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愈“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悟世间正道。何谓人?生态意义上的人是与“天”“地”并称的“人”,泛指天地间一切生命,“夷狄禽畜皆人也(《原人》)”。生物意义上的人是生态意义上的人的主宰,“人者,夷狄禽畜之主也(《原人》)”。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之日月星辰、地之草木山川和人之夷狄禽畜皆各行其道;但天、地、人又万物同体、依存共生和和谐有序。遗憾韩愈没有进一步探讨“天道”“地道”“人道”的相互作用。人作为万物主宰的智慧生物,要内存博爱,外行王道。对万物要一视同仁、笃近举远,尤其对人类同伴要经世济民和仗义行仁,不可乱“天道”“地道”“人道”。“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原人》)”“天道”“地道”“人道”的道指天地人的运行规律,这是“道”的一层含义;而“由是而之焉之谓之道(《原道》)”的“道”则指坚持不懈,这是“道”的另一层含义。“坚持行仁”“坚持万物的运行之道”也是道。既要掌握“天道”“地道”“人道”,更要坚持“天道”“地道”“人道”,这是“行之有道”的一体两面。博爱谓仁,行仁谓义,坚持谓道,自持谓德。读到韩愈《原道》的仁义道德观,套到垃圾分类,便有“推行分类是仁政,正确分类是义举,坚持分类是正道,施行分类是美德”之概括,进而写了《便宜行事,垃圾分类方能致远》一文。人是性情中人,故要用仁义道德来约束。性与情可以通过自身修行和外界约束加以改变,这是自我完善、自我堕落和性情善变的基础;但人性难改,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本性比江山还难以改变,这个本性是天赋禀性,人性有天赋禀性和习得秉性之分,不仅天赋禀性难移,习得秉性亦难移,只是比较而言,习得秉性比天赋禀性易改。《原性》认为性情不可移是不正确的;奇怪的是韩愈在《原毁》中却又肯定了通过不怠的修行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原性》提出性、情等级及其判断特征,有助于性、情的鉴定,值得肯定。性有“上”“中”“下”三品,由“仁”“义”“礼”“智”“信”五个特征来判定。情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但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特征来量度。韩愈的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统一起来,性是情的基础,情是性的表现,触景生情,因情见性,进而据此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性情三品,社会之大什么人都有。有责己重以周而待人轻以约的君子,也有责人详而待己廉的谗毁小人。这类小人只看到别人的一个缺点,却无视其十个优点;只看到别人过去的毛病,却无视其现在的进步;干出“忤于天”“违于民”“爽于物”“逆于伦”的鬼勾当(《原鬼》),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外人,导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产生这类小人的根源在怠与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怠与忌,即懒惰与嫉妒,具有这样品性的人既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还会害怕别人进步。
韩愈25岁登进士第,其后四举礼部、三选吏部、三次上书宰相自荐,都未受到重用,虽得一官半职,却一再遭贬,是一位“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人物,深受谗毁小人之害,足可见怠忌害人之深。
庆幸韩愈是匹自强不息的“千里马”,不仅没有“骈死于槽枥之间”,而且成为名扬千古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尊为“百世师”“天下法”和“唐宋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