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一碗浆水面/王峪台
同事差不多快十年了,我跟王奇隔三差五都要出去吃碗浆水面。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俩人即便性格、志趣相去甚远,但能共享一种美食也是友情的开端。
我和王奇就是这样。
每听我俩又要去吃浆水面,同事C就忍不住冷嘲热讽:“又是浆水面?酸不唧唧的,难吃死了!”每听到她这样“贬损”我们心爱的浆水面,王奇就无奈地淡然一笑,然后忘不了反唇相讥:“你不懂!”是啊,她既不是陕西“冷娃”,也不是甘肃“洋芋蛋”,自然不懂俺们老家的“浆水面”。在这数千里之外的异地都市,也许只有一碗浆水面,才能唤醒沉淀在我们心底的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酸酸的不是滋味,辣辣的令人流泪。
机关有食堂,一日两餐:早餐,午餐。原先很便宜,早餐只需一元钱。后来涨价了,早餐三元。尽管涨价了,大家还都乐意吃。因为如果不吃,每月饭卡里充的餐费就累积成一串数字,除了偶尔在食堂小“超市”买点贼贵的东西,也没地方花销。常见有人累积到千儿八百甚至更多,年终被严厉告知“要清零”时,才不得不进“小超市”买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拎回家,感觉真是浪费。
我心疼,王奇也心疼。他说:有些怂天天有人请吃请喝,嘴都刁了,哪儿吃得惯食堂的饭菜?又没有酒。王奇说的是实话。机关食堂天天中午以米饭炒菜为主,饭菜再好,长年累月也就那个味,连天的吃谁都会腻。尤其对于我和王奇,都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坡,都自小喜欢吃面,“一天不吃面,心里就猫抓似的发慌”,自然更受不了。因此,我俩就隔三差五地出外“打野食”。
机关门外是条小巷,小巷里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饭馆,天南地北的风味五花八门,想吃啥有啥,是众多吃货们趋之若鹜的天堂。不过,别人“打野食”是为了换口味,我俩呢?除了偶尔吃点酸辣凉皮臊子面拌面兰州牛肉面……基本就是“浆水面”了。每吃浆水面,我都不由想起一桩陈年旧事——
多年前,新婚燕尔回老家探亲。途经古城西安,我拉着老婆满街寻找“浆水面”。终于,在大雁塔附近一条偏僻的小街上,找到了一家面馆,里面就有浆水面。我大喜过望!然而,浆水面端上来,我吃了一口心里就犯嘀咕:咋跟我妈做的不一样呢?最后,我好歹还是吃完了那碗寡淡无味的浆水面,妻却一口没吃。因为她是正宗河南人,说吃不惯俺们老陕的“破饭”。自此以后,很长时间没再想浆水面了,直到跟王奇同事。
来这个看上去很庄重严肃的机关打工,我们三人同处一间办公室。一个是王奇,一个是我,还有一位女士。我是外聘的,王奇是在编的,女士是公务员,也算是我俩的“顶头上司”。王奇虽然是“事业编制”,行政上没职务,但他拥有专业的“高级职称”,因此,对“顶头上司”一直不当回事。自打我来,他似乎就有了可以对话的“知音”,起码有了可以共享一碗浆水面的“知己”。每次我俩要结伴出外“野餐”,一句“浆水面”几乎就成了“吃独食”的最好借口。
王奇的老家是甘肃,我的老家在陕西,虽然都是西北黄土高坡的子孙,但也互相“歧视”,喜欢借题发挥斗斗嘴。我常说,你们“甘肃洋芋蛋,能吃不能干。扛了鹅毛扇,累出满头汗”,连左宗棠大人都浩叹除了“穷山恶水”,就是“泼妇刁民”……还有啥呀?王奇则不愠不恼,用多年来始终改不了的武威话慢吞吞地说,我们甘肃确实一穷二白,有些地方连吃水都困难,穷得让某些邻居也瞧不起。可是,我们甘肃有“一条河”(黄河),“一本书”(《读者》),“一碗面”(牛肉面),三张名片,金灿灿,响当当,举世闻名,天下尽知,这就足够了!即便他搬出这三大“镇省”之宝,我还是少不了强词夺理:那牛肉面是“兰州牛肉面”,不是“甘肃牛肉面”。兄弟!“兰州不是甘肃的吗?”这下我就不得不赶紧闭上鸟嘴,彻底哑口无言了。
自从王奇突然离开后,我好久没去那家“陕西面馆”了。一天中午,我转悠着转悠着就进了门。老板见只我一个人,仰脖子往我身后瞧瞧,奇怪地问:“你一个?”我点点头算作回答。我要了一碗手工臊子面,感觉缺盐少醋的,不像原先跟王奇一块儿“吸溜”的那么过瘾,就顺口问老板:“乡党,你没再见过我那位经常来吃浆水面的朋友吧?”“没有。”他摇摇头,奇怪地望着我。
“你最后一次见他是啥时候?”我简直有点恶作剧。“还是……”他想了想,说,“还是你俩一块儿来的那次,有两个多月了吧!”
“他永远不会再来吃你的浆水面了。”我尽量放缓语气平淡地说。听了这句话,老板张大眼睛愣了半晌,再仔细端详我的面色后,似乎才回过神来,半张开了嘴巴,却没问啥。其实,我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也不会再来吃浆水面了。因为如果再吃浆水面,我的心里会像浆水一样地泛酸……
事实也是这样。自从年轻的王奇兄弟猝然离世后,我真的再也没去吃过浆水面。
作 者 简 介
西北平原,真名王峪台。男,汉族,原籍陕西咸阳。做过党政机关干部、记者、编辑,自由撰稿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语作家协会终身会员。作品散见于《读者》《作品》《山西文学》《中华散文》《海峡诗刊》(新加坡)《家庭》《知音》《名人传记》《新民周刊》和《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香港《大公报》等海内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