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阳燧:从冰冷中取出火焰 黑暗中取出光

取火者

有太阳,

便有光,

便有取火者。

收集阳光的人,

从来不惧怕黑暗。

所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

才会持久传唱。

何以取火?

以柴薪?以击石?以思想?

展开剩余94%

而眼前,

是枚阳燧,

金色阳燧。

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赐予人间光明,

许多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

都有对太阳的崇拜。

考古显示,

中国古代对日月的崇拜,

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

河南庙底沟和郑州大河村……

这些遗址出土的原始彩陶上,

常见有日月纹饰,

这些纹饰具有信仰意义。

殷商甲骨卜辞中,

“王宾日”、“出日”、“入日”等甲骨文,

被认为是殷王朝夕迎送日神的记录。

而将太阳赋予的火,

取自手中,

照亮黑暗,

在那些蒙昧的年代,

即是先知,

即是人间的神。

金沙太阳神鸟金箔.商

重:20克 厚:0.02厘米

外径:12.5厘米 内径:5.29厘米

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

不同于钻木取火,

不同于摩擦或击石取火,

人工制造器物,

从太阳中取出火焰,

在人类工具史上,

绝对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河南三门峡虢国太子墓曾出土一件文物,

是一面圆形凹面阳燧,

直径只有7.5公分,

使用时间为距今3000年的西周。

在那个时代,

创造出利用太阳取火的工具,

华夏民族之勤劳智慧,

何其了得,

何其壮哉。

虢国虎纹阳燧

直径:7.5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1052太子墓出土

阳燧的出现,

是人们对火的认识和使用的一种升华。

这一发明,

是一个标志物,

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最高成就,

以及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而西方,

至迟在公元100年前后,

罗马帝国时代才发明了阳燧形反光镜。

西周时期,

不惟取火,

阳燧已上升到一种祭祀的礼仪器。

《周礼·疏》载:

“以其睹太阳之精,

取火于日,

故名阳燧……”

按《周礼.·大司寇》的说法,

“阳燧取之于日,

近于天也,

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

《周礼·秋官》也载:

“掌以燧,取明火于日,

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

由此可知,

在西周时期阳燧出现后,

“有人掌以天燧,取火于日。”

已经有负责以阳燧取火的官员,

即“司煊氏”。

金质螭龙纹嵌松石环钮阳燧.战国-西汉

直径:6.2cm

曾出现在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

阳燧的引火原理,

古人早已经在琢磨研究。

从表象上记载,

《准南子·天文训》这样说:

“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高诱在注解时则更近一步:

“阳燧,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

日中时,以当其下,

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

但从朴素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它的,

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公元前5世纪,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对阳燧取火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研究。

他当时已经注意到凹面镜、球心与焦点,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球心是凹面镜、球面的几何中心,

焦点即是阳燧取火的光线集中点。

而把阳燧的科学原理,

描述得更具体且传播得更远的,

是宋代科学家沈括。

他在的《梦溪笔谈》中说:

“阳燧面洼(凹),

向日照之,光皆向内,

离镜一、二寸为一点,

大如麻菽,着物则火”

……

而眼前这件罕见的阳燧,

为圆形金质。

玉质的环形钮,

镶嵌在凸起对称的两个兽面纹钮座上。

兽纹的眼睛均镶嵌松石为饰。

阳燧纹饰分为主纹和地纹。

主纹为缠绕的蟠虺纹,

虺龙蛇形躯体上装饰绳纹,

躯干上凸起的涡形凹槽嵌涡形绿色松石,

其中部分松石已脱落。

地纹为细密的点状纹。

镜缘饰一周绳纹。

凹形镜面打磨光洁,

铸造及镶嵌工艺极为精致。

阳燧多见铜质,

此件纯金质阳燧之珍罕可想而知。

从其纯金质地和繁复精细的工艺看,

当为级别极高的祭祀礼器,

使用者身份极为尊贵。

这枚阳燧,

金玉同辉,

独特的环状玉钮镶嵌工艺,

又与浙江省博物馆一件器物,

极为相似。

浙博的这件名器,

是一件玉耳金杯

出自战国

曾在《聚珍荟宝》中有著录,

金杯两边镶嵌的环状玉钮,

与阳燧的玉钮,

如出一辙。

▲玉耳金杯.战国

高:6厘米 长径:14.2厘米 短径:11.2 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质螭龙阳燧环状玉钮

浙博战国玉耳金杯玉耳

有识者云,

这枚金质阳燧的工艺,

出自晋地。

可参照者,

为一件名器——

春秋晚期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

为大英博物馆所藏。

其与阳燧工艺技法及装饰风格,

极为相似。

这把光华煌煌的剑柄

即出于山西。

▲▼阳燧与剑柄技法与装饰风格对比

盛牲实俎,涓选休成。

鼎煁阳燧,玉盥阴精。

有飶嘉豆,既和大羹。

侑以清乐,细齐人情。

这是唐代的《迎俎》中的章节,

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里,

手不盈握的阳燧,

在祭祀中还把持着重要的地位。

乃至到宋代,

传说全真派创派祖师王重阳在甘河遇仙,

得授道妙口诀及密语五篇,

其中就有言云:

“阳燧火珠也,太阳正宫,

以火珠向日燧之。

天地悬隔之远,

一刻之中,自然得火也。

人为万物之灵,

静定之中,

岂不感通身中妙化,

而结成金丹也哉!”。

有感斯通,

孚我阳燧。

此时,

在道家眼里,

能取火的阳燧,

已经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了。

歌德说,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

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而古今一理:

从冰冷中取出火焰,

黑暗中取出光 ,

以此抗拒黑暗者,

都是走在时光前面的人。

图:易水堂 动脉影

来源:文博山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