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辛庄徐市淼泉传统美食
《白茆镇志》之地方风味
白茆传统点心、菜肴基本上与常熟邻近乡镇相仿,形式多,口味纯,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名点
1、王老全绉纱小馄饨:白茆大街义庄附近的王老全面店,全天供应小馄饨,其皮子用精白面粉手工打制,特点为皮薄(达透明程度)、心鲜(馅以瘦猪肉为主,严格配料)、汤清(用肉骨头等熬制),远近闻名。
2、陆锡云汤团:白茆大街陆锡云汤团店专供鲜肉心、豆沙猪油心、水晶心(白糖加猪油)、芝麻心等各色汤团,其团子皮用上等糯米水磨研粉(称水挂粉),吃口细腻滑爽,馅内露子丰满,甜馅中加入适量桂花,鲜香扑鼻。
3、陆隆兴油酥饼:陆隆兴大饼店的油酥饼著称白茆。其特点是香、脆、酥,其饼皮子用素油拌面粉,经反复赶打而成,再用猪油做心,外撒芝麻。烘烤时凭经验掌握好火候,此种“功夫饼”实为脍炙人口。
4、蟹肉心馒头:每逢入秋季节,蟹肥菊黄之时,白茆和李市集镇几家点心店都纷纷出笼蟹肉心馒头。其中白茆袁老大馒头店供应的最具特色,以皮薄馅大,紧酵多露著称,里人过客,都一尝为快。
5、各色汤面:白茆集镇供应早点自古到今均以汤面为主,民国时期就有面店四五爿。花色有爆鱼面、大肉面、小肉面、鳝丝面和清汤鸡面等。面条都用手工打制,既细又韧,汤色清彻味道鲜美。
6、豆腐花:又称水豆腐。由生意人挑着担子随处叫卖。吃时要配上酱油、虾米、紫菜、味精等多种调料,可口入味,为百姓欢迎的大众小吃,旧时在春节期间或遇镇上有文艺、体育赛事及赶集场等活动时,生意特别兴旺。
二、时令糕点
白茆民间传统自制应时糕点,名目颇多,每当农历十二月底,廿四夜前后大寒节令,家家都要蒸糕,用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糕粉,加上糖料及其他配料蒸出红糖糕、白糖糕、赤豆糕等。在白糖糕上面散上桂花、红绿丝,并嵌入蜜饯,形美色佳,香甜宜人,为春节期间人们常食的早点之一。清明前后,白茆农家有做青团子的习惯,即用糯米粉拌以麦叶汁(考究一点的用象麦草汁)做成皮子,用豆沙、猪油拌糖或用芝麻粉加白糖做馅,在锅内蒸熟,其外观青翠悦目,吃时清香扑鼻,一般外出走亲戚时以此作时令佳品馈送亲友。其他节令还有番瓜饼(南瓜饼)、豇豆麦糕、方糕、定胜糕、重阳糕、酒酿饼、萝卜丝饼、肉饺、海裳糕、巧果、粽子、春卷、烧卖、苏式月饼等,都有专门技法制作,大部流传至今。
三、农村家常菜
1、炖蟹:旧时白茆一般田间、河道、水沟随处可捉到河蟹,市上售价十分便宜,新中国建立初化二三角钱即可买到一大串(十几只)。食用时常把蟹切成二段,放入油、盐、姜、葱、酱油、黄酒等调料,在饭锅上炖熟,其味鲜美,是佐食佳品。
2、炖蛳螺:农民利用农活间歇,在河滩、沟渠捕捞蛳螺,洗净养一二天,再剪去壳尾,加上佐料(与炖蟹相同),在饭锅上炖熟后食用,经济实惠,味道鲜美,为本地群众餐桌上的一道常菜。俗语云“海参八样,不及蛳螺炖酱”。
3、糠虾糟:四五月间春雨连绵,田间小沟放水口处可用竹丝畚箕捕获大量糠虾(一种小虾),拣去杂物清洗后,与白酒糟拌和置缸中揿实,存放几日即成糠虾糟,可贮存。食用时取部分虾糟加姜、葱、油、盐炖熟,红白相间,糟香四溢,令人陶醉。
4、黄花鱼干:旧时每当渔汛季节,本地民间自愿凑合几户为一组,开船去彭家桥(浒浦),也有到福山等地购置鲜黄鱼,带回洗净,晒干,放入甏中,洒些黄酒封存,农忙时取出部分加入佐料后在饭锅上炖熟食用,肉质硬、爽、酥、香,是农家常菜。
5、熏塘鲤鱼:塘鲤鱼在水乡地区是极易捕捉的鱼类,肉质细嫩,有多种吃法,白茆农家流行熏蒸食法。将鱼去鳞和内脏洗净后,稍拌盐花,蒸熟,吹干,再上架在锅内用木屑烟薰,当熏成黄色后取出,趁热加葱油、味精,其味独特,香鲜无比。也有人家用此法熏蛋、猪肚等食品,能收到同样效果。
6、腌制食品:白茆民间习惯在冬季将鱼、肉、鸡入缸内腌渍后再晒干,入春后食用。农家还擅长腌制萝卜干、雪里蕻及金花菜、菜干头等土产,为百姓平时常食。在你的民国时期,农民生活困苦,患病后大多无钱来医服药,以致病重甚至死亡。而富裕人家有了病,可以重金聘请名医。
《淼泉镇志》之地方风味
一、点心
1、汤面:汤面有清汤与红汤之分。清末民初淼泉市镇上已有面店,兼营馄饨、生面等。始时的面用棍跳刀切(称杜打面)。民国时期,西街黄福兴面店(店主黄定兴)小肉面独具特色,颇有名望。黄家小肉面选料精细(凌晨就去肉庄购回“五花肉”,用文火焖烂),吊、配汤讲究,整碗面软而不烂,油而不腻,咸淡适中,味美可口。面饺随季节而变换,如爆鱼、焖肉、鳝丝、蟹粉、白汤鸡饺、川菜肉丝以及素面等。汤面至今仍流传。
2、油酥饺:淼泉油酥饺始在做月饼时创制而成。民国期间“四宜斋”店主鞠兴根以油酥为皮子,内包鲜肉、豆沙等馅做成油酥饺,颇受食者赞誉。
3、馒头:建国前,淼泉的馒头摊店较多,其中,王生宝的紧酵馒头,以皮薄、馅多、卤足著称。制馅时将鲜肉皮剁烂后与精肉馅一起拌匀,吃时有馅汁烫痛手之说。馒头馅除鲜肉馅外,有豆沙板油馅、白糖水晶馅、香瓜菜芯馅以及脍炙口人的蟹肉馅。
4、粢饭糕:建国前,市镇上已有粢饭糕出售,是一种普通点心。其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烧成饭,再切成块,后放入油锅炸。冯三宝出售的粢饭糕炸得“两面黄”,又脆又香,加上葱花辣适合口味,小有名气。
5、糕:建国前,淼泉市镇上的糕点品种颇多,如“稻香村”店主彭小咲推出的黄松糕、白糖板油西施糕;“近香村”店主徐同甫精制的豆沙白糖板油馅的方糕等。这些糕点现在已少见。
6、其他点心:淼泉境内的民间点心品种颇多,流传至今的有∶一是操办婚丧喜庆时制作的点心,有烧卖(造房起屋勿用)、冰葫芦、春卷、枣泥西施糕、山药糕、八宝饭、炒面、绿豆汤等。二是日常生活中居民家庭自制的传统点心,有各式团子、芝麻番瓜饼、油炸巧果、豇豆糕、馄饨、粽子等。还有酒酿饼、油条、豆浆、焖山芋以及臭豆腐干等等。
二、菜肴
1、粉蒸肉:以猪“五花肉”为原料,配以料酒、葱、姜、酱油、盐、糖、味精等,腌渍2小时后用炒熟米粉拌匀,外面包青荷叶,放蒸笼上蒸熟,待食用时再复蒸。
2、神仙鸡:取当年母鸡一只,约重两斤左右,宰杀、去毛、除脏后凉干水待用,鸡肚中塞进火肉、开洋、蘑菇、笋片等,再把整鸡放入砂锅,加入料酒、葱、姜、盐等,用拌糊之面粉把砂锅盖封密,然后把砂锅放入无水的镬内,先烧一个半草把,撒上些砻糠,待一小时后再烧一个草把,又撒上些砻糠,再隔一小时后即成。此所谓“两个半草把蒸只鸡”。
3、大烧狮子头:选用猪精肉,搭配少量猪“五花肉”,用刀剁成肉泥,加入料酒、姜、葱、盐等调料,捏成肉圆,每个约1~2两重,放蒸笼上蒸熟的称“清蒸狮子头”;下锅红烧的称“大烧狮子头”。
4、糖醋桂鱼:将一斤左右的桂鱼洗净凉干,用适量的盐、酒、酱油等腌渍半小时,开油锅将鱼炸成金黄色。加料酒、葱、姜、糖后再烧煮,起锅前淋上酸醋即成。
5、松鼠鱼:选用1~2斤的鲤鱼或桂鱼,宰杀去脏洗净,用刀纹出细条斑,加酒、盐等调料腌渍后上笼蒸熟待用。临食前,把鱼放入热油锅中氽透(以脆而不枯为适度),起锅时用生粉及佐料勾芡浇上即成。形状像松鼠,色形俱齐,脆甜可口。
6、皱(走)油肉:俗称“虎皮皱(走)油肉”。将猪“五花肉”煮熟后趁热下油锅氽至皮皱、肉黄,捞起凉干油,放在碗中隔水蒸熟后即可食。如用之炒食,称雪烩。
三、农村家常菜
1、咸菜:将雪里蕻菜用盐腌制好,放入甏中倒置在水盆内。食时即取,煮炒或煮汤均可,是民间家庭常备之菜。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腌制和食用之咸菜逐步减少。
2、咸黄鱼:建国前,境内较富裕的农户每到春季就要到彭家桥(浒浦)拔(买)咸黄鱼。一户要拔几筹,每筹10多斤,拿回家来洗净晒干,放入甏中备用。黄鱼可烧可炖,味美鲜香。
3、素蟹脚炖盐水:取野生苋菜杆,用盐水浸泡,放入甏中发酵。待杆发软后取出加油盐等佐料炖熟,其味鲜美,人称素蟹脚。取其水,加入面粉调成糊状,于饭锅上炖食,谓之炖盐水,其味可口。
《辛庄镇志》之地方风味
一、名菜
1、爊鸡:民国期间,吕舍沈赞安、新苏陈小忠,各凭家传秘方开张爊鸡店,将肉果、丁香、肉桂、白芷、三奈等纯天然香料装入纱袋,并以黄酒、菜油配成特色燎料,装入陶制深锅,然后取三黄童子鸡,挦毛洗净,煮半熟,冷却后置爊锅中烧滚,再用文火焖成。“鸡肉燎煮分外香”,因而爊鸡倍受吃客青睐。从此辛庄境内各镇街巷的面饭馆、熟食店竞仿烹饪,广为流传。新中国建立后,饮食服务行业日益发展,规模扩大,烹技创新。辛庄镇东风饭店名厨殳醒民熬煮的爊鸡独特,他在众多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将鸡体加硝增鲜减缩,用桂皮、八角、小茴、砂仁草果、扣仁、木香、花椒等纯天然香料,按不同季节适当加减,爊出的鸡肥大丰满色泽金黄光亮,油卤芳香扑鼻,卤味鲜美,肥酥不腻,虽酷暑而不败。辛庄爊鸡,名传遐迩,渐成名菜。
2、鹅汤:“吃鹅汤,到辛庄!”近几年,辛庄鹅汤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菜,名传遐迩。白鹅食用天然饲料,产自无污染的养殖基地,是美食佳肴中的一种绿色珍品。鹅体脂层浅薄,纤维粗嫩,有利消化,食之增欲。辛庄镇上20多家面饭馆、熟菜店,目前白鹅销售量日平均达300余羽。究其原因,一是鹅肉鲜嫩富营养,且价格适中;二是以鹅烹煮的菜肴多,爊鹅、白斩鹅、酱汁鹅、盐水鹅以及红烩、咖喱块鹅,直至头、爪、翅、颈、脊、肋、肝肫,可集冷盆、热炒、大菜、汤类之大全,均可落料烹饪,拼凑成整席鹅筵。据不少美食家推荐,鹅汤不失为鹅餐中之最,其中以品香楼饭店厨师陈兴泉熬煮的鹅汤更有特色。鹅汤黄油浮面,撒上葱花,色泽多样,香味四溢,已使人馋涎欲滴。品尝汤汁,淳而不浊,味浓鲜美。整罐块鹅,肉酥皮烂;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鹅块中尽是腿肉、胸膛、鹅膀、鹅肫,不夹入头、颈、脊、肋等鹅杂。品香楼鹅汤缘何备受青睐?主要是:货正,采购白鹅严格把关,选准无污染养殖基地散养的童子鹅,杜绝产地不明,死、病、冻、腐的产品;量多,由于销售量日均达130余羽,鹅肉量多,汤汁浓缩,淳厚味正;归类,落料分类,腿肉、胸膛、鹅膀、鹅肫,切块为鹅汤主料,头、颈、脊、肋、爪、翅尖、肝肠等分别以爊、煮、炸、焯等烹饪方法制成冷盆菜肴,鹅血添上菜蔬副料煮汤,备作添汤之用;火功,鹅块等主料入锅后加入适当调料,关键把握火候,俗称“火功”,就是把鹅汤加热,坚持文火熬煮,沸而不冒滚,捞去泡沫,直焖至鹅肉酥烂;保特,保持特色,不因生意兴隆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或稍加搀杂。有时货源售空,宁可谢绝营业,决不马虎拼凑。
二、农村家常菜
1、咸鸭蛋:清明前后,将鸭蛋洗净日晒,用炉底灰(木柴灰)和适量食盐、白酒加水拌成干糊状,涂在蛋上,放在甏中。满月后,即可烧煮食用。熟后将蛋一劈两爿,蛋清油黄,仰面朝上,名为“仰缸咸鸭蛋”。
2、独脚蟹:将蚕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蒲包、淘箩中捂其催芽,成发芽豆。豆发成蟹状,有一独芽,俗称独脚蟹,煮汤、炒菜均可,晒干后还可当作干果炒食。
3、面拖“蟹”:境内盛产螃蟹,潭荡金爪蟹,名传遐迩。蟛蜞是蟹类一族,水乡百姓,得而易,食有趣,将其煮成面拖“蟹”。先将蟛蜞洗净,面粉拌糊待用,加热油锅,把蟛蜞劈成两爿,逐一蘸糊入锅煎熬,再加入姜、葱、酒、盐、酱油等调料,煮熟食用。蟛蜞似蟹可口,其糊鲜美无比。
三、点心
1、汤面:汤面有清汤与红汤之分。旧时境内辛庄、吕舍、吴塔市镇上都开面店,兼营馄饨、汤团。开始的面用擀面杖滚薄刀切(俗称杜打面),后用摇面机、制面机。辛庄的焖肉面,吕舍的爆鱼面、鳝丝面以及横港的冬令羊肉面均具特色,颇有名望。吊鲜、配汤讲究,整碗汤面软而不烂,油而不腻,咸淡适中,色香味俱佳,鲜美可口。面饺众多,常见的还有虾仁、蟹粉、鸡鸭、野味、排骨、小肉、雪菜肉丝以及近期兴起的鹅汤面,深受顾客欢迎。
2、馒头:新中国建立前,辛庄、吕舍的馒头摊店较多,其中尤以紧酵馒头,以皮薄、馅多、卤足著称。制馅时将鲜肉皮在鸡汤中焖烂后与精肉一起剁烂拌匀,吃时有肉卤烫手之说。馒头除鲜肉馅外,有猪油豆沙馅、玫瑰水晶馅、咸菜豆干馅以及脍炙人口的蟹肉馅。近期辛庄街头还新增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无锡菜肉包以及生煎馒头,配点豆浆,作为早点,价廉实惠。
3、糕点:民国期间,辛庄、吕舍镇上的糕点品种颇多,如稻香村的水晶方糕、猪油定胜糕,新天禄的玫瑰酒酿饼、桂花糖条糕、豆沙绿豆糕、松子桂花雪片糕、青梅金桔红绿丝海棠糕、赤豆糕,这些糕店烧烤得法,老而不焦,甜而不腻,颇受顾客青睐。
4、其他点心:辛庄境内民间点心品种颇多,流传至今的有:(1)置办喜庆酒席时的点心,有烧卖、冰葫芦、春卷、血糯八宝饭、山药糕、炒面。(2)日常生活中传统点心,有青团等各种团子,芝麻馅番瓜饼、糖水饼、油熯茄丝饼、葱摊面衣、芝麻馅糍团、油炸巧果、红花饼、糖烧芋艿、粽子、山药糕、粢饭糕、煨山芋、炒米粉等。
《徐市镇志》之自制食品
一、酒酿
酒酿是冬令小吃,故每届冬令,农家有做酒酿的习惯。酒酿用糯米做为上,粳米次之,配以按规定比例的甜酒药。制作时,先将米浸泡1天,淘净米泔,入蒸桶蒸饭,蒸熟后叫“粢饭”(香而干松)。这时将蒸桶掇下,置于脚盆上,继而往桶内注入冷水,使饭冷却叫“淋饭”,直到将手指插入饭中不感烫手为止(如觉温度太低时,要加热水,使温度升高)。少顷,将淋好的饭倒入酒缸中,拌上酒药,中挖一小穴,名“酒仙人潭”。最后加盖,上覆棉胎保温,如果在寒冬腊月,还要铺盖稻草。24小时后,用手探入“酒仙人潭”,如潭中酒露满溢,酒香扑鼻,表示酒酿上好。如果潭中酒露不多,酒香也微,就要推迟开窝。酒酿开窝后,就要降温,防止变酸,然后置于器皿中,随时食用。如果做四五斤米,只需将米烧饭,饭浇好后,放在匾子里冷却,拌上酒药,制作过程相同。
二、甜酱
甜酱以面粉、蚕豆为原料,做成酱糕,酱糕经过蒸煮、霉变、发酵而成“酱黄”,然后把“酱黄”化以盐水,经日晒夜露而成甜酱。甜酱,甜中带咸,味鲜而香,储于瓶罐,久不变质。旧时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做酱,叫作“看家菜”。
做酱总是在“芒种”以后,这时空气中湿度大,多阴雨,且闷热,给酱糕霉变发酵提供有得条件。到“小暑”气温回升,天气晴好,又是晒酱的好时机。
甜酱的制作过程,先将蚕豆浸胖、去皮、煮烂(水不宜多),拌在面粉里,蚕豆和面粉的比例,无严格要求(以1∶4为宜)。拌料要干,揉成条,切成块(巴掌大小),名“酱糕”,然后或蒸或汤落。煮熟的“酱糕”,待冷却后,切成小方块,置竹匾或簸箩中,下衬小麦柴,上盖破布袋,放在不通风的房子里,让其霉变发酵。一星期后,“酱糕”上生出了霉花,有黄、有黑、有红,以黄花为上。霉过的“酱糕”叫“酱黄”。“酱黄”经过日晒夜露七八天,除去过多的霉花,看准睛好天气,便可“化酱”。“化酱”先烧好开水,化以食盐,倒在敞口的缸里(酱黄500克,用盐60克),待天气睛好的清晨,把“酱黄”倾入冷却的盐水里,继续日晒夜露。晒酱时,早起要揩酱缸,除去缸内跌入的飞虫、树叶等不洁之物;中午在烈日下用酱扒翻拌。等到酱色呈紫红,上下一致,且有油光锃亮之感时,酱便熟了。
甜酱食用方便,在酱内加食油、葱姜、毛豆子,炖在饭镬里。饭熟,酱就可吃了。讲究一点,在虾、在肉里加酱炖或炒煮,添些辣椒等佐料,吃起来别有风味。
三、清盐乳腐——臭乳腐
清盐乳腐俗称“臭乳腐”,因略有臭味而得名,入口爽而不腻,鲜美可口,是冬令一份廉价的菜肴。一碗新米粥,两方“臭乳腐”,可以说是清苦的享受。如果用“臭乳腐”与豆腐炖食,多放些食油,加上香葱、姜末、食盐、味精等调料,炖在饭镬里。饭熟揭开锅盖,只见豆腐发空,葱呈黄色。这时油香、葱香四溢,令人馋涎欲滴。臭乳腐炖豆腐,确实好吃。有句俗话赞誉∶“热不过稻柴铺,好吃不过臭乳腐”。
冬天,不论镇上还是农村,好多人家都要自制臭乳腐。制法简便,只要将老豆腐切成小方块,铺在衬有稻草的糕帘上,置放在空锅内,取其温度,使之发酵霉变。等到豆腐发滑腻,长出霉花,即可腌制。这时先炒好花椒盐研细,用竹筷捡起豆腐,在毛巾上轻轻擦掉些霉花和滑腻的物质。蘸上盐花,放入器皿中,一、二天后,投放花椒盐水,略加味精,四、五天后就可食用。
四、熏青豆
“熏青豆”是一种比较讲究的小吃。烘制好的豆子,色绿如翠,炙干时放点桂花在内,入口清香,松脆味美,客来奉上一碟,无不备受欢迎,还可作礼物馈赠亲友。“熏青豆”除作小吃还可佐餐。到了寒冬腊月,冬笋上市,烧碗雪笋汤,加把“熏青豆”,只见碗内豆绿如翠,笋自如玉,咸菜味香,色味俱佳。如果“熏青豆”放胖,作炒菜的辅料,要胜过市上的脱水毛豆。
制作“熏青豆”,要选粒籽饱绽的晚毛豆剥子,最好是“牛踏扁”。每次烘制以3—4公斤毛豆子为宜。将剥好的毛豆子洗净,放在锅内,加食盐、香料、味精,待灶里火旺后,披清水两铜勺,盖紧锅盖,用旺火煮,不时翻动。豆将熟要尝尝咸淡,鲜味。如不适口,需添加佐料,等到锅内豆已熟透,如果汁水还多,就要揭开锅盖猛烧,用铲刀翻动,蒸发水分,直到锅内汁水将尽,就把豆盛在筛子内,立即端掉锅子,这时灶堂内余烬熊熊(只要没有烟味),就将盛豆的筛子叠上灶台,烘制脱水,还要不时查看翻动。这样一次烘制是不能使豆子完全脱水干燥的,以后要在烧好饭镬后,端掉镬子再烘,直到豆子不粘手微感干爽乃止。
烘干好的豆,就叫“熏青豆”,如要久藏,就要装入布袋,放在生石灰甏里炙干,以备不时之需。
五、盐发豆
盐发豆又叫粉盐豆,是逢年过节的家常小吃。由于民间历来把“发”看作吉祥字眼,所以嫁女、娶媳、建房、喜庆都要炒“盐发豆”。盐发豆炒煮简便,只要把大豆浸胖,炒熟拌上调料,就可食用。配料拌匀1公升大豆配料是:青葱50克、食盐一勺、捣烂成葱泥,加入少量糖精、味精、桔皮粉、兑清水少许,搅匀后待用。
浸豆,将大豆拣去杂质、坏粒、瘪籽后,放入凉水里浸泡。直到水面泛起白沫,用手掰开豆粒,里面全部发胖为止,然后捞起来漂净,晾干表面水份,就可入锅炒煮。
炒豆,炒豆先要炒热砂子,炒到砂子炽热时才将胖豆投入,这时灶里火要旺,锅内翻炒要勤,使胖豆内水分不断蒸发,豆粒渐渐缩小,这时就会听到稀稀落落的爆烈声,爆烈声由疏到密再转疏时,预示豆子将熟,这时尝一粒,会是“一包沙”,灶里就要停火,继续翻炒,直到铲刀上份量明显减轻,豆粒在砂面飘浮、滑动的趋势时,要迅速将豆铲到篮里,抖掉砂子。这时候豆粒似脆非脆,似香非香。
拌料,把抖净砂子的豆,放在面盆里,倾入调料,撤以少量面粉,抄拌到调料完全敷于豆粒的表面就成了“盐发豆”。
尝一粒盐发豆,会使你感到入口松脆,香而且鲜,甜成可口,百吃不厌。
注:农村家常菜相同的已剔除