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大赛征文】故乡的水塘/陈怀生
家乡樟树曲水,地处赣中平原,我上学后,由于要作文,老师要求我们学会观察,于是,我观察家乡的水塘。
那时,我会爬上村头最高的枫树,举目四望,平展展的大地上是星罗棋布的村庄,再仔细一看,村庄周围的田野里,镶嵌着一口口明镜般的水塘,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闪动的光芒。孟夏,水塘里的水与农田里的青苗相映成趣,田野里的蛙声与村庄里的蝉鸣汇合成潮。到仲夏,雨水渐稀,农民就要用水塘里的水来浇灌禾苗,农家人就忙得不得了,要去“车水”、“戽水”抗旱。所谓“车水”,就是用“脚车”将水塘里的水提到稻田里;而“戽水”,则是用竹篾做的戽斗,将水塘里的水戽到稻田里。那个时期,田垅里就不光有青蛙的叫声,还有农民的说笑声和呼喊声。
家乡的水塘有许多故事。
听长辈说,田野里的水塘,多数是某一家或几家人所有,也就是说“有产权”。家乡的几百亩水田分布在“水背垅”、“曲水垅”、“何家垅”三个田垅里,这三个田垅里有大小27口水塘。农村集体化之前,我家的几十亩水田分散在三个田垅里,因此,与我家有关的水塘就有10口。
据祖母说,先辈为抗旱,各家就相邀在田垄里挖水塘蓄水,以备抗旱之用。风调雨顺的年份,水塘里的水完全可以满足周边水田的用水,如果遇上大旱之年,就会出现缺水的现象。面对干旱,农家没有不焦急的,水塘里的水就是争夺的对象。为争水,那些共有的水塘成为争斗的导火线,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吵闹甚至大打出手的恶劣情况。
祖母告诉我,民国三十一年七月间,清江县大旱,何家垅所有的水塘面临干涸的危险,为保苗,两户人家由争吵发展到动手,结果一人打死,两人打成重伤。长期以来,家乡的水塘既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的贡献,也给后代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也是在这年,我家曲水垅里20多亩水田严重缺水,祖父急得日夜不安,可是自己的水塘快要干涸,有10几亩水稻等着绝收。正当我父母急得在家里吵架的时候,邻居冬根来到我家说,“润元(我祖父的名字),我家那几块田的禾苗长得很差,你就到我水塘里车水救急吧。”冬根原本在樟树镇“吃药饭”(在药店学徒,种田是他半路出家),没有耕作技术,加上他常常要去做点小生意,田里的事就耽搁了不少,水稻长势很差。
我祖父的脾气非常急躁,面对这种损失真有可能急死,冬根是在帮我家,也是救我祖父的命,祖母当即拿出几块“现洋”(银元)递到陈冬根跟前,冬根一连后退好几步说,“邻里邻舍的,哪有不求人的,润人(我祖母的名字),你这样做就小看我冬根了……”这件事,我祖父对我讲了一遍又一遍,母亲后来又给我继续讲,还再三叮嘱我要讲给后代听。
我经常会站到这口水塘岸边,追忆它给我长辈留下的感动。
家乡人渐渐学会充分利用水塘,有的在水塘里放养鱼苗,有的在水塘里种植莲藕。如果风调雨顺,水塘里的鱼和莲藕,可以等到秋季收获,那时,各家就会在水塘里捕鱼挖藕,餐桌上就丰富很多。
家乡的水塘,对孩子来说是乐园。一入夏,小伙伴就成群结队地到水塘里去“摸鱼”,没摸到鱼就摘荷花荷叶玩。我启蒙上学后,农村走上集体化道路,水塘也就集体化了。生产队统一在水塘里放养鱼苗,栽植莲藕。后来,因为生产队里在曲水溪岸边安装了抽水机,再也不需要水塘里的水了,因此水塘不会提前干涸。可是,这个时候我们上学了,水塘的乐趣只能留存在记忆里。
2019-4-1
作者简介:陈怀生,1945年3月8日出生于樟树市大桥乡曲水社上村。高中毕业后落榜当民办老师。1993年调入樟树市教育委员会任物理教研员,2006年退休。2002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要求:以祖国、故乡为题,以散文形式,字数千字左右(简、繁汉字皆可,不接受其他语种投稿),原创首发。来稿主题请注明“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征文”,文后注明真实国别、姓名、年龄、准确地址、邮编、邮箱、电话及个人简历、近期生活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