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采风】资源·课程·场景·方式——昌化一小立体化构建课后服务
临安区昌化镇第一小学充分挖掘优秀教育资源,为学生定制多维的菜单课程,努力拓宽课后学习场景,积极变革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个性化的学后托管需求,更好地践行了“崇真务实,致知力行”的校训。
深度挖掘教育资源
学校深度发力,实行“一核三元”新举措,以“家委会”为核心设立“义工部”“社团部”“培训部”,寻求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公益模式,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开学之前,学校向教师发出倡议,填写“学后拓展课程开发意向表”,共收集到33位老师的课程设计方案;学校聘请了6名扎根基层的行业翘楚作为学校首批校外辅导员;招募了44名自愿参与托管服务的家长志愿者。经过“入职”培训,他们佩戴“工作证”,走进学校的学堂、操场、广场、凉亭,为学生讲家乡好故事、传播文明好风尚,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习世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后服务志愿者培训
多维定制菜单课程
学校从“校级”“年级”“班级”等多个维度定制“X·Y·Z”菜单课程。“X”课程是指看护性质的基础性托管服务,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自主完成作业、预习、复习等;“Y”课程是根据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精准确定授课内容,在同年级中同步实施的课程,如课外阅读、诗歌积累、体育锻炼等;“Z”课程是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形式,沟通“教师”个性特长与学生真实需求,量身定制的拓展类课程。这类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摄影”“篆刻”“围棋”“航模”“智能机器人”等校级精品课程,也有“书写”“绘画”“朗读”“折纸”“篮球”等班级课程。周二、周四实行“X Y”课程,周一、周三、周五实行“X Z”课程,引进的校外师资主要服务“X Y”课程,为校内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和召开工作会议腾出了时间和空间。
课后服务的拓展课程
努力拓宽学习场景
学校“X·Y·Z”菜单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2小时的学后托管服务时间里,从教室里走到教室外,走向图书馆、诗歌社、计算机室,走向操场、菜地、广场……学习场景不断拓宽,学生在印园、文昌苑、武隆广场这样的“实境课堂”里聆听关于学校关于家乡的故事;在计算机室、陶艺室、钢琴舞台这样的“指尖课堂”用灵活的双手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而像诗歌社、播音台这样的“有声课堂”让学生的声音有了温度,有了力量。在“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学习场景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自在。
积极创新学习方式
学后托管服务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拓展类课程,对创新适合自身课程特点的学习方式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昌化一小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程固有特点,积极探索集实践、体验、探究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世界联结,学习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通。学校安排学生到昌化国石城实地走访、调查,让学生亲耳听专业人员介绍,亲眼看摆在眼前的实物,甚至亲手去触摸石头的纹理,感受想象它的演变过程;学生们能参与施肥、浇水,跟着科学老师一起改良土壤,深度体验劳动的智慧和带来的乐趣……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实地参观学习、劳动操作学习、体验感悟学习、设计展示学习、情景表演学习等。
为了保证学后托管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学后托管”安全保障小组,组建配备活动管理员、值班教师、后勤安保、心理辅导员、校医的安全服务队伍;建立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安全责任事故处理程序;明确学后托管服务人员责任,特别制定了外聘辅导员、家长志愿者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职责明细,“持证上岗”;实行校级领导巡查制度,家委会成员巡视制度,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切实做到全面规范管理,力争在制度的保障下做精做细,确保每次活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安全。
来源:临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