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好片是这样“拼”成的

熟悉摄影家王福春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苦孩子,从小没爹娘,是兄嫂养大的,但他做人非常乐观,无论谈吐还是作品表达都很幽默,在穿着上也很随意。他对文学艺术有很强的感悟力,能迅速抓拍他的“贼眼”看到的东西,作品诙谐、幽默、欢快,将漫画理念融入摄影创作,引人回味。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入的思考,让作品充满了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是国内唯一拍摄完整版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人。

苦难童年

1943年,王福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因患肺结核,母亲身体极度虚弱,他一出生就没有奶吃,是用小米糊糊将就活的。王福春不到三岁,母亲撒手人寰。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比他大14岁的大哥照顾他。兄嫂相继生了五个孩子,大哥在铁路上班,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家八口人,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他小时候像个野孩子,满世界乱跑,下河洗澡摸鱼,上树掏鸟窝,草丛捉蝈蝈,弹玻璃球,打弹弓,扒火车,衣服被刮破、满身泥土是常事儿。

天赋与感悟

大哥爱好文学和写作,经常带回报刊杂志,对王福春影响很大,他特别喜欢其中的幽默漫画,这应该是最初的艺术启蒙。

王福春上学了,数学成绩一塌糊涂,但画画很有天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给学校编写黑板报,既写字又画画;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他最擅长的字体是隶书,字体清秀典雅,内含韧性和张力,就像他的性格,不事张扬,靠韧劲儿打拼。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随身携带相机,记录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翻阅王福春拍摄的一张张照片,那些火车上的、生活中的中国人,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王福春认为,一个人艺术上能成气候,天分是最关键的,若没有天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成个匠人,有了天分也必须付出努力,不努力也成不了艺术家。他具备这样的天分,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因此,成就了今天的王福春。

与铁路、摄影结缘

1962年,王福春初中毕业,跟着哥嫂搬到哈尔滨。大哥亲自到铁路司机学校给他报名,逼着他考中专,王福春考入了绥化铁路司机学校,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五年,他放电影、画幻灯、画宣传画,艺术修养得到很大提升。五年后,他复员分配到哈尔滨三棵树车辆段,后来,当上工会宣传干事,写写画画搞宣传。1977年,单位评劳模,他给劳模照相,那是他第一次拿相机,那台从技术室借来的海鸥相机,他拍出了兴趣,从此与摄影结缘。1984年,他调入哈尔滨铁路科研所,把画画、书法都放弃了,专门摄影,随身揣着小型相机,走哪儿拍哪儿。

身挎海鸥相机,多神气。

王福春在火车上拍摄。

王福春是铁路摄影师,享受职工免票,40多年来,他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几千次,行程20多万公里,从无意识拍有趣的镜头到有意识按专题拍摄,积累了20多万张影像底片,成为珍贵的记忆与资料。

2010年,王福春在中央电视台董卿主持的“我要上春晚”节目讲述了30多年拍《火车上的中国人》的故事。节目播出后,王福春迅速走红,在火车上拍片时,总有人把他认出来,请他签名、合影留念。

2010年 ,“我要上春晚”节目现场。

他的精神也感动了铁道部、宣传部、文联领导,主动给他开介绍信,支持他继续“拍火车”。

2018年7月,《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收藏展,每天都人山人海,特别是当年的大学生、民工、企业推捎员,因公出差的、旅游的,对坐火车有种特殊情感的观众,都在照片中找感觉。

好片是这样“拼”成的

王福春最喜欢的书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为信仰而顽强奋斗的精神,给了他极大的激励。用相机记录下百姓日常,见证社会变迁,成为他终生的信仰,他为拍好片废寝忘食、九死一生,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拍火车上的中国人到了痴迷的程度,一踏上列车就兴奋,有座也不坐,有铺也不躺,不知疲惫地一次次在车厢里来回走。上世纪90年代初,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整夜睡不着觉,吃五六粒安定都不管用。说来神了,只要在卧铺上躺下,伴着车轮与钢轨的咣当声,很快就能入睡。

1990年12月,他去吉林拍蒸汽机车,脚下一滑摔倒了,手里的铝合金箱子落在地上,整个身子砸在箱子上,一阵剧痛,躺地上起不来了,就这样,他还让朋友给照张相才去医院。一检查,两根肋骨骨折,躺了一个多月,他又出去工作了。

1990年12月,在吉林拍蒸汽机车,将肋骨摔伤。

又一个三九天,还是拍蒸汽机车,几个人走着走着,只听“咔嚓”一声,王福春踩碎了一块江上薄冰,掉进冰冷刺骨的松花江,同伴把他拽出来之后,湿衣服瞬间冻成冰棍,几个人抬着直挺挺的他来到江上俱乐部,在俱乐部里烤化了衣服上的冰,才把湿衣服脱下来。

1995年,他坐火车沿途拍照,从哈尔滨到北京,北京到西宁,西宁到格尔木,由低海拔到高海拔,高原缺氧,弄得他整天整晚脑袋疼,到武汉时,赶上火炉天气,在火车上晕倒……

1998年4月,开车去兴凯湖采风,在不太深的浅水里行驶,没料想遇见了暗沟,车一下子陷进去,眼看着水呼呼往车里灌,很快就要淹到头部了,危急关头,门终于被打开了,车里三个人才逃出来。

1998年4月,在兴凯湖采风遇险。

1999年,牡丹江镜泊湖。上午,湖里水位还挺高,下午水就有些浅了。他和朋友扛着照相机,踩着湖边的石头走,不料,石头上的苔藓打滑,一下子滑倒了,人栽倒在水里,他试着用小时候学过的狗刨式游泳划拉水,怎么也到不了岸边,小腿胫骨疼得很,使不上劲儿。在朋友的帮助下,王福春上岸了,人受伤了,相机进水了,他还不忘喊“拍张照”。

1999年,掉进镜泊湖。

最危险的一次,是1991年,他乘火车去上海,距离上海还有几站地了,车里全是人,憋得人透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火车一晃,紧急制动,他顺势跑下车厢透透气,还没等走过去,车门砰地关上了,想到车上的贵重器材和大量胶片,他快跑两步,跳上去双手紧紧抓住车门,脚蹬着车梯子,这是长大以后第一次扒火车啊!火车出站,速度加快,他整个身体飘起来了,再有几秒钟就要掉下去了,千钧一发之际,车门打开,列车员和多名乘客把他拽进车厢,他脸色煞白,坐地上十多分钟喘不上气,说不出话来,至今回想仍心有余悸。

摄影是人学

1988年,王福春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大专班,圆了大学梦。文学课上,老师第一句话就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文学是人学”。王福春当时就想,文学是人学,那么纪实摄影应该也是人学。人文作品拍下来就成为历史,年代越久远,影像越珍贵,只有拍人文纪实才有价值、有意义。他认为,首先,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读懂文学,能看明白社会,能感悟人生,作品才有思想和内涵,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要有艺术修养,要把美学艺术融进去,作品才有艺术性;第三,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王福春的摄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例证之一是他叫响了雪乡的名字。雪乡,2019年被评为“摄影发现中国十大景观”之一,是东北三省唯一入选景点,与张家界、黄山等共十家知名景区一同被授牌。1986年,王福春拍摄双峰林场的第一张作品《雪乡》,曾入选上海第一届国际影展,第15届全国影展,在全国摄影比赛获二等奖。他还拍摄了一系列东北虎作品,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建园时用的都是他的作品,这是他在摄影方面对家乡人的贡献。

1986年,王福春摄影作品《雪乡》,入选上海第一届国际影展。

他喜欢讽刺与幽默类漫画,常年订阅此类期刊。他还多年订阅《读者》杂志,摘抄的名言警句积攒了厚厚几大本子。他也总结出很多心得,比如“对摄影师的要求:要有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思辨,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才能拍出有思想、有哲理、有艺术美感、幽默风趣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不同寻常的佳作。”“摄影家要有三贼:贼心、贼胆、贼眼,才能拍出贼好的作品。”

王福春作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王福春的作品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涵盖环境、教育、粮食、性交易、养老、拜金主义等等,但不是简单的记录,他更加注重的是思想性、艺术性。即使目的是反应深刻的社会问题,画面也并不直白。他的画面语言含蓄、诙谐,给人二次创作的空间比较大,很有张力,耐看、耐品,用他的话说,“有嚼头儿”。他曾在火车上目睹一个农民工带的五六岁的小女孩站着睡着了,五六分钟都无法按下快门,他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他说,摄影师必须有良心,如果你不被感动,你的作品就无法感动别人。

在幽默摄影方面,王福春认为,相声是笑的艺术,小品、漫画是笑的艺术,幽默摄影同样是笑的艺术,而且幽默摄影是巧合生趣、错觉生奇、以奇生情、以情感人,两种矛盾组合,碰撞出的火花。他的幽默摄影系列,把漫画理念和哲学思辨融入作品当中,换个角度看生活,让你在幽默中思考,于思考中会心一笑。目前国内唯有他的幽默摄影成了体系。比如作品《束缚》《解男题》等,让读者在笑中得到启迪。

王福春作品《束缚》。

王福春作品《解男题》。

基于亲自编书的体会,王福春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人应该具备以下四点:必须拍好图片;文笔要好,会表述,会起名;会后期处理;会编辑图片。他说,你自己的作品,让别人编辑,就等于你亲孩子被别人抱养了,虽然署你的名字,但不是你的思想体系了。

贼心 贼胆 贼眼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拍人文,很大程度是克服不了心里的胆怯,你拿着个大相机对着人家拍,人家不同意你不能拍,同意了反倒不自然,没有了味道,成了摆拍。想拍好人文纪实怎么办?

王福春说,做人不能不择手段,做艺术必须不择手段,做人不能出格,做艺术必须出格,出大格是大艺术家,出小格是小艺术家,摄影也符合这一规律。

王福春作品《笼养小宠物》。

王福春的办法就是“偷拍”,他所谓的“贼心、贼胆、贼眼”,意思是“想拍、敢拍、要能发现闪光点”。他在火车上的拍摄方法可能一般人都无法接受:每次乘车,十次八次地来回溜达,一个小型相机(35mm定焦头)把玩在手里,发现目标,移动过去,眼睛看着别处,凭感觉对着目标按动快门,绝大多数都是“盲拍”的。有时也容易被人发现,挨人家两拳、让他删片子是常事儿,有时乘客还举报他,说他是“流窜犯”。他承认自己是“流窜犯”,但他不偷财物,他偷的是“影”!“偷影”也不容易,最严重的一次暴露事故是挨了一记重拳,牙齿被打松,至今还活动呢!

舍得与坚持

王福春外表像个农民,穿着随意,不修边幅,但他内心丰富、思想睿智、情感细腻、多才多艺,有着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王福春执著追求精神生活。他懂得取舍,忠于内心,清楚自己的能力,从不热衷名利,摄影从爱好变成了终身的事业,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199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绍明在日本陪首相足下登看他的摄影作品《人在旅途》。

2001年,平遥摄影节上,摄影大师马克·吕布与王福春在一起。

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事业上的成就来报答支持他的兄嫂、爱人、师长和领导。他古道热肠,谁在摄影方面遇到问题,他都会毫不保留地指点迷津,曾指导过赵刚、蒋建雄、孙连工等多位摄影人拍摄专题成功拿大奖。

2004年,王福春带着兄嫂照片去巴黎参加摄影展。

2012年,王福春携夫人赴英国参加摄影展。

他用心拍摄每一幅作品,几十年前的作品拿出来,仍能如数家珍,讲述当时发生的故事,那些生动细腻的百姓生活画面、那些充满智慧的幽默摄影,是他的心血凝成,像他的孩子一般。他的作品已在十几个国家展出,深受国内外摄影人和百姓喜爱。集腋成裘,他的几十万张纪实照片,预计能出版20本画册。他的摄影作品成就了自己,也是黑土地和国家历史的宝贵记忆。

(图片均由被访者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