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2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本章解读跟其他书籍解读不一致,一家之言,而已。不喜,勿喷。尊重原创,不得抄袭。
一、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母:起始、缘由 子:事物发展趋势)
老子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一个源头,由这个源再发生一连串的行为。比如在路上碰到小明,我看到了他,他也看到了我,我们相互点点头,然后插肩而过。但是他看到另一个人客客气气,驻足寒暄,然后我们彼此已明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决定我们彼此后续的行为方式。
二、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晚上回来的时候,看到小明和那个人在吃烧烤、喝啤酒,小明也没有要叫我坐下来喝一杯的意思,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我知道我们仅仅是熟人,彼此没有后续攻击意识和攻击的行为。
这个世界,因、果相生相随。有些事情,能水到渠成,是因为有一个或N个“因”,如果饮水思源,就容易绵延不绝、可持续发展,这是好的果,所以老子强调“复守其母”。
我们评价一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稍微成熟点点的人,眼睛都不会看他当下所犯的错误,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本质坏不坏,如果本质不坏,我们更多的是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产生不良后果的几率就比较大。评论一件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老子认为,很多的烦恼、坎坷和灾祸皆因多开口和强出头,所以老子提倡“塞其兑,闭其门”、“守柔曰强”。
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在《易经》里,乾为头,兑为口,震为足,巽为股,离为目,坎为耳,艮为手,坤为腹。
这几句不少书籍理解不一,如果没有八卦的基础,很难解释清楚。老子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交往的就不去跟那些老几两个裹,因为你说得越对、说得越多、做得越好,就越容易被人质疑和嫉妒,因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喷子、键盘侠。没有相互伤害,终身不会劳心劳力(勤:忧虑)。相反,张口胡说,或者是说话不慎重,总是我认为怎么样,加入名利纷争,说一大堆扯把子的话,做一些打脑壳的决策,无法挽救。
开其兑,就是为了济其事,也就是为名、利奔波,势必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
四、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清晨,看得见房屋、车辆、来往的行人,那只是天刚刚亮而已。你坐在房间里仅凭窗户透过的光,掉一根针都看得到,才叫大天白亮(天明);
能够放下面子、含笑挫折与刁难,就像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是真正的强者。守柔是什么?就是像守住小草的根一样。
老子认为,看得见房间里掉地上的针,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借用了窗外的光,我们才看得真真切切,避免被扎伤。
是谓袭常:这些都是生活中处处可见、习以为常的道理。我理解为袭常,为习常。
这一章,不少书籍解读得前后不连贯,总感觉缺点啥。老子主要说什么?主要表达的是:天下万事万物水到渠成,又要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