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如何崛起成明清时期的经济重镇?

丨海河上的天津永乐桥摩天轮
地史馆 NO.114
今日的天津,在六七千年以前还是一片茫茫的浅海,后来随着大自然的几度沧桑变迁,海水渐渐退去。远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一条奔腾咆哮的大河——黄河——挟带着大量泥沙,流经到这里入海。

战国时期的黄河入海口和海岸线

据记载,历史上黄河的入海口有8次大的移动,其中3次移到天津附近入海。黄河水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处逐渐淤积成平坦的滩涂,也使海岸线逐步向东推进了几十公里。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说天津是“退海之地”。

天津,大运河与海河哺育起来的城市

黄河的冲积作用,使天津一带成了宜于耕种的平原农垦区,所以到了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天津平原进入了全面开发的阶段。
经过战国时期200多年的开发,天津平原一天天富庶起来。西汉初年,在这里设置了6个县,这就是属于渔阳郡的泉州和雍奴,属于渤海郡的东平舒、章武与文安和右北平郡的无终。其中,现在的天津武清区城上村,就是当年泉州的遗址,天津宝坻区的秦城是当年雍奴的遗址,无终县就是现在的天津市蓟州区。
隋朝开通了大运河,把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连接起来,这样便使地处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一带地位重要起来。所以从唐朝时起,这里开始有了正式名称,这就是 “三会海口”,即大运河、海河与渤海交汇的地方。

宋元时期——因为特殊位置成为北方军事重镇

宋朝没有能够统一中国,在北方形成了宋、辽两朝对峙的局面。今天的海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海河成了双方的天然分界线,所以海河、大清河一线在当时被叫做“界河”。宋朝为了防备辽兵南下,在界河以南设置了“寨”、 “铺”等军事据点,分兵把守。其中独流、当城、沙窝、小南河、双港、泥沽等寨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北宋边境州、军

就在宋、辽对峙期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建立了金政权。金先灭了辽,接着又灭了北宋,统治了淮河以北的半个中国。后来金海陵王把首都迁到中都(今北京附近),每年需要把大批粮食由河北、河南、山东用漕船经过运河送到中都。这样地处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便成为金朝漕运的重要枢纽。为保证漕船运输的安全,金朝在武清和柳口派有巡检,又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直沽寨,设正、副都统,率兵守卫。尽管直沽寨在当时还是个军事据点,但是直沽两个字却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正式名称,而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元朝灭金之后,把中都改为大都,仍然作为首都。为了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首先想办法恢复了大运河的全线通航,后来又实行了海运。由于通向大都的一段运河经常淤浅,不能行驶漕船,所以漕船由渤海湾进入海河以后,只好先停靠在三岔河口附近的直沽办理交接手续,然后再换用吃水比较浅的驳船运到大都。这样,直沽成了元朝漕粮中转的枢纽。
宋金时期海河水系
当时漕船分春、秋两季北上,每次的运输量都有一百七八十万石,差不多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在直沽办理中转接运工作。其间,大量漕船聚集在三岔河口一带。有人见到这种壮观的场面,作诗赞叹说:“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为了储存等待运转的粮食,元朝在直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广通仓和海运仓,在河西务建立了十四仓。
为了加强对漕粮的保卫,还在直沽设海津镇和镇抚司,派重兵把守。不久又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修建了两座天妃宫,以乞求海神对漕船往来的保佑。这时,天津一带的制盐业也发展起来了,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共设有22个盐场,其中“三汊沽” 和“丰财” 两个盐场就在今日的天津市区之中。伴随着漕运和制盐的发展,直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也开始繁荣,河海通津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就为明清时期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清时期——崛起为经济重镇

明朝灭元以后,在南京建都,大都改名为北平,由燕王朱棣镇守。不久朱棣因和他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率兵从直沽渡河南下。朱棣做了皇帝之后,改年号为永乐。由于这里曾经是天子经过的渡口,所以赐名天津。传说这个渡口就在天津旧城的北门之外,当年这儿曾建有“龙飞”、 “渡跸” 两座牌坊,以示纪念。
永乐初年,明王朝先后在直沽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并在三岔河口的西南修建了卫城。后来明王朝才把首都迁到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卫”是明代的一种军事建置,每卫有驻军5600人。在直沽设立三个卫,目的在于保卫首都的安全,以及保证漕粮储存、运输的正常进行。因为每年都有大批漕粮运到天津,所以先在小直沽和卫城以北建立大量屯仓,又在尹儿湾(今天的北仓)建百万仓,在卫城里面建大运仓、大盈仓、广备仓。每年经过天津运往北京的漕粮有五六百万石之多;为了加强对漕运的管理,天津卫还设立了户部分司。这时的天津已经成为首都的粮食储备基地。
明朝,天津三卫
当时在运河上运输漕粮的任务由专门设置的大量运夫承担。为了稳定这些人的生活,官府允许他们用漕船携带一些南北土产往来售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易一天天活跃。结果大运河成了南北物资交流的渠道,大批漕船成了变相的商队。天津也因为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各地物资的集散中心,南北商家纷至沓来。比如广东、福建的蔗糖、纸张和木材,江苏、浙江的丝绸、布匹与茶叶,江西的瓷器,东北的豆类,都是先集中到天津,再转运到北方各地销售的。
清朝初年,随着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卫的建置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了,于是把天津卫改成了天津直隶州;不久又升为天津府,管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等六县一州。地方管理体制的变更,对于天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代的漕运规模不比明朝小,运夫们携带的南北土产更是一天天增多。后来,清王朝又取消了禁止商人出海贸易的规定,东北的黍、米和豆类开始从辽东大量转运到天津,天津很快成了华北地区的粮食市场。与此同时,闽粤航线开通,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经商的海船纷纷来到天津,其中以广东和福建船队的规模最大,每次要有200只左右的大船来到天津,停靠在北门以外的钞关。大量的南北物资、洋广杂货和各地土特产,通过运河与海船,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各地的商贩也纷纷涌入,大大地促进了天津与江、浙、闽、粤和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天津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的作用一天天明显起来。

临近沿海——盐业成为天津的经济命脉

明清时期,天津一带的制盐业发展也很快。当时曾经在沧州的长芦镇设立盐运使司,管理附近地区盐的生产和运销,长芦盐从此得名。后来,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增长和水、陆运输的发达,盐的生产和销售也越来越兴旺。尤其是日光晒盐技术的应用,不但使盐的产量大大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产盐区开始向沿海一带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海盐集散市场。元明时期形成的海河东岸的建造区,在清初开始被一望无际的露天储盐仓场所替代。
每到产盐季节,大批盐包由沿海的滩田用小船运到天津河东地方,码起一个个巨大的盐垛,堆积如山,一望无际,俗称“盐坨”。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政府的管理机构——盐运使司衙门也在清初由沧州迁到天津。长芦盐的销售,绝大部分由官府承包给世袭的盐商经营,所以在清代天津出现了一批非常富有的大盐商。比如乾隆时期的大盐商查日乾,在天津城西的南运河北岸修建了秀丽幽雅的水西庄,专门招揽有名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幸的时候,路过天津,四次住在这里,当时园中紫芥花盛开,因而赐名“芥园”。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天津与各地的商品流通的加快,天津的金融业也很快随之发展起来。乾隆年间,山西商人在天津开办的日升昌票号首先在国内创办了天津和四川之间的城际银钱汇兑业务,结果大大便利了商人的贸易活动,日升昌也从中取得了丰厚利润,不久便设立了专门经营汇兑的日升昌票号。此后,其他山西商人也竞相效仿,汇兑业在天津得到迅速发展。
日升昌票号开具的会券
明清时期,由于天津的城市地位和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内的衙署不断增多,天津因此被当时的诗人誉为 “小扬州” 和“蓟北繁华第一城”。到鸦片战争前夕,天津全县人口达到40多万,其中有近20万人集中在城内和城外的商业区。
天津的地位在当时已受到各方面的注意,传教士评论说:“天津地处各河相汇的要津,可以沟通南北七省舟车。各国进贡的船只,达官显贵出入北京的船只和商贩往来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靠,江淮一带的赋税要经过这儿才能运到首都,北方地区所需的鱼、盐要由这儿发送到各地。天津地处众多河流通往渤海的要冲,是首都的重要门户,虽说是府属的县城,但如同大都会一样啊!”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地史馆】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

(0)

相关推荐

  • 天津海河12桥

    海津大桥 富民桥 国泰桥 光华桥 刘庄桥 直沽桥 金阜桥 大光明桥 保定桥 赤峰桥 解放桥 大沽桥

  • 津门史话——快闪中国10之天津

    四大直辖市之中,天津的存在感是最低的,我甚至对天津为何是直辖市也不明所以. 今次快闪天津,时间虽短,却有很多感触.天津是京城的屏障,华北的门户,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天津在那个时代其实是相当 ...

  • 天津故事: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

    天津的摇篮--三岔河口的成长史.三岔河口今昔共有两地.旧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城东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因南.北运河在此合流注入海河而东流奔海.三水相汇处呈丁字形,故名三岔河口. 据<天津卫志>记 ...

  • 曹操可能万万没想到,消灭袁绍还能顺手凿个天津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海河穿越天津城市中心 众多河流汇聚于此,东入渤海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 这里就成为了中国北方人民的水运通道 众所周知"九河下梢天津卫& ...

  • 天津人口才为何这么好?

    在国人里面,最能说的估计除了东北人,就要数天津人了.天津人实在是太能说了,就和说相声似的,能说个不停,能动嘴的绝不动手,甚至连有些东北人都自叹不如.天津人为何这么能说?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天津,别称 ...

  • 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城从这里开始

    天津是我国唯一一座有明确生日的城市,也是一座有明确发源地的城市,它就是现在的"古文化街".六百多年前"天津城"就从这里开始. "天津"的名字 ...

  • 一代名窑——磁州窑在宋代迅速崛起,明清时期却不能独领风骚

    引言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北方烧制陶瓷器的代表磁州窑.磁州窑是指中国古代磁州范围内的窑场,磁州最早是在隋开皇十年设置,因磁州西部出产磁石而命名,隋朝大业二年因废除州制取消磁州行政建置,之后唐朝武德元 ...

  • 【纳学论坛】杨世光:论明清时期纳西族作家文学的崛起

    木府万卷楼 论明清时期纳西族作家文学的崛起 杨世光 提要:从有关记载看,纳西族作家文学(首先是诗体文学),起于明,振于清.本文着重论述明清纳西族作家文学的崛起历程.分四层述之:一是以作家身份与姓氏分二 ...

  • 明清时期府县官对下政务运作

    柏桦 李静 府县乃是人们熟悉的名词,因为它既是古老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现代依然存在的地方行政区划."府,文书藏也";1"县者,悬系于外."2府县作为基本行政区, ...

  • 明清时期山水册页欣赏

    雪地实景,苍茫而润泽,冰雪覆盖了自然界中的山川树木,使人们的视觉不再被五彩缤纷的万物所迷惑,从而使人们更为关注于白茫茫的冰雪积压.融变的过程,这种自然属性恰好与水墨形式相得益彰.因此,雪景山水画一直是 ...

  • 114张图在线观赏: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三)明清时期

    这个展览以中国古代外销瓷器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这里把展出的所有文物所拍照的350多张图分三次都给您呈现出来.虽然陆续分享了展品的所有图片,但学习古陶瓷还是需要实地看实物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 ...

  • 明清时期抄本 消纳水法

    消纳水法,是一本民间水法秘诀,内含八煞黄泉精选总图,以及作造法,大约抄于明末清初.全书30筒子60页.

  • 古代精品竹雕 竹刻《明清时期 精品竹雕笔筒》

    竹刻也称竹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品中的重要门类,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竹 ...

  • 明清时期的精品人物画像《官家祖先画像》

    祖先画像-中国人提倡孝道,都有对祖先崇拜的习俗.不难发现在很多祠堂,后裔子孙为了要尊祖敬宗,把自己祖先的画像,挂到祠堂里供奉. 每年祭祖时都要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祭拜一番慎终追远.孝思不匮,祈求列祖列宗 ...

  • 明清时期云南的十大谏官

    在古代,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的职官.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建立了监察制度,专门负责对监察劝谏皇帝和百官,自此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监察体系. 就云南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