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翻转

我想写写“都已经哭了,还写不出好文章来”。

今天,班里举行了第一次收获日活动,盘点了孩子们在这一个月中学习表现。

有个孩子,班上公认的书法家,字写得很棒。大家都觉得这个月的钢笔晋级,他一定毫无悬念。

可是,在公布钢笔晋级名单的时候,却没有了他的名字。同学们都很奇怪,名字还没念完,就开始议论纷纷:老师,怎么没有他?老师,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不说话,悄悄地关注着那个孩子。他的眼睛红红的。但是,我偏偏还请他给大家颁奖。

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是作为班里的学习班长,也还是走上来为晋级的同学颁奖并拍照。

大家拿着自己的晋级证书,没有想象的那么欢呼雀跃,都在疑惑:怎么他没能晋级?

这与我想像中的场景一模一样。有几个出于鼓励目的获得晋级的孩子,拿着证书前讲后讲。

“你觉得你晋级了,就是做得很棒了吗?请你看看这份作品。”我盯着他们拿起大家让疑惑的这份作品。

大家更疑惑了,字写得那么棒,卷面那么舒服。“可是,”顺着大家对疑惑,我道出这份作品的硬伤,“有两个字写错了。”

如果说,有几个孩子是为了鼓励晋级的,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为了提醒他而不晋级。

“写错字,在书写中就是硬伤。平时养成细致的习惯非常重要。”我继续说着。那个孩子既表示出理解,但是还是觉得很可惜的样子。

活动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思考不应该结束。利用中午的书写时间,布置同学们完成一篇日记。我想,这个孩子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收到这个孩子的日记。他简单记叙了活动的流程,用一句话写了自己没能晋级的心情。最后一句总结了“虽然我没能晋级,但是我一点也不失落。”

明明都已经差点哭了,怎么不失落嘛?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怎么就变成了一句话?

这让我想起上周教研会。

一位老师解读了教材中这三个提示中心意思的句子:
    1.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呀……
    2.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副色彩斑斓的图画……
    3.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这单元的习作,要求“仔细观察,尝试围绕一个意思写”,然后给出了这三个例句。

这位老师解读出,第一个例句直接赞叹第二例句点明特点;第三个例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一听,确实这样啊!我以前根本没有看出这三个句子的端倪。于是,在交流的时候,我直接赞叹,这位老师解读教材细致。在我看来,这三句话就是告诉学生,中心意思怎么说出来?像这样三种方式都可以。

教研员在评析的时候,特意提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不能技术至上。这个如果贴着学生的生活去设置情境,不用这么解析出来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说实话,起念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对教研员的这句话持保留态度:没有技术,情感如何表达?就像今天班上这个孩子?没有技术,情感根本没有表达出来。

但是,当我一字一字码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如果今天不是单纯的就安排他们写日记,而是把这件事设置一个情境“很遗憾,今天家长们没能到达现场,请你们像他们说一说今天活动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吧!或者,你选择一个人,给她讲讲这个活动。”效果会有不同吗?

情境!情境!我想到了给自己这学期的要求,我竟然没有一点点警惕性,跟着惯性就走了。

这次留下遗憾,希望对于“技术和情感如何在习作中运用”这个话题,保持继续证实的想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