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题目 | 水的“咏叹调”
演讲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 王浩
演讲时间:2017年10月
一句箴言:把水温柔的一面,和人类友善的一面,加以最大程度多样化地利用,这就是我们治水的终极理念。——王浩
《开讲啦》王浩 演讲音频来自CCTV1开讲啦00:0012:09# 小贴士:公众号会话窗口回复“王浩”,get本期完整节目链接! #大家好,我叫王浩,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在水里孕育成的,地球上最早的化石,像三叶虫这些,都是在水里发现的,证明生命是在水里边起源的。所以现在咱们寻找宇宙上的生命,都要看首先这个星球有没有水,或者有没有形成水的物理条件。氢、氧,它们存在不存在,这是寻找生命起源的第一个要素。具体到人呢,生命的产生是在水里边孕育的:羊水。新生儿刚一生出来,他身体的含水量占这个整个体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到了少年,我们说的小孩,这时候他身体的含水量占体重的百分之八十,到了青年、成年人、中年人,他的身体的水分占体重的百分之七十,到了老年人,他这个水分占体重的百分之六十,到了快死的时候,人体的水分呢就只剩百分之五十了。所以说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是一个缓慢的脱水过程。人脱水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你就会感到明显的口渴,身体丧失百分之五的水分,皮肤起褶子,出现幻视、幻听、幻觉,甚至昏迷不醒,失水百分之十五,可能就会丧命。#公众号会话窗口回复“王浩”,get本期完整节目链接!#所以,水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农业、生活方方面面各处都要水满足发展的需要。用水要讲究高产出高效率。我记得很清楚,下乡到黑龙江,,第一年、第二年,没有水利设施,没有灌溉设施,这时候我们一亩地,撒二十七斤麦种,生产收获多少呢,一百一十斤,产量是很低的。到了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我们连队没有修水利,但是其他连队修水利的时候呢,我们去支援,一块儿修水渠,一块儿打坝、引水,做田间的渠系,这样子灌溉的结果,产量能到四百斤以上,产量翻了三倍到四倍。所以对灌溉,就有了很深的认识。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建设,在全国已经有九万八千座水库,已经有了9.5亿亩的灌溉面积,已经修了几十万公里长的堤防,也建了相当面积的蓄滞洪区,还打了几千万眼地下水机井,要把这些水利设施用起来,就有一个水资源管理、流域管理的问题。要知道每个流域有多少水,有多少地表水,有多少地下水,有多少水是国民经济在岸上可以用,有多少水必须留在水生生态系统里、留在河流湖泊里,作为流域的共同财产,怎么保证每条河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用水过程,这方面,就是水生态城市文明建设。一万年前,河西走廊有一千公里长,它的东口有一条大河叫石羊河。石羊河在仰韶文化时期,从现在的八千五百年前,到一万年前的时候,石羊河流域是一个非常大的湖,有一万六千平方公里。大家也知道,咱们今天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最高水位的时候,有四千平方公里。石羊河这个大湖叫猪野泽,它有一万六千平方公里,有二十五米的水深。到了西汉的时候,汉武帝派了七万军队,收复了河西走廊,赶走了匈奴,这样子七万军队后勤补给有困难,就地屯田种庄稼,引猪野泽的水灌溉军队的屯田。灌溉了以后,那是干旱区,水分就不再回到河里、湖里,而是直接蒸发上天了,这样子石羊河这个大湖,就缩成原来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了,退化成两个小一点的湖,叫东海泽、西海泽。这时候,水面面积从一万六千平方公里,降到了四千平方公里,由没有人到有七万人。到了唐初这儿就有二十万人,到了唐末就有四十万人,灌溉的更多了,蒸发也更多了,这两个东海泽、西海泽,进一步缩减成了十几个更小的湖泊,水面还有这个原来的十分之一的样子。到了明代,到了清代,从唐代的四十万人,又增加到了一百万人,灌溉规模更大了,所以十几个小湖,就剩下最后一个湖了,叫青土湖。这时候的水面面积,已经萎缩成原来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了,到了现在,那个地方,有二百多万人了,最后一个青土湖,引水灌溉也全干了,干了以后呢就抽地下水灌溉,地下水位从原来的半米深一米深,一直到了地下三百米深,把地下水也抽光了,现在呢,人就待不下去了。人类活动干扰了流域水循环的时空分布,时空分布的改变减少了这个地方的水分,水分减少,胁迫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退化反过来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生态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④『建设“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海绵城市,最大程度、多样化地利用水资源。』老子《道德经》里边的一句话,上善若水,就是世间的万物,没有水这个东西这么独特,这么不可替代,这么有用,水是最高的一个境界。水也有两面性,它既有激情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的一面。媒体上经常报道到城市“看海”去,像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就要防止城市的涝水。2012年7月21日,北京下了一场接近百年一遇的大水。城区的平均降水量是一百九十毫米,在最深的立交桥下,水深有六米。“7·21”过后,北京加上水利部的专家,及时总结经验,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一个三年紧急行动方案,在咱们立交桥盘桥那块,都是一个绿地,在绿地下边挖大口径竖井,把立交桥的积水导入,雨后再抽出、再处理。那么作为对比的是,四年以后差一天,2016年的7月20日,北京又下了同等的一场大雨,城区的平均雨量二百毫米,比那个“7·21”还大一点,可是呢,整个五环以内,几乎没有积水,路面都没有积水,交通是畅行无阻。唯一九十座立交桥,八十六座挖了储水立坑,还有四座没挖的,它的积水2.5米深,还是老样子。所以,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就是地下空间的利用。海绵城市,我提出有三个内涵:第一个下大雨不积涝水;第二个能控制初雨带来的污染负荷;第三个内涵是把暴雨的一部分,转化成资源再利用。中国南方城市还好,北方城市普遍缺水,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控制暴雨的涝水、控制暴雨的污染,还要把暴雨的一部分转化成资源再利用,生态用啊,绿化用啊,扫马路喷水用啊,给它多用途,所以这是三个内涵。三个内涵解决的方法是做一片天对一片地,也是用系统的方法,把这个城市划成几百个小片,每个小片呢,一片天对一片地,就地消化自己天上下来的水。把它温柔的一面,和人类友善的一面,加以最大程度多样化地利用,这就是我们治水的终极理念。现代的水问题十分地复杂,它不像数学家,用一支笔、一张纸推演公式,有些很难的猜想就做出来了。它是不确定性的,很难预测得准,需要整一个大团队形成合力来解决。海绵城市的建设、黑臭河流的治理,国家通过的“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我们现在正在为这些事情的落实做科技支撑,还要有一批青年朋友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