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耦合双模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大学(营口)工程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刘晓明、徐叶飞等,在2015年第11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磁耦合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MCI-WPT)感应区域传输效率高,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谐振区域传输效率高,为解决两者优势不可兼得的问题,提出磁耦合双模无线电能传输(MCB-WPT),引入转换开关组,实现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拓扑结构可控,使其可工作在MCI-WPTMCR-WPT双模式下,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最佳能量传输。

建模分析MCI-WPTMCR-WPT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提出MCB-WPT方案,建立其传输效率模型,并给出MCB-WPT系统设计方法和控制策略。实验证明,MCB-WPT在感应区域和谐振区域均可获得较高传输效率。

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电能传输方式,具有隔离、防爆、防潮及防水等特性,利于自动化输电接口实现,常用于矿井、自动引导运输车AGV(AutomaticGuide Vehicle)、水下机器供电以及混合动力车充电等领域[1,2],将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中继能量(如电磁场能、激光、微波及机械波等),隔空传输一段距离后,再通过接收器将中继能量转换为电能,实现电能无线传输。根据能量传输过程中中继能量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磁(场)耦合式、电(场)耦合式、电磁辐射式和机械波耦合(超声波耦合)式。

磁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因传输功率大、效率高,应用较为广泛[1,2]。其包括磁耦合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ally-Coupled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I-WPT)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Power Transfer, MCR-WPT)两种形式[2]。

文献[3-7]研究了MCI-WPT的传输原理、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优化设计及系统控制方案。文献[8]率先提出MCR-WPT技术,隔空2 m点亮一个60 W灯泡。

文献[9,10]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有且仅在谐振状态下,MCI-WPT系统和MCR-WPT系统具有最高传输效率与最大传输功率。文献[11]指出,在MCI-WPT系统中,随着互感系数增大,传输效率和功率均增大。

文献[12,13]研究表明,在MCR-WPT系统中,当互感系数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随互感系数进一步增大,传输效率反而降低。目前,国内外直接以传输距离为因变量分析WPT传输效率的研究少有报道,而多数研究在分析传输效率时仅结合互感系数变化。

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等WPT充电过程中,发现采用MCI-WPT需要保持接收端紧贴发射端,以获得较高传输效率,一旦有异物(如一定厚度的卡通元素手机保护套)介入发射端与接收端,使得传输距离变长,传输效率将骤降。

相反,采用MCR-WPT技术虽可在较大传输距离下获得较高传输效率,但对于同一谐振线圈,当传输距离变近时传输效率却急剧下降。在固定发射端给底盘高低不同的电动汽车WPT充电过程和对运动对象无线供电过程中,均存在此类问题。

为此,提出磁耦合双模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ally-Coupled Bi-module WirelessPower Transfer,MCB-WPT)概念:引入转换开关组,改变MCB-WPT系统拓扑,使其可工作在MCI-WPT和MCB-WPT双模式下,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最大效率能量传输,对比建模分析MCI-WPT、MCR-WPT和MCB-WPT,直接给出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曲线以及MCB-WPT系统设计方法和控制策略。

图1 典型磁耦合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拓扑

图2 典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拓扑

结论

建模分析传输距离对MCI-WPT和MCR-WPT传输效率的影响;提出MCB-WPT概念,建模分析,给出控制方法,并实验证明MCB-WPT可提高现有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使用性能,解决了MCI-WPT感应区域传输效率高与MCR-WPT谐振区域传输效率高两优点不可兼得的问题。

建模分析结论除适用于指导MCB-WPT系统设计外,还适于一般MCI-WPT和MCR-WPT系统设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