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体表心电图

人体是一个大的容积导体,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周围的导电组织和液体传到体表。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

心电图导联方式与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从体表记录心电图时,引导电极的放置位置及与心电图机连接的线路,称为心电图导联。“标准导联”的心电记录导联系统,共有三类12个导联,包括三个标准字体导联(分别为I导联、II导联、III导联),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分别为aVR、aVL和aVF)和6个单极胸导联(V1-V6)。标准肢体导联反映心电活动在两个肢体之间呈现出的电位差。加压单机肢体导联反映心电活动在某一肢体呈现的电变化。单极胸导联反映心脏活动在胸壁某一点呈现的电位变化,由于与心脏表面的位置很近,每个胸前导联能够从一些细节上反映心脏微小的、特殊部位的电活动。临床上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时通常记录以上12个导联心电图。

1.P波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图记录首先出现的一个小而圆顿的波称为P波。反映的是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正常时呈0.08-0.11秒,幅度不超过0.25mV。P波方向在I、II、aVF、V4-V6导联中均向上,在aVR导联则向下,而在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虽然窦房结的去极化发生在心房去极化之前,但由于窦房结体积小,P细胞数量少,兴奋时产生的综合电位也很小,因此在常规体表心电图上记录不到窦房结电位。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时细小而杂乱房颤波形。

2.QRS波群 P波之后间隔一小段时间(P-R间期),出现的一个时程较短、幅度较高、形状尖锐的波形,称为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电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出现的额向下的波称为S波。正常的QRS波群历时0.06-0.10秒,代表兴奋在心室内传播所需的时间。QRS波主波方向在I、II、III、aVF、V4-V6导联中均向上 ,而在aVR导联则向下。QRS波群增宽反映兴奋在心室内传导时间的延长,表示可能有心室内传导阻滞或心室肥厚;QRS波群幅值增高提示心肌肥厚。发生前期收缩时,QRS波群出现宽大畸形。

3.T波 QRS波群之后间隔一段时间(S-T段)出现的一个持续时间较长,波幅较低的向上的波,称为T波。T波反映的时心室复极化过程,历时0.05-0.25秒,波幅为0.1-0.8mV,在R波波幅较高的导联中的R波的1/4-1/8,不低于R波的1/10。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T波通常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升支缓慢,起点不明确,降支陡直,重点明确。如果出现T波低平、双向、倒置,则称为T波改变。T波改变可见于多种胜利、病理和药物作用下,临床需要仔细确定。

4.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称为U波。U波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波宽0.1-0.3秒,波幅一般小于0.05mV。

5.RR间期 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一般为0.12-0.20秒。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临床上将房室传导功能分为正常、一度阻滞、二度阻滞和三度阻滞。

6.QT期间 是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成反变关系,心率愈快,QT间期愈短。QT间期延长易引起早后去极,并可能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7.ST段 是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常时ST段应与基线齐平,常描记为一段水平线。心肌缺血或损伤时ST段会出现异常压低,或抬高。

ECG用于检测心脏节律和传导的异常,心肌缺血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非常重要,也能反映心脏解剖位置、房室大小,正常或者异常的的心脏动作电位传递过程,因而ECG是临床上极为有用的诊断手段之一。长时间(24-72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对反映暂时性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意义更大。ECG不能直接反映心脏的收缩功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