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一例胃胀案例
我在基层用经方-2021-09-29
作者:中医莫金乙
第285期
每日一期,每日更新
公众号:我在基层用经方
一诊:2021-09-11。
主诉:上腹部胀满三年余。
三年半前,因吃了几天辣的螺蛳粉,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难受,吃饭后感觉食物堆在胃里不消化,胃部发硬,甚至饭两小时后都无法躺下,躺下后胃部严重不适。消化功能几乎陷于停滞,甚至喝水后都是一肚子的水。常感觉喉中总有痰堵着,平时也有痰,吃甜食后尤甚。吃过中医无数,但无效。今来诊,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心下痞硬,胀满不适,餐后明显,胃中有震水音,卧不安,怕风怕冷,口腔又很容易上火,稍有不慎就上火了,牙床肿大,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胖大,齿痕舌,左脉:寸弱、关微,尺沉,右脉:寸弱、关沉微,尺弱。
辨病位:里证。
辨病性:阴证、寒证。
辨六经:太阴病,脾胃升降失常,水饮不化。
辨方证:理中汤、茯苓饮。
中药:党参、苍术、干姜、炙甘草、茯苓、姜半夏、陈皮、枳实、生姜、砂仁,七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七剂后,心下痞硬,胀满不适稍好转,但不明显,餐后明显,胃中仍有震水音,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胖大好转,齿痕舌消失。
中药:红参、苍术、干姜、炙甘草、茯苓、生半夏、陈皮、枳实、生姜、砂仁,七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七剂后,心下痞硬,胀满好转,胃中已无震音,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胖大好转,齿痕舌消失。
中药:红参、苍术、干姜、炙甘草、茯苓、生半夏、陈皮、枳实、生姜、砂仁,七剂,水煎服。继续调服。
按语:六经辨证中,里虚寒证,就是太阴病。也就是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居于中焦,在中焦的时候脾应该升,胃应该降,这样才会产生了中气。如果脾不升,胃就降不下来,胃气不降,就会心下痞,胃中停饮,甚至会呕吐。
此患者用了理中汤和茯苓饮,理中汤是治疗里虚寒,中轴不运的一首代表方,也就是温太阴的治法。
茯苓饮是以橘皮、枳实、生姜汤加健胃的人参,利尿的茯苓、白术,故治橘枳姜汤证心下宿硬、小便不利或有停饮者。
茯苓饮来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这个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即指胃中有水饮。胃中有宿饮,因常自吐水,但吐出水后,心胸间仍有气胀而不能食,本方有驱水饮消胀、进食的作用,故治之。
此患者开始方中用党参、姜半夏效果不明显,换了红参、生半夏。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志。久服轻身。”“人参,因其根如人形而得名。古代原产于山西上党,故又名上党人参。人参素有。“百草之王“”,“百药之长”的雅称。《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医认为人参能大补元气,具有补脾,益气生津,宁神益智。明·缪希雍在《本草经疏》载:“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去虚邪于俄顷。”此患者病程已久,里虚严重,故用之。
这个生半夏是一个很好姜逆,燥湿的一个药,但是姜半夏、法半夏都经过人工处理,失常了它的药性,所以用起来效果也差。故换了生半夏效果明显。
莫金乙,中西医执业医师,一名普通的基层医生,林佳明经方大师的第八期学员,本人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辩证,运用经方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亚健康人群调理,做经方一代传人。欢迎加本人微信交流,mojinyi8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