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博物馆,展示江海魅力(中)
★旅游地点:南通海门江海博物馆
下一展厅是关于两淮盐商的历史,展示了一些盐局的官封、盐务总局的移文、盐业的执照等。说到两淮盐商,我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印象可能就是“富可敌国”。要是去过扬州盐商的宅第,那感觉就会更直观了。
盐商拥有垄断经销权,盐又是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日常需用的调味料。朝廷为了保证财政收入,采取了像今天招投标类似的手段,商人交钱认购盐引,也造就了两淮盐商这样的垄断寡头。
道光帝实行票盐制以后,只要交了税就可以拿到贩卖盐的官方凭证,之前拥有垄断地位的两淮盐商随着竞争的加剧,逐渐走向了没落。要说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最末位的。
两淮盐商却在清朝的时候风评却很好。他们不仅在国家灾难的时候慷慨解囊,数次向朝廷捐助数百万两白银,还经常向官学捐钱捐物,斥资修建了大量不收费的公益性学校。
展厅内有张謇的雕像,张謇在南通有很多遗迹,在狼山风景区和濠河风景区分别有北麓园、啬园和纪念馆。
张士诚不是南通人,而是邻近的泰州人,不过因为他是盐贩出身,所以江海博物馆也有他的一席之地。张士诚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元末起义军领袖,只不过后来投降元朝,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
王艮也是泰州人,明代哲学家,起初投在王阳明门下,后来转而治学,创立传承阳明心学和泰州学派。他原来叫王银,王艮这个名字还是王阳明给他改的。之所以他的雕像也立在博物馆里,是因为他的身份是盐民。所谓盐民,就是旧时以生产盐为业的人。
王艮自十一岁就因家贫辍学,在盐场烧盐。所以基本没有学习的机会,可以说是目不识丁。他后来通过贩盐,积累了一点家产,也有了学习的经济基础,自十九岁始开始读《大学》《论语》等书籍,刻苦攻读,成为王阳明门下最优秀的学生,这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通的海上通道,从商周时期就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有了发展,形成于秦汉而兴于唐宋,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开始的时候,中原运送的丝绸十分受外国欢迎,于是把这条海上通道称为丝路。后来陶瓷也受到了追捧,于是海上丝路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这条丝路其实并不低调,但我向来只把它们与广州、泉州和宁波挂上钩,从来不知道南通在这条丝绸上原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青墩文明遗址发掘出的若干陶器,从部分种类形成的生成演变来看,明显受到了西亚北非和印度洋沿岸文明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辟了海上丝路。不过那时候的航海事业是否真有这么发达?或许从陆路辗转运送而来也未可知。不过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提及真州这个地名,有人推测是泰州,不过据有关学者考证,这个地名应该是古代煮盐业发达且具备出海港口的通州,也就是今天的南通。
而被尊为“东国儒宗”的朝鲜人崔致远曾写了一首《题海门兰若柳》,经考证认为这里的海门就是今天的海门区。当然,那会儿还没有海门这个地名,毕竟还没有建城,不过海门这个名字可以解释为入海的门户,所以诗人称之为海门也未为不可。
这样看来,南通在海上丝路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略的。或许,一直被人们低估了。馆内陈列的瓷器不见得有多么精致,不过也算是海上丝路的一些成果吧。
在列举繁华港口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了江阴的黄田港赫然榜上有名。可惜的是这个港口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停运之后改造之前,我还特意赶去缅怀了一下。
往前走过走廊,后面的展厅展望了沿海开发战略,作为入海的门户,海门的发展宏图很值得期待。
自驾游:南通海门江海博物馆
10月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