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为什么你所谓的“过不好”,都源于认知局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乞丐在聊天,他们说道皇上拥有特别多的财富,但是他们从来没看过皇上,有个乞丐说:“要是我是皇上,我就把这个街头所有的饭馆吃遍”,另一个乞丐听后说道:“我要是皇上,我就住个全是吃的房子”,旁边一个小乞丐听了,大声说道:“我要是当上皇帝,我就弄个金碗要饭,棍子也要金的。”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这群乞丐完全是活在了自己的小世界里,根本不知道皇上过得是什么生活,活在自己的有限的认知里面,局限到皇帝的生活被乞丐的眼光所局限!这就是一种社会认知水平,牢牢地把他们禁锢在这样的层次上,也凸显出他们的格局!

为什么作为乞丐的他们意识不到观点的狭隘,反而在自己有限认知的遐想中洋洋自得呢?赵昂老师在他的书籍《洞见》里说了一个观点我很认同: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在哪一级。只有保持持续认知升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与视野。

反观乞丐对皇帝生活的主观想法,都源于认知局限。说具体点,什么是认知局限呢?就像有一个作文要写立交桥,而对于没有走出过的孩子来说,没有见过立交桥的他们脑海里会浮现一座拱桥的模样或一座小桥的样子。视角不同,感知不同,所以对一件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了。

赵昂,是资深生涯咨询师,高管教练,职业生涯咨询领域实战派标杆式人物。《洞见》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认知升级的重要性,它从职场逆袭、职业转型、人际交往、打造独特优势、自由工作这五大真实场景入手,介绍了近100个真实案例。给刚刚步入职场,渴望快速成长、升职加薪的你,给正站在跳槽、转型的十字路口的你,还给渴望在事业、家庭、个人提升中取得平衡和多元突破的你,提供了精进的方法,升级你的认知和工作格局。

既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就是认知,那么如何升级我们的认知,突破人生的天花板,助力我们的职场生涯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和升级认知,从而提升我们的格局。

一,认知是什么?

你所谓的“过不好”,都源于认知限制。认知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只有保持持续认知升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与视野,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留在哪一级。那么,认知到底是什么呢?

认知是一种视角。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不同的部位,就认为自己感知到的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认知丰富的人,一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不会固执己见,陷入单一的判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说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个换位,换的就是视角。

认知是对于价值的判断。有句话说,一个人赚不到他认知之外的钱。怎么理解呢?每个人周围总有价值判断的高手,他们总能判断哪只股票更值得投资,什么时候该买哪里的房子,什么职业才有发展空间,什么才是未来的趋势。在这些价值判断的背后,一定是有对于价值判断的准确认知。

认知是一种对于方法的选择。比如对于获取财富,有人选择创业,有人选择投资,有人选择依靠写作,有人选择成为网红,甚至有人选择违法犯罪。这些选择的背后,有基于对自我的认知,也有基于对形势、趋势的认知。

认知还是一种对于结果的态度。面对失败,有人失望、沮丧、一蹶不振;有人能尽快调整,奋起再战。面对痛苦,有人失去自我,破罐子破摔;有人把它看作是包装丑陋的礼物,期待着转机。真正的积极心态不是勉强为之,而是建立在对一件事的积极认知之上。

二,为什么要提高认知?

之前看到过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个分层:最低等的朋友,总在交流情绪。“我真的很烦”“我也很累”,“又要加班”“老板怎么那么不讲理”两个人就这样一直抱怨比惨,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相互传染这些负面情绪。

次之的朋友,总是在议论他人,交流是非,从中获得短暂的快感。这会令你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完善自我的能力。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因为你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他人身上。

最好的朋友总是在交流独到的思考和稀缺的认知。真正牛人的思维:我要向优秀的人学习。除了圣贤,几乎没人能逃脱环境,尤其是认知环境的渗透。

在不同的楼层,我们就能体验到不同的风景。

那么,看到了好的人际关系就不想停留在原处,去浪费有限的生命;看到了好的风景就不想做去待在原地去想象风景,我要去往更高层。就像我们知道了乞丐的故事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的认知知道了待提升,我们就不会再原地踏步。而底层的“认知泡沫”也不会被我们所接受。

认知泡沫,就是你错以为正确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并不能带来结果的改变,如果有结果,那么结果只是受制于外界因素。有句话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而正确的选择需要建立在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上。

要做到不陪玩,必须对我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对发展趋势有清晰判断,对大众需求有精准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提升认知。

三,如何系统提高认知呢?

建立知识闭环:选择学习认知——践行验证认知——调整迭代认知。

第一步,选择已经被验证的认知去学习。

被科学方法验证的认知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在自己身上内化的效果才会更明显。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192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怀特黑德在《教育的目标》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惰性知识”一词。即那些只是记住,但在生活里从来不用,也不知道怎么用的知识,也包括一些碎片化知识。

与“惰性知识”相对立的是“实用知识”,能够切实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而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实用知识”,尽量减少“惰性知识”的积累。只有这样,我们的时间才能被最大化利用,我们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毕竟被验证过的,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精华。

第二步,自己践行,验证认知。

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关键就是去做。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我们需要用这个道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拿来改进自己的行为。

理论重要的是要来指导生活。学到再多的理论如果不运用到实践中,理论只能成为一堆“废铁”。在不同领域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往往找出最核心的理论最重要。如果能找到一条可以普世应用的道理,人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遇到困难时解决的路径也会更多。理论是“输入”,找应用场景是“输出”。

很多表面现象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现象背后的本质却很难发现,重要的是要发掘事物最深层次的原因和本质。其实,读书也一样,一句话看看都懂,往往不能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只有自己真正的去践行了,才能感知到知识的魅力。

第三步,从结果中调整迭代认知。

行动中,会出现多次的反馈,每一次反馈,就是迭代认知的机会。

比尔·盖茨在一次TED演讲中提到,反馈对于改进教师教学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他说,美国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全球的排名连前10都没有进,很大程度上在于美国的老师们缺少有效反馈,超过98%的美国老师得到的反馈只有一个词:满意。

没有具体的评价,就很难去拆解“满意”背后隐藏的问题。没有反馈就没有改进,也就没有优化的可能。

只有从践行的结果中,不断的去修补、完善、加深那些本来属于别人的认知,逐渐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新认知。那么这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经验,不再去人云亦云。

第四步,从第一步开始,重复这个过程。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所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培养闭环思维,让习惯的力量带你前行。闭环的习惯,就是让你的自身能力价值在无意识中得到不断的螺旋式上升。

当你走过一大段路时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了太多,而你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升级。

认知是一个没有极限,只有层级的东西,既不必遥望他人而艳羡不已,也不必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每次进步。认知到了,视野就大了,格局就大了,所要做的事情就大了,所了解的知识也多了,就又会触碰到新的认知边界,于是,就会再一次开始新一轮认知与践行。

上传失败

写在最后:

只要认知在不断提升,你总会感觉自身知识储备及各方面能力的不足,你总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更从容地地应对这个世界。只有“空杯”的认知,才能让你永远都处于自省状态,让你永远都有向上的动力。

赵昂的《洞见》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所谓的“过不好”,都源于认知限制。只有保持持续的认知升级,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和视野。也只有持续升级认知,我们才能不断地迭代过去的自己,去发现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和世界。

有句话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卓越,却是留给认知能力强的人。

职业发展是一个需要经验类认知多一些的领域,你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你和他人的差距,决定着你的格局和人生走向。所以,我们要从书中获得简单的认知开始升级自我,跨越阶层,从而才能突破我们的人生天花板,真正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