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的夜宴:有多么荒唐,就有多么悲凉
中国历史上有一幅名叫《韩熙载夜宴图》的画,是我们的艺术瑰宝。
这幅画绘制了南唐名臣韩熙载宴饮宾客的全过程。
它的完成背景,是一位画家在李煜授命下进行的一场“偷窥”行动。
这次“偷窥”行动,和这场堕落夜宴,暗示了南唐王朝的悲剧命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韩熙载夜宴背后的故事。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灯红酒绿,豪门夜宴,总给人奢侈靡费、挥霍无度的感觉。
它仿佛是上流社会的游戏局,权财之间的交际场。
而这些夜宴中,又有多少以酒为引,行阴谋之事。
一场夜宴,会牵连无数人的前程,涉及许多人的隐私。
声色犬马,一晌贪欢。夜宴中的一切皆不可能真实,所有的放纵,不过是有心人的表演。
就像电影《夜宴》中所说:
“最高境界的表演不是戴着面具,而是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
虚伪不可留,挥霍不可求。从古至今,详记夜宴者寥寥无几。
然而,却有一场夜宴,却能传千年而不朽,旅百世仍铭心。
它的故事,被后世所猜测;它的寓意,让后人所警醒。
这便是韩熙载夜宴,一场表面放纵,内怀心事的宴会酒局。
世人因这场宴会,嘲笑韩熙载荒唐放荡,沉湎于酒色,可谁又知道他也曾“心怀天下,生有热烈”。
家世显赫,才华显露
韩熙载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相继粉墨登场的乱世。
但好在他家庭殷实,朝上三代全在政府里任高官要职,所以这就给他从小接受教育创造了机会。
韩熙载小时候也很享受家庭所带来的优渥条件,他读书很刻苦,比较早熟,为了能静下心来学习,很小便去了嵩山隐居读书。
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在书本知识上已经学有所成,于是下山去名人集聚的洛阳游学,继续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二十四岁的时候,他科举高中。
这次高中,也许在外人看来,完全是情理之中,但对韩熙载本人来说,这般年纪,正是大展才华的时候。
如果一切顺利,也许他会成为后唐政坛的新星,又或者成为中原文坛一位崛起的领袖。
但是,不久之后,一场家庭悲剧发生了。
让韩熙载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在一次内斗中丧命,韩熙载不得不开始逃亡到南方的吴国。
途至汝阴,因好友李谷在此,特去拜访叨扰。
这次见面,便是两人最后一次相聚。
临别之际,二人举杯痛饮,互诉志向。
韩熙载对李谷说:
“若江东以我为相,我当长驱以定中原。”
而李谷笑着回答:
“若中原以我为相,下江南探囊中物耳。”
二人踌躇满志,大笑而散。
公元926年,韩熙载至吴国的都城广陵,为表诚意,特献《行止状》,畅述平生之志:
如果不能没有良好的机遇,谁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呢?
我到了吴国,恰恰发现这里是一个开明的国度,所以希望在这里可以实现宏图大业。
经历了家庭变故和奔波劳累之后,韩熙载心中,一颗结束唐末乱局的雄心已经悄然生根发芽了。
年少轻狂志,仕途坎坷时
此时的吴国境内也是危机重重,并没有韩熙载想象得那么好。
吴国皇帝杨溥,此时已经被大臣徐知诰架空,沦为大臣们的权力玩物。
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那时李昪对韩熙载是什么态度呢?
也许在李昪看来,韩熙载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罢了。
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时代,百无一用是书生,唯有武力和权谋才是真理。
所以,韩熙载先后只是被任命为“校书郎”和“秘书郎”,做一些图书的修正和编撰工作。
李昪曾经对韩熙载说过一段模棱两可的话:
你虽然很早就考中了进士,但是毕竟你涉世未深,所以我把你下放到基层;
重用你,希望你能不断进步,日后好好辅佐我的儿子。
这话表面上是表扬韩熙载,希望把他留给儿子,实际上却透露出对韩熙载的不信任,认为他的社会经验不足,不堪大任。
(李昪)
公元937年,李昪建立南唐。将韩熙载从外地调入金陵,辅佐太子李璟。
之后的日子里,韩熙载因与太子朝夕相处,使得李璟对他才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君臣二人开始推心置腹,彼此相得益彰。
七年后,烈祖李昪驾崩,继位的李璟开始重用东宫旧僚。
韩熙载被封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加太常博士之职,掌五礼,拟谥号,并赐绯袍。
这些荣耀,可见李璟对他是何等器重。
君子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在此之前,韩熙载从未对政事太过上心。
而此刻,士为知己者死,韩熙载尽展平生之学,凡行大事,他都竭尽所能参与其中。
为报李璟知遇之恩,韩熙载疏奏连连,或针砭时弊,或直抒己见,或驳正违失。
然而,这份正直与认真,却引起朝中一些人的嫉恨与不满。
他们开始颠倒黑白,诬告韩熙载嗜酒成性,然而韩熙载却并不善饮酒,李璟为保护韩熙载,只能将其外调他地。
他志在庙堂,志在千里之外的中原,而非州府之间,官场琐碎之上,这一切让他厌恶。
所以这次外调,让韩熙载又开始放浪形骸,整日游走在歌舞诗词之间。
幸好,兜兜转转在外数年后,他被调回金陵。
那时的韩熙载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想,他依旧是那个心怀天下、想结束乱世的韩熙载。
后来李璟准备北伐,韩熙载劝谏说:
北伐也是我的志向,可是现在不能北伐啊。
郭威原本就是一个“奸雄”,他虽然刚刚建国,但是边境稳固,我们如果轻举妄动,恐怕不是无功而返那么简单了。
但此时的李璟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和韩熙载推心置腹的李璟了,李璟没有听从他的话,坚持北伐。
北伐前夕,李璟给前线派去了监军,监视前线的军事行动。
这时候韩熙载又说:
北伐出兵,这是大事啊,你如果让亲王们带兵,那你就得信任他们;
如果让将军们带兵,你也得完全信任他们,这时候怎么能派监军呢?
果然,在和后周的战斗中,南唐溃败了,并且从此丧失了北伐的能力。
这一次战败,不但让李璟郁郁而终,也让韩熙载的梦想化作泡影。
明主不在,国力渐微,哪怕自己再有心问鼎,也无回天之力。
韩熙载明悟了,处乱世而不能定中原,不如游宴欢会,纵情声色,亦不枉存世之乐。
夜宴愁眉皱,处乐非纵情
李璟死后,六子李煜成南唐后主,这时的韩熙载却已开始放弃自己的政治生涯。
他认为李煜成不了大气候,南唐亡国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开始堕落放纵自己,并靠纵情声色来迷惑世人。
他把满腔热血压抑在心底,留给世人的仅是陈腐的皮囊。
而李煜对他的感情却是异常矛盾。
一方面他欣赏韩熙载的能力,想任他为相;另一方面却对北方人士极度不信任,怕其叛变投敌。
在诸多因素下,李煜派顾闳中前往韩熙载夜宴去一探究竟。
他想明白,生活中的韩熙载到底是怎样的人。
琵琶演奏,宾客观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迎来送往。
顾闳中将参宴场景一一记下,后又一一画出,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随后,李煜将其画送至于他,希望他能自知惭愧,改正荒诞的行径。
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韩熙载并不开心。
在整个酒局里,韩熙载或击鼓伴奏,或和仕女交谈,或摇着扇子欣赏歌舞,但他的表情始终是凝重的,若有所思的。
在别人看来,他整夜寻欢作乐,沉浸在纸醉金迷的宴饮之乐当中,但他心中的苦楚却鲜有人知。
是啊,他是有远大志向的。
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心如死灰,又怎么会甘愿如此“堕落”呢?
更何况,如果韩熙载这样的人都选择了“堕落”,那整个南唐堕落到了何种境地,可想而知。
这场夜宴,有太多道不尽的荒唐,说不尽的悲凉。
这场夜宴,其实也暗示了南唐和李氏王朝即将到来的亡国命运。
本为无间图,却传百世名
韩熙载带着才华而来,却带着无奈而去。
他辅佐了三位帝王,却与命运斗争了半辈子,越到晚年,他越觉得人生不过如此。
年轻时,面对未知的希望未来,他是如此意气风发;
年老时,面对已知的绝望宿命,他又是如此无能为力。
他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生时仕途坎坷,却郁郁不得志;
他奢靡无度,千金散尽,死时棺椁衣衾,都是李煜赐予。
好友李谷的成功,让他的梦想显得苍白可笑;后主李煜的猜忌,却让他对相位恐惧,避之不及。
世人讥讽他是好色之徒,愧对名士之称号。
可什么是真名士,什么是假浪子,历史终会告诉我们真相。
在这千余年的时光中,有多少往事终被遗忘,有多少风流终被吹散,但韩熙载却因为一幅间谍夜宴图,成就了万世不朽之名。
若他真有如此不堪,陆游岂会为他平反;李煜又岂会在他死后,封他宰相之职。
迷醉与清醒,放纵与颓废,这是韩熙载面对人生的一种襟怀、一种心境。
正如他自己诗中所写: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一幅夜宴图,半生报国梦,韩熙载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这份骄傲,也足以慰藉他动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