个晋惠帝.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晋惠帝听完奏报,便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天下无人不说晋惠帝荒唐.然而读完<贫穷的本质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临终视角下的生活智慧

    参透了生死,看透了人生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面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是够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越长大你就越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少年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