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反复强调,小学阶段分数不是最...

一直以来我都反复强调,小学阶段分数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真正重要的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不过好像一直以来都没有很系统地讲过,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

最近几周是XRS网校续报的时间,顺便也被要求着开了不少家长会,今天就来结合XRS老师分享的经验,以及我家娃的实际情况,谈谈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趁早养成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和写作是能够让人终身受益的能力,目前貌似有一种声音,认为理科远远比文科重要得多,理工科才是真才实学,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和谬误。

我在得到曾经听过吴军老师讲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课程。众所周知,吴军老师是标准的理工科出身,但他却认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这样写道:

“一个人不懂数学,还有办法回避矛盾,可以通过报考文科专业从此远离;如果运气好,别的能力强,甚至一辈子不碰数学也过得很精彩。比如丘吉尔,连带括号的四则运算都算不清楚,却照当英国的财政大臣和首相。”

“但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差的人就没那么运气了。根据我当老师的经验,很多人数理化学不好,根本原因是教科书看不懂,或者考试的时候连题都理解错了。说白了,这是吃了语文不好的亏。”

所以,阅读的习惯养成,我把它排在第一位。

表现在我们家的安排上,平时保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上好几倍。

一开始孩子不一定乐意,但是看着看着,天长日久,他自然就得了其中的乐趣,会自发自愿地进行阅读。

当然,家长也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比如陪伴式的亲子共读、和孩子一起讨论读过的书本,进行呢头脑风暴,各抒己见等,这些都能够进一步促进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加强他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是提问和思考的习惯。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中,不止孩子,连很多大人都懒得去思考和提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有的人以前看着智商也不低,但碰到问题,一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为什么?

长久以来逐渐失去了好奇心,也不愿意多思考,慢慢就“积懒成笨”了……

三、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做对题目的先决条件,如果连题目都没读明白,谈何做题呢?且这一点与之前谈到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相辅相成的。

审题的时候,最初可以让孩子指读,等熟练之后再慢慢过渡到朗读、小声读、默读……同时可以在读题过程中,用笔标记出一些关键词,如:已知条件、问题、单位等。

四、打草稿的习惯

这个习惯,我们家之前一直还挺忽略的,所以娃数学成绩始终很少能拿到满分,这次听了老师的建议,才发现会不会打草稿,原来差别居然这么大!

好的打草稿方式应该包含这些环节:写清解题步骤,字迹务必清晰、整洁;同时,为了方便检验答案,还要学会利用折痕或者划线的方式来分区域、标题号。

我家孩子之前的草稿,真的是十分的草……有好几次他做错题目,我去看他的草稿纸,因为记得太过凌乱,字迹都要花时间才能找到草稿的位置,找到后又因为字迹潦草,导致自己都看不懂写的数字是哪些,由此导致好几次都是草稿纸上做对了,让后誊到试卷上去的时候誊错的悲剧[捂脸]

五、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不仅仅数学,不管哪一门科目做完,都需要认真检查,而数学在检查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进行大量的验算,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验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互逆关系法、变换程序法、结果代入法等,都需要让娃慢慢掌握直到能够灵活运用。

六、整理错题的习惯

有很多人觉得整理错题没用,那是因为整理了,就放在那里,没有好好利用错题本,去分析孩子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然后针对性的安排练习和复习,以解决问题。

七、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提前熟悉课程内容,在课上更容易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提前发现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而复习则是对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更何况,人都是有记忆曲线的,真正能做到过目不忘的天才几乎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凡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周期性地进行复习和总结,才能将各科知识谙熟于心。

八、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

都知道要记笔记,但是如果把记笔记误会成机械性地抄写老师课上的板书,那可能效果并不会太好。

上课的时候还是应该以听为主,笔记尽量记得简单明了。除了那些提纲挈领的东西、老师讲到的重难点之外,最好还能够记录一些自己特有的东西,比如: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自己比较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等。

上课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听课效率,可以不必记全,记录一些方便自己回忆的关键字、词,课后再花时间整理笔记即可。

同样,笔记的字迹也以清晰、美观为宜。

嗯,暂时就总结出来这八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习惯,有些习惯我们已经养成,有些尚在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有什么好习惯,同样非常重要,而被我遗漏的,欢迎给我留言参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